皇室知识 西方皇室的职位

关于皇室小知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西方皇室的职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西方皇室的职位

关于贵族的起源,现在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来自于学者布洛克,他认为中世纪分为两期。第一期(第十一、十二世纪之前)为无贵族时期,罗马的原贵族随着帝国消亡而消失,而蛮方贵族没有形成;第二期(十二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贵族,其典型特征为骑士阶层开始正式出现,即骑士等于贵族。但后来的学者通过考察,对以上说法不认同。日尔曼大举入侵后,罗马贵族没有真正消亡,与后来蛮邦上层结合为一体,中世纪前期就已经有贵族,到了后期贵族和骑士有所融合,但两者之间也有区别,直到和平时期,骑士的军事功能削弱和,两者才合为一体。

十二、十三世纪后,随着贵族和骑士融合,开始形成明确的贵族之间等级,要成为贵族必须成为骑士,等级性和集团性明显。骑士必须是骑士的后裔,这种差距和其他阶层的集团拉大,使得贵族具有了明显的封闭性,且贵族内部也分出了不同的登记,表现出不同的权势: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爵位制度

一般听到的答案都是公、侯、伯、子、男,其实公侯伯子男是西周封建制度下所订定的爵位名称,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大小的封地。公、侯各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各方五十里。

由於外国封建制度极类似当时周朝封建制度,因此当初翻译他们爵位名称时即将公侯伯子男引用过去当翻译。以英国为例,爵位最高是「Duke」,而周朝最高爵位名称为「公爵」,因此就将「公爵」当作是「Duke」翻译了。

以下阶层也是依此类推,以英国封建制度为例,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分为贵族与平民两部分。贵族部分,除王室以外,分为五等(刚好与我国周朝制度相对等),分别为Duke(公爵)、Marquis(侯爵)、Earl(orCount)(伯[cchere.com西西河klxn]爵)、 Viscount(子爵)、Baron(orLord)(男爵)。

而平民部份则有两个阶级,分别为「准男爵」(Baronet)以及「骑士」(Knight)(这两个阶层又常以「Sir」直接称呼。

关於他们世袭制度方面,上述贵族的爵位-公侯伯子男都是可以世袭的,由英国国王授予的封授状(patent)或敕令(writ)来决定该由谁继承(通常是长子继承)――但有种情况例外,若其爵位为依据上诉审判法案(appe-llatejurisdictionact1876年),与终身贵族法案(lifepeerageact1958年)所赋予的特殊爵位(封为男爵),则不能世袭。

【骑士可以为贵族。也可位平民】

平民方面,准男爵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但骑士则不能世袭。

另外,英国爵位制度是可以颁布给女性的,其阶级名称分别为Duchess(公[cchere.net西西河klxn]爵)、Morchioness(侯爵)、Countess(伯爵)、Viscountess(子爵)、Baroness(orLady)(男爵);平民的称号则没变。在中古时代女性爵位不能世袭,到了近代贵族法案(peerageact1963年)通过后,才赋予女性继承爵位权力。

除公爵外,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可以称为“Lord”(勋爵)。直接称呼时,都可称“Your Lordship”。间接提及时可用“Lord+姓”或“Lord+地名”。信封上或信的开头分别称“My Lord Marquis”或“My Lord”(主要用于伯、子、男爵)。

至于国王(king)、女皇(queen):如下

欧洲虽然小国林立,但与中国相似的一点就是,整个欧洲只有一个皇帝。帝国之外的国家元首名义上是比皇帝低的,于是就出现了emperor和king两种最主要的君主头衔。在中国,当然只有一个皇帝,周边小国都对天朝上邦称臣,他们的君主自然也不能称“皇帝”。臣属的朝鲜和越南都被中国皇帝封为“国王”。因此,对应中国的语境下看,emperor是“皇帝”,king是“国王”。

这个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长期只有一个“皇帝”,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元首。但是在巴尔干半岛和安纳托利亚高原还长期存在一个拜占庭皇帝,也就是东罗马帝国。众所周知的是,拜占庭皇帝被土耳其人消灭后,娶了拜占庭公主的俄罗斯大公在几十年后称帝,因为他们自诩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号称“第三罗马”。由于他们选择的皇帝称号是“凯撒”,所以在中文里被译为“沙皇”。

