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为什么坐视蜀灭

俗话说唇亡齿寒,那吴国为什么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

蜀国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展开了对策,面对魏国对于蜀国的攻打,吴国第一时间想到了三个对策。因为吴国清楚如果不去救蜀国,那么蜀国一灭魏国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吴国,而魏国的实力强大,又岂是吴国可以抵挡的?所以在救蜀国这一件事上吴国尽心尽力,毕竟蜀国是盟友。

可惜吴国的准备并不万全,据说当时吴国派了丁封和孙异带领大部队从水路出发,前去蜀国增援。可是从这儿到蜀国路途太长了,而且走水路肯定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没想到他们一路前去蜀国,可是到了半路突然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刘禅向魏国投降了!对方都投降了那还打什么?所以吴国的救援还没有开始就用不上了。

这一切都怪刘禅不争气,他投靠了魏国之后就被当做了人质带了回去,魏国还好吃好喝招待他,让他过着神仙日子,才有了‘乐不思蜀’。而吴军当时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就算救了蜀国又如何,碰到刘禅这样的猪队友唯恐被他拖下水,还不如不救。于是吴军就改变了战略,以救援之名偷袭了罗宪。

罗宪驻守的地方是永安,他也算一个硬骨头,面对吴军的袭击是怒火难平,虽然一开始打赢了,可哪里敌得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打。他抱着宁死不便宜吴国的想法向魏国求援,而吴军看到他这样做就被吓退了。蜀国灭亡后,吴国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不久之后就被魏国吞并了。

三国时期,魏国独大,吴国和蜀国也只能以联盟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共同商讨如何去对付魏国。可是后来,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为什么坐视不管呢?其实,并非是不想救,而是吴国实在是有心无力。

前期的时候,魏国就已经在三国之中站稳了脚跟,吴蜀两国联盟,唇齿相依,相互抱团取暖。事实上,吴蜀两国确实也就只能在一起取取暖了,根本干不了别的事情,更不要说去攻打魏国了。

当时,魏国的策略是先稳定内部,其它国家能拖就拖,能不理就不理,但是吴蜀两国却是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魏国一旦变得更加强大的话,那吴蜀两国就只有灭国这一条路可走了。所以,便出现了吴蜀两国主动去挑衅魏国的画面。面对吴蜀两国的挑衅,魏国依然不为所动,不是魏国仁慈,而是他们在养精畜锐,等时机成熟之后再一举拿下。

终于,魏国等到了这个时机,决定出兵灭蜀。在魏国强势的攻击下,蜀国很快便支撑不下去了。后来,刘禅主动投降,蜀国便就此灭亡了。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想知道在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究竟在做些什么。原来在那时,吴国已经开始内乱,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内部矛盾的激起,使吴国上下人心惶惶,本来应该去求助蜀国的时候,却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吴国没能成功对蜀国进行救援,无疑是把自己往覆灭的道路上又推了一把。

没有坐视不管吧,而是采取了策略,但是蜀国的灭亡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吴国还没开始实施就灭亡了,所以才会被后人说成是坐视不管的。

这个道理他们肯定都知道,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是能致使双方没能开始合作,然后蜀国就灭亡了。

吴蜀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唇齿相依的关系,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明争暗斗不断,特别在夷陵之战后两国已势同水火,此时蜀国的灭亡无疑会减轻吴国在西部的压力,所以吴国才会坐视不管。

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家,说魏国最强。吴蜀联盟共同对抗曹魏。公元263年,曹魏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率二十万大军进攻蜀汉,蜀汉不能抵挡,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年底,蜀汉灭亡。很多人就想知道,作为蜀国的联盟吴国到底在干什么?难道吴国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其实蜀汉灭亡之前,吴国是尽了全力救蜀汉的。

据记载《三国志·三嗣主传》: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这段记载说的很清楚,蜀汉向吴国求救,如果还派遣老将丁奉兵出寿春打算来个“围魏救赵”,又派留平前往荆州商议从永安入川,而且还派丁奉、孙异从汉水入汉中救援。

从这样的部署来看,吴国该做的也都做了。吴国动用了他们可以动用的力量,用最可能的办法、途径试图救援蜀汉,最终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蜀汉后主刘禅降魏!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

有人就在想如果吴国能入川救援蜀国,两国合兵魏军未必能灭掉蜀汉。甚至还有可能会把曹魏军团灭在四川山中,到底是不是吴国故意来迟呢。答案是肯定的,吴国未能及时救援蜀汉,其原因就是不能怪吴国动作太慢。只能怪蜀汉灭亡太快,蜀汉的求救信号是十月份到达吴国,十一月后主刘禅就举国降魏了。

想想看在古代那种调兵遣将的速度,再加上属地崇山峻岭行军困难。蜀国给吴国留的时间实在太短了!而且吴国也用了围魏救赵的方法,奈何蜀汉君臣秒投你没办法!假如姜维能在汉中或者沓中挡住魏军至少一路人马(魏军三路伐蜀),就可以为蜀汉争取时间,东吴的援军就有可能到达。