十九世纪以后,皇帝的称号不再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专属了。先是拿破仑自称法兰西皇帝——当他肢解了神圣罗马帝国以后,他的确成了欧洲的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只好委屈自称奥地利皇帝。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国王成了德意志皇帝。英国吞并印度后,给英王增加了“印度皇帝”的称号。到一战爆发的时候,欧洲已经有四个皇帝了。

除了帝国和王国,欧洲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诸侯国,以神圣罗马帝国最为甚。五级贵族等级均可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只不过子国和男国比较少。与中国不同的是,除公侯伯之外,还有archduke和prince,分别译为“大公”和“亲王”。大公可以理解,比公国高一级,虽然中国没有大公,但我们可以直接推出大公统治的是“大公国”。现在欧洲已经没有大公国了,但还有亲王统治的国家——principality,比如列支敦士登和摩纳哥。似乎中文直接把principality译成“大公国”,可人家君主明明是“亲王”。但译成“亲王的领地”“亲王领”听起来又很奇怪。反观中国的“亲王”,其领地虽可称“王国”,却缺乏principality的独立性。真正能称得上“王国”的只有朝鲜和越南。

再看看女皇吧。欧洲与中国的另一个不同是女性元首的存在。欧洲语言大多具有阴阳对立的构词特点。比如,演员actor,女演员 actress。这种阴阳对立的情形也广泛存在于贵族称谓中。可是,empress既可以指“皇后”也可以指“女皇”,于是就有了更加正式的称呼。女皇被称为empress regnant,皇后被称为empress consort。类似地,女王被称为queen regnant,王后被称为queen consort。

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实行萨里克法典,没有女皇。拜占庭帝国倒是有女皇,她们的丈夫直接成了皇帝。俄罗斯的女皇不是没有丈夫,就是丈夫已经死了,所以女皇的丈夫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称谓。

女王的丈夫就要复杂得多了。第一种称呼是“jure uxoris king”。jure uxoris是拉丁语,意思是“因其妻而具有的权利”。这种“国王”是在妻子成为女王后得到加冕的,他们与女王共同统治这个国家,相当于是共治者。他们正式被称为“某某几世”,可以以君主的身份被正式载入史册。但一旦妻子去世,他们就会丧失权力,王位将由女王的继承人继承。最典型的例子是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尔一世的丈夫费迪南二世。他因为妻子的缘故成为了jure uxoris king of Castile,卡斯蒂利亚的共治国王。但伊莎贝尔一世在1504年死后,胡安娜一世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他就只是阿拉贡国王了。

不过也有例外。波兰女王雅德薇嘉死后,她的丈夫亚盖洛二世就成了波兰国王,独自统治波兰。葡萄牙的情况更是搞笑。只有当女王生下孩子,她们的丈夫才能被加冕为jure uxoris king。玛丽亚一世即位时已经有了儿子,所以她的丈夫就成了佩德罗三世;玛丽亚二世登基时还没有孩子,所以直到孩子出生她的丈夫才变成了费迪南二世。

第二种情况是“king consort”,相对应于“queen consort”。这种“国王”没有统治国家的权力,也不能称“某某几世”,因此不算真正的国家元首。最著名的king consort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他在1554年娶了英国女王玛丽一世后成为了英国的“king consort”,但是没有统治英国的权力。英国历史上虽有七位女王,但惟有玛丽一世的丈夫获得了“king consort”的头衔。

那么其他英国女王的丈夫的正式头衔是什么呢?第一位女王,“九日女王”简格雷,她只同意封丈夫吉尔福达德利为克拉伦斯公爵。不过她只统治了九天,所以不知道她是不是有时间兑现这一承诺。

第三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第四位女王玛丽二世的丈夫是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他们二人在光荣革命后登上王位,威廉三世因此也就是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了。第五位女王安妮的丈夫是丹麦王子乔治。他在1689年大姨子玛丽二世登基的时候就被封为坎伯兰德公爵,此后一直没有晋封。

维多利亚的丈夫阿尔伯特被封为“prince consort”。发明这个称谓的原因是,传统上人们认为king比queen高一级,但女王的丈夫应该比女王低一级,所以选择了prince这个词。阿尔伯特因此被称为“亲王”。伊丽莎白二世效仿维多利亚,给丈夫菲利普一个“prince of the United Kingdom”的称号。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第二任丈夫亨利达恩利曾被封为“king consort”,但他希望自己能成为“Crown Matrimonial”(中文译作“并肩王”,不过中国却没有这个称谓)。Crown Matrimonial指的是女王的丈夫可以在女王去世且没有子嗣的情况下登上王位,他登基后可以再婚,再婚的孩子还可以继承王位。Crown Matrimonial曾授予过玛丽斯图亚特的第一任丈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二世。如果玛丽早于弗朗索瓦而死且没有子嗣,弗朗索瓦将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他再婚的孩子还将继承苏格兰王位——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古代陶瓷小常识

1.关于鉴赏古代陶瓷的知识

“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定窑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

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哥窑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汝窑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2.汉代陶器的常识及收藏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来源:爱家收藏

3.怎么样可以简单的判断古代的瓷器

瓷器鉴定要领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发掘了很多古遗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样板。

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学。国内一些大学目前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我根据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亲身体会与经验,摸索出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

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造型及纹饰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

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

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

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

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

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

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

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

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

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

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

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

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

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

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

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

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

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

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特征。

黑褐斑装饰西晋晚期出现,东晋盛行,唐代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薰炉等两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晚唐时出现的。

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

4.历史文物常识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是有空隙的,而瓷器的密度是很高的,陶有很大的吸水性。

还有一点,瓷有透明度而陶没有。密度可以通过敲击来判断,透明度可以通过视觉来观察。

对瓷器的具体定义,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莫来石成份;含铁量低。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4、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致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陶器的英文是:pottery瓷器的英文是:porcelain陶瓷器的英文是:chinaware(注意c字母要小写)陶器和瓷器的制品:ceramics。

5.关于陶瓷的常识问题

陶瓷是用高岭土制作的,制作过程,有好多,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用拉坯机制作等陶瓷的特点很多,不同的产地有不同的特点,福建德化有中国白的美誉,景德镇陶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四大特点。

你说拟人,这个不是硬要去拟人的,不是为了拟人而拟人,要多了解看看这个网站最早的陶在中国大概用一万年的历史,瓷大概是在汉代,大概是东汉,距今1800年了,而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产生和盛行又和我国的尚“玉”文化精神是离不开的,而尚玉又和我国的内敛含蓄的中庸文化是分不开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重要的反映着中国文化。

陶瓷的制作和装饰都反映着中国的诗,词,字,画,雕塑等方面。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陶瓷又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先人的审美。

陶瓷又和中国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我过传统的制瓷,从采泥到成器有72道工序。

要说起来太多。你想写一篇好的文章,要多了解,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才会写出好的文章。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6.传统文化知识了解,陶瓷的历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7.与瓷器有关的故事.知识.历史事件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

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

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

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

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

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

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

8.关于陶瓷的常识问题

陶瓷是用高岭土制作的,

制作过程,有好多,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用拉坯机制作等

陶瓷的特点很多,不同的产地有不同的特点,福建德化有中国白的美誉,景德镇陶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四大特点。

你说拟人,这个不是硬要去拟人的,不是为了拟人而拟人,要多了解看看这个网站

最早的陶在中国大概用一万年的历史,瓷大概是在汉代,大概是东汉,距今1800年了,而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产生和盛行又和我国的尚“玉”文化精神是离不开的,而尚玉又和我国的内敛含蓄的中庸文化是分不开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重要的反映着中国文化。陶瓷的制作和装饰都反映着中国的诗,词,字,画,雕塑等方面。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陶瓷又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先人的审美。陶瓷又和中国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我过传统的制瓷,从采泥到成器有72道工序。要说起来太多。你想写一篇好的文章,要多了解,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才会写出好的文章。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爵士鼓小知识

1.爵士鼓的小常识

架子鼓是爵士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无音高打击乐器,它通常由一个脚踏的低音大鼓(Bass Drum,又称“底鼓”)、一个军鼓、二个以上嗵嗵鼓(Tom-Tom Drum)、一个或两个吊镲(Ride Cymbal)和一个带踏板的踩镲(Hi-Hat)等部分组成。

鼓手用鼓锤击打各部件使其发声。爵士乐中常用的鼓锤有两种,一种是木制的鼓棒,另外一种是由钢丝制成的钢丝刷。

在乐队中鼓手掌握着乐曲的速度和节奏等重要环节,尤其是在爵士乐中,鼓手特别需要与其他乐手保持良好的合作状态,比如"切奏"时鼓手的干净利落就在其中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另外在爵士乐中,鼓音色的控制、力度的控制以及速度的控制都是体现鼓手技巧的重要因素。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于美国。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

由一人演奏始时专为爵士乐伴奏。“爵士”二字,并非指英国皇室的勋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国黑人乐手的名字,全名为爵士波·布朗。

早期的爵士乐是美国下层黑人们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当这位著名的黑人乐手演奏时,人们常常兴奋的高呼“爵士,再来一个!”。后来,这种音乐就因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习惯上称做“爵士乐”了。

爵土鼓从外观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挂着很多鼓,鼓手演奏起来十分神气、显眼,抑扬顿挫的立体鼓点铿锵动听。在我国,人们就按它的外型而习惯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称“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简单,只有大军鼓、小鼓和军镲。人们把大军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脚把大鼓踢响,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挂上一片军镲。

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能歌善舞的黑人从解散的军队那里获得不少乐器。如大小军鼓、钹镲等,(这些乐器几乎成了后来爵士乐中的主要乐器)天才的黑人把各类鼓镲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雏型。

他们把大军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个能鼓动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军镲分挂在大鼓的两边。

这样,一个人就能同时操纵多件打击乐器。后来通过发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现代的爵士鼓。

随着爵士乐的不断发展。鼓手的技术也不断提高,简陋的装置再不能适应乐队和鼓手的需要,于是就在打击乐组合中逐渐加入了几个去掉响弦的小鼓,打起来嗵嗵嗵嗵,与大鼓、小鼓交相呼应十分动听,后来就以它们发出的声音命名为“嗵嗵”(TOM—TOM)。

我国的习惯叫法为“嗵嗵鼓”,因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随着爵士乐的发展,能够连动的踩镲也加了进来。

直至发展到型制健全、操纵方便、具有两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镲的世界性打击乐器了。二十世纪中期,摇滚乐(Rock)在美国风靡起来,旋即在世界掀起强劲的旋风,由于爵士鼓变化多端的节奏和鼓手高超的演奏技艺,迅即成为摇滚乐中不可缺少的组合型打击乐器了。

摇滚乐以它强烈金属的音响和丰富多变的节奏,使人产生音的摇晃滚动感觉,特别招致青年人的垂青。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娱性的音乐开始有所要求。

摇滚乐、通俗歌曲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爵士鼓亦属热门乐器,尤其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架子鼓形成于本世纪40年代,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音色的手击乐器和脚击乐器。

手击乐器有小鼓、嗵鼓、吊钗等,脚击乐器有大鼓、踩钗。在此基础上,根据演奏的需要、可随时增减附加打击乐器。

架子鼓是用以演奏摇滚、扭摆及爵士音乐的打击乐器,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节奏类型,如迪斯克、伦巴、探戈、桑巴、恰恰、波菜罗等节奏。这些节奏型气纷强烈、节奏鲜明,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

组合配件爵士鼓的基本组合包括了大鼓(Bass drum)、小军鼓(Snare drum)、两个中鼓(Tom-tom)、一个落地鼓(Floor tom)、脚踏钹(Hi-hat cymbal)和两片铜钹(Cymbal)。大鼓是利用脚踩踏板来发出声音,直径有18、20、22、24、26吋等尺寸,深度以14、16、18吋居多。

小军鼓因为其底部装有响弦(Snare),故英文称作Snare drum;其直径约13或14吋,深度以3至8吋为多。中鼓是一种圆筒状的鼓,声音类似去掉响弦的小鼓的声音,架在大鼓上方。

落地鼓是一种装有落地脚架的中鼓,置放在大鼓的右边,直径有14、16、18吋几种,深度约14至16吋。脚踏钹做固定拍子打点用,有13、14、15吋等几种直径,以14吋最普遍通用;上片称为Top,下片称为Bottom。

脚踏钹用架子立於整套鼓的左边,演奏的方式除了用踏板控制上片和下片的开合之外,亦可用鼓棒打击。本段架子鼓-持棒方法架子鼓影响著手与鼓棒间的一惯性,最重要的两大观念,就是鼓棒的控制与鼓棒的挥动。

在控制方面:主要是持棒的三种方式。 1、直腕式:左右手持棒一样,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捏在鼓棒三分之一的地方,无名指与小拇指自然并拢轻贴在后面,不要影响棒的运动,两手手心相对,注意双手的对称与平衡,鼓棒敲击点要相对集中。

定音鼓、梯形木琴等基本都用此种腕法演奏。 2、标准式:右手如直腕式,左手虎口夹住距离鼓棒棒尾端约三分之一的地方,并搁在无名指与小拇指半握后的关。

2.架子鼓的基本常识

架子鼓又称爵士鼓,它形成于本世纪40年代,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音色的手击乐器和脚击乐器。手击乐器有小鼓、嗵鼓、吊钗等,脚击乐器有大鼓、踩钗。在此基础上,根据演奏的需要、可随时增减附加打击乐器。

架子鼓是用以演奏“摇滚”、“扭摆”及“爵士音乐”的打击乐器,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节奏类型,如迪斯克、伦巴、探戈、桑巴、恰、波菜罗等节奏。这些节奏型气纷强烈、节奏鲜明,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

1.架子鼓的组成

架子鼓是由许多鼓和钗有机地组合而成,常见的有五头鼓、七头鼓和九头鼓。下面以五头鼓为例加以说明;大鼓(BD)小鼓(SD)低嗵鼓(FT)耳鼓(TT)踩钗(HH)大中立钗(CC)。

2.架子鼓的记谱

架子鼓的记谱用五线谱的低音谱表,即F谱表,低音大鼓在第一间,小鼓在第三间,耳鼓Ⅰ在第四间,耳鼓Ⅱ在第四线,大嗵鼓在第二间,大立钗分别别记在上加一间,踩钗写在下加一间。架子鼓并无固定的音高,一般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需要去调定选择。

3.演奏基本方法

(1)小鼓击奏法:小鼓也称军鼓,是西洋无调打击乐器中最主要的一件乐器,是架子鼓中的一件。小鼓的演奏姿势,也是架子鼓的演奏姿势。在架子鼓演奏中,因脚需同时踩大鼓和踩钗,所以采用坐姿演奏。演奏时要姿势端正,胸、肩、大臂等上身肢体自然放松。击奏时,双臂向上自然弯曲置于鼓面上,双手握槌,右手拇指第二关节和食指二三关节握鼓槌柄部,拇指与食指第三关节自然并拢,中指、无名指、小指掌心弯曲,与槌柄保持一定的间隙以控制鼓槌。左手掌心向内侧,拇指食指虎口处夹持鼓槌柄部,用无名指第三关节托住鼓槌底部。其它手指向掌心方向自然变曲成握球状。

掌握了正确的持槌姿势,还要有正确的击奏方法。在训练中一定切记“击奏”二字,也就是说要弹击。鼓槌击打在鼓面后,须立即恢复击鼓时的预备动作。击鼓动作要完成于瞬间,而且有“弹性”和充分的共振,要奏得明亮、集中、结实、有力度,奏出丰满的音响效果。初学者练习击奏时还应注意击奏位置,应击在小鼓的中心点三至五厘米处。此外,还有边击法、制音边击法、交替击奏法、滚奏等等。在练习时可先单手练,然后双手练,也可双手交替练习。

(2)低音大鼓踏奏法:低音大鼓用右脚踏击,在通常情况下,脚跟踩在踏板的后端,以踝关节为轴,用前脚掌踏击踏板而带动鼓槌击打鼓面。踏击时,大腿、小腿、脚部肌肉相应放松,槌头击鼓面后要立即返回,形成循环的踏击动作。在极强击奏时,可将脚悬起后用脚尖踏击踏板,使右腿全部重量落在一个点上,从而加强踏击的力度,得到预想的效果。

(3)踩钗踏奏法:踩钗用左脚踏击,它的击奏要领是将脚跟踩在踏板的后端,以踝关节为轴,由脚前掌踏击踏板,当脚前掌击下后,不需要立即返回而需控制延音,造成封闭的音响效果,这也是与右脚大鼓不同之处。

(4)嗵鼓击奏法:嗵鼓击奏要领同小鼓,在换鼓击奏时,需用手腕带动小臂和大臂,自然地运动到其它各鼓的部位,形成自然协调的动作。

3.架子鼓的基本知识

鼓1,最大的那个,脚踩的,叫bassdrum或者kick,中文,贝斯鼓2.腿中间那个,snaredrum,中文,军鼓3,贝斯鼓上方的,tomtom,中文,通通鼓4.放在地上的,大一些的tomtom,叫flood tom,地嗵。

镲片1,军鼓左边,两片叠起来的镲,hi-hat,踩镲2,tomtom上方的,看上去样子都差不多的,crash,强击镲3,右边的,比crash大的,ride,节奏镲4,很小的,splash,水镲5,翻边的,倒过来装的,china,中国镲以上就是套鼓各部件名称。左右方位以坐在鼓前演奏时为准。

这些是最常见的配置,特殊摆法除外。国内比较好的网站推荐两个/这上面交流很好的,去看看吧。

4.爵士鼓乐理知识入门

概述爵士鼓在现代音乐里相当吃重,因为它不但决定了整个音乐的曲风与节奏形态,也决定了整个音乐的基本速度(快版、中版、慢版)。

鼓虽然没有音阶,然而鼓的节奏风格的部分,却可以让现场气氛呈现荣耀庄严,或是表现出平安慈爱,让敬拜的水流可以如浪潮般分波段起伏,达到最高的境界。大鼓(Bass Drum)的低频音色犹如未出生的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所习惯的心脏跳动,让音乐有浑厚的深度与广度。

小鼓(Snare Drum)的中高频音色让音乐有前进感及动感。双片钹(Hi-Hat)的高频声音如同秒针般,维持音乐稳定规律的行进速度。

如果在落地鼓(Floor Tom)上滚奏。可以让音乐呈现雄壮隆重感。

而目前一般教会中业余鼓手占绝大多数,其练习的时间一定是不足以与职业鼓手相比。个人认为学习爵士鼓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挑出适当合用的章节,省时有效率地练习,让时间发挥最大的功效,鼓手很快可以派上用场。

成为神赐的敬拜器皿。一、鼓棒种类:鼓棒的种类有各式各样 1.一般鼓棒(Sticks):外形有粗细轻重。

也有材质不同之分,一般来说不同的鼓棒会有不同的音色(尤其是Rim击法)及技巧呈现。 2.束棒(Rute):以细竹木条捆札而成。

其打击音色有沙沙声,音质与音量介于鼓刷和一般鼓棒之间。 3.鼓刷(Brush)俗称鼓扫把:有金属及塑料材质刷毛之分,音色细腻柔和,用在音量需求小之地方如柔和的乐曲、爵士乐、空间狭小或传统教会。

4.棉槌(Mallets):鼓棒前端为棉或橡胶制品,打击音色有低沈稳重庄严感。所以打击落地鼓(Floor Tom)有定音鼓的味道。

如果用在轮钹,会产生轻柔绵密的共鸣延音效果,可以营造出柔美天堂境地的效果。 5.拉丁鼓棒(Latin Sticks):鼓棒头与尾部同粗细,长度有13吋、15吋与16吋3种。

用其打击牛铃(Cowbells)、天巴鼓、(Timbales)等节奏音效,有热情喜乐的感觉。 6.鼓棒槌头要是有黑色污垢(主要是击打铜钹所产生)时,打小鼓时很容易将黑色污垢沾粘在小鼓的雾面鼓皮上,造成小鼓皮平滑无粗糙面,如此想用鼓刷演奏时,很难呈现出完美的沙沙声之音效。

7.要是鼓棒槌头有破损而打在鼓皮上的话,鼓皮很容易有凹痕,鼓棒是消耗品,该换购时不要犹豫。二、握棒方式:不正确的握棒方法通常是日后进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主要分为传统式、对称式。

等握法,两者差别只在左手的不同。传统握法以左手拇指与食指之间(虎口处)轻轻夹住鼓棒上下挥动。

2.对称握法左右手同样之握法,双手鼓棒成八字型,手背向上角度不一定,以右手打者为例,敲击Hi-Hat或 Ride Cymbal时右手背向上的角度就不一样,对左手来说,敲击小鼓或落地鼓时左手背向上的角度也不一样。 3.握棒法依需要而有多种握法,不可局限1~2种握棒方法。

甚至有时依需要可能一手握2支鼓棒。所以没有那一种握法可称为是绝对正确的。

4.拉丁音乐为求敏锐音色,常用13吋短拉丁鼓棒采传统握法,此时鼓棒尾端握手心,!以双手拇指、食指、中指巧力敲击。 5.刚开始握棒以轻松为原则,切勿用力紧捏,造成肌腱伤害不说,此外还有腕力使用不当,造成Tom Tom过门鼓点混浊,Hi-Hat打点不清脆之缺点。

6.握棒的长短依需要也有多种,不过握在鼓棒尾端1/3处为多。想增加力道者可以握鼓棒最尾端。

三、打击姿势:一位鼓手的打鼓姿态,大概就能显露出来他打击的水平如何,怎么说呢: 1.上半身不正,左右肩不平衡。 2.鼓椅高度不适当,造成左右脚施力点不佳,鼓点强弱不平均,Hi-Hat开闭时间点抓不准。

3.手臂僵硬,无法随音乐律动摆荡,动作生硬无弹性,容易腰酸背痛,无法长时间稳定速度演奏。 4.只用臂力打鼓,腕力不太会用,造成过门鼓点混浊(尤其是鼓皮较松软的落地Tom Tom),Hi-Hat打点不清脆之缺点。

5.Hi-Hat的打击是小手臂向下时打一下。小手臂提起时用手腕再打一下,如此拍点较准确。

手臂较不容易疲累,更可以获得强弱分明的音色。四、基础练习:往下扎根,向上结果。

1.基本手法是日后非常重要的进步关键,如果忽略此练习,很多节奏不容易练好.。 Solo的困难度就更高了。

2.一般鼓手之大鼓及小鼓的音量最大,Tom-Tom的过门声音听不清楚,鼓声音量分配不良。 3.不管学打击过多久,每日的小鼓基础练习永远不能停。

此外手鼓的基础练习也是建立在小鼓基础上。 4.如果您想鼓艺精进或是想以鼓为业,国际鼓手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udimental Drummers)于1933年所发表基础打击的26式练习(The 26 rudiments),就是最基本的课程。

5.如果要涵盖交响乐与军乐的小鼓技巧,那么国际鼓手协会于2000年所发表基础打击40式练习(The 40 rudiments),就是非练不可的绝技啰。 6.要能够随心所欲用在过门的话,至少花一年的时间在小鼓基础练习应该是不可避免的。

五、轮鼓(Roll):又称碎鼓或滚击或连击基本练习的项目非常多,但是轮鼓在过门与节奏(特别是Swing、Samba、Fusion)用到的地方很多,而在古典或现代乐团及音乐打击科系的术科考试,轮鼓大都是必考的科目。轮鼓听似简单但是轮鼓的技巧也很容易反映出打者程度水准,可见。

5.我想知道关于架子鼓的一些基本知识

鼓手进步的重要方式:

1.爱问:千万不可倚*自己的聪明,问是进步的原动力,不问就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绊脚石

2.追根究底:不论任何学习,追根究底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没有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不但不能深切地体会,还有可能用错误的观念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低落

3.理解分析:和老师学习,背熟所有的模式,及练习这些的组合模式。鼓手的脑袋变的像计算机的内存,可以在表演当中很轻松的,突如其来的就浮现这些模式。如果学习者没有理解分析能力的话,要进步将会是比较艰难。

4.正统教育:对于想要有效率学习的人而言,学校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场所,也可以经由正规教育得到打击学位

5.其它:有些人浪费很多时间在练习实际演奏很少用到的章节,皆算不得法,因此挑出实用的练习章节,井然有序的依序练习格外重要;接下来多听、多看、多模仿和其它鼓手先进的交流,有朝一日你会随心所欲的打鼓,心中想的到的乐句结构马上就能以鼓声呈现出来,你有能力以极大的自由度来诠释诗歌,但是又不脱节失序;常常录下自己的音乐演奏,事后检讨改进,录音机就是最好的老师

鼓演奏教程:

在这个摇滚盛行的年代里,许多音乐爱好者爱上了爵士鼓演奏.但由于缺少好的师资和教材,部分教材只教一些节奏和插入,使得许多鼓手误以为会几个节奏及插入就会打鼓了.其实这样的鼓手最大限度也只是起了节拍器和热闹的作用.

第一课姿势与击奏法

正确的姿势极其重要,只有正确的姿势才能保证你方便自如的演奏.

首先调好鼓椅的高低,原则是坐上鼓椅双脚轻轻放在踏板上,膝关节成90度左右的夹角为好.还有坐鼓椅时,你的臀部和大腿的关节放在鼓椅的边缘,太前会支点不稳,太后会影响关节的运动,你的演奏会变得无法自如.最后还强调一点,一定要坐在鼓的中央,双腿成45度左右的夹角.

所有的这些都是根据人的生理规律而形成的方式,正如人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一样.

请你按上述方法上鼓让我们继续往下讲.

首先不要拿鼓棒,你试着象是双手干活累了一样,放松性的甩动你的手腕.这时你注意肘部和腰部的距离,记住它,因为这时你是最放松的.以后在击奏时,通常不要高于或低于它,当然击奏吊镲时除外.

鼓棒的标准持法许多教材里都有收录,所以我不再赘述.我只讲现代鼓手鼓棒通常的持法.请先用左手拿起一支鼓棒,放在右手食指的第一关节处,大拇指使指头与鼓棒头同一方向按住鼓棒.让鼓棒自由的落在鼓皮面上,使其自由的反弹,随着你改变持鼓棒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尝试,你会发觉持不同的位置。鼓棒反弹的高度不一样.最高的位置就是持鼓棒演奏最轻松的位置.然后你轻轻的将其他手指握住鼓棒,最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虎口一定要有缝隙,否则,你的手腕无法放松.用这个方法让左手也拿好鼓棒.

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许多鼓手,就是在击奏鼓时,你非常容易的就会打破鼓皮和打折鼓棒.许多鼓手也许一直认为这是自然损坏,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是你不正确的击奏所致.

你用手慢慢的向下按鼓皮到一定范围后,你再也无法向下,如果你强行向下,鼓皮就会出现凹点,甚至破裂.也就是说,你在击奏时鼓棒接触鼓皮并使鼓皮向下到其承受范围后,你的鼓棒应迅速的收回,这样就不会损坏鼓皮了.你或许会问,这样会不会音量小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音量是由振幅决定的,只有击奏和收回都迅速,并且你的力量刚好到鼓皮能承受的极限,鼓皮就得到了充分的振动,这个音量就是这套鼓的最大音量值

鼓棒容易打折,主要原因是你的手腕太低,鼓棒在击奏时,过多的直接击触镲面的边缘刃口处.你在击奏时,手腕稍高一些,鼓棒击奏镲边缘的弧形部分,这样即可达到同样的效果,鼓棒也不易打折。

6.架子鼓的基本知识

1,最大的那个,脚踩的,叫bassdrum或者kick,中文,贝斯鼓

2.腿中间那个,snaredrum,中文,军鼓

3,贝斯鼓上方的,tomtom,中文,通通鼓

4.放在地上的,大一些的tomtom,叫flood tom,地嗵。

镲片

1,军鼓左边,两片叠起来的镲,hi-hat,踩镲

2,tomtom上方的,看上去样子都差不多的,crash,强击镲

3,右边的,比crash大的,ride,节奏镲

4,很小的,splash,水镲

5,翻边的,倒过来装的,china,中国镲

以上就是套鼓各部件名称。左右方位以坐在鼓前演奏时为准。这些是最常见的配置,特殊摆法除外。

国内比较好的网站推荐两个

/

这上面交流很好的,去看看吧!

7.架子鼓专业知识

立镲是什么???我想应该叫踩镲吧

踩镲一般13,14,15寸,常用14寸

吊镲一般14,16,18寸,常用16寸和18寸

叮叮镲一般18,20,22寸,常用20寸

我上面所说的都是一般情况,也有特殊的定制镲。

PS:刚刚看到LX有人说,那句话是对的,再次强调,吊镲不是叮叮镲,标准尺寸不是20和22寸,吊镲又叫重音镲,强音镲,炸镲,英文学名为crash,标准尺寸为14,16,18寸(当然也有例外,这里指的是一般情况),而叮叮镲,即ride才是20和22寸(也有一种小尺寸,它兼顾了吊镲和叮叮镲的特点,即crash/ride,一般为18寸)

关于本次皇室小知识和西方皇室的职位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