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后来姜维还企图借钟会之手复国,可惜计划泄露,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吴国并没有坐视不理,相反它还做了一些准备,甚至都已经派兵去救护蜀国了。可是蜀国灭亡的太快了。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国大军开往边境,蜀国立马向吴国求救。吴国见到此情形,知道蜀国有灭国的危险,丝毫不敢怠慢,立马派兵紧急支援蜀国。

当时吴国想到了三个对策。第一,大将军率军魏国南方的重镇,以围魏救赵这个计谋迫使魏军回去支援。第二,另外派人前往南郡商议,由永安方向进入蜀国救援。第三,另外几个将军由汗水进入汉中救援。可以说吴国在救援蜀国这件事情上已经倾尽全力了,可还是没有达到任何效果。

吴国刚刚部署好的时候就传来了蜀国刘禅投降魏国的消息,蜀国居然只撑了短短的三个月就宣告灭亡。并不是东吴的救援不给力,实在是蜀国的这个猪队友太不争气,走向灭亡的脚步实在是迈的太快了。

最终公元263年8月,魏国兵分三路,总共大军18万发起了灭蜀国的战役。蜀国将士在姜维的带领下奋勇反击,然而最终没有抵挡得住魏国的军队。蜀国,就此灭亡。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的势力在干什么,当时的南中四郡有不少的兵力,但是这些南方部落却没有派军支援蜀国。在蜀汉强大的时候,南方各族迫于它的实力不得不臣服,但是当它的实力比不了从前的时候,那些势力就不会进行援助了。

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大后方的南方各族居然坐视不管,而吴国居然还能派兵驰援,只可惜蜀国灭亡的太快了。

怎么可能会管呢,吴国甚至都巴不得蜀国灭亡,哪里会去管这种事情,关羽是被谁偷袭致死的难道还要我再重申一遍吗,明明两国结盟状态,却直接打破结盟,背刺盟友,就这种水平,哪里会想那么远。

吴国就是逊啦,懂什么战术啊,仁义啊,孙权就是弱啦,孙十万打合肥怎么都打不下来,一有机会背刺,立马背刺了关二爷,还沾沾自喜的把关羽人头送给曹操,还想让蜀国以为是曹操指示的。

孙十万是真的以为刘备跟他一样蠢吗,整个三国,就吴国是最不成器的,如果三国时期没有了蜀国,整个三国时期的重要意义,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直接消失殆尽,也就曹操还有点能看的东西,不过也就相当于朱温之流。

至于孙十万?人们根本不会记得他是谁,像孙十万这种水平的,历史上太多了,历史记不住太多平庸的人,孙十万就是耀眼的三国时代一个平庸的人。

所以说这样的吴国,怎么可能会对蜀国的灭亡有所帮助呢,他们背刺你都来不及,还能来帮你,那可是真的想太多了。

然后吴国那个时候的势力也是不行了,原本两国结盟,才能勉强抗衡魏国,上来背刺蜀国,关羽直接败走麦城,荆州沦陷,孙十万还没打下合肥,这样的两国打不过魏国,那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吗。

吴国的实力在三国中属于最弱的,虽然纸面实力略高于蜀国,但真要打起来,根本不是蜀国的对手,更不是魏国的对手。

哪有什么唇亡齿寒,大家就算是真的一时结盟,那也是打算结盟之后还要继续拼杀的,又不是现实中的好兄弟,只是因为利益关系流动的关系罢了,根本没有什么唇亡齿寒一说。

明明已经结盟,为何东吴在蜀汉被灭时会坐视不管?

三国时期要比春秋战国时期还要复杂,在这时候,魏蜀吴三国不断的征战。造成了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同时也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要说春秋战国时期,距离现如今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同样征战不休。

无论是三国时期还是春秋战国时期,都出现了很多谋士,这些谋士辅佐不同的主公,为的就是能够一统天下。无论是三国还是春秋战国,都是非常复杂的。但是要说最复杂的,恐怕是三国时期了。这时候虽然只有三个诸侯国,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最初的时候曹魏是最强大的,这时候的曹魏是蜀汉和东吴的共同敌人。在夷陵之战爆发之前,蜀汉与东吴一直是属于同盟关系,此时两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后来东吴打破了这层关系,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

这时候的关羽败走麦城,两年之后,刘备经过两年的时间,开始对东吴开战,由此夷陵之战爆发。不过最终的刘备失败,失败不久之后,刘备病逝白帝城。在刘备驾崩前,将大权交给了诸葛亮。此时的诸葛亮称为了蜀汉的真正掌权人。

刘禅在这时候年龄还不大,几乎是没有治理朝政的能力。诸葛亮在管理蜀汉期间,发动了北伐战争,这让蜀汉的国力下降。可是不管怎么说,诸葛亮都是一心为蜀汉的。只是最终的蜀汉仍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可是诸葛亮事无巨细,最终病逝在了五丈原。

在这之后,刘禅开始管理蜀汉。可是刘禅管理期间,亲近小人,导致了问题不断出现。到了公元263年,钟会带大军来伐蜀。此时的刘禅听信了很多宦官的话,主动选择了投降。这时候的姜维还率军在外,如果完全抵抗的话,有机会一较高下。

灭蜀之战出现后,蜀汉出现了动荡,此时的蜀汉竟然不战而降。那么问题来了,与蜀汉是同盟的东吴为何不出手救援呢?这其中有四点原因。第一就是时间上来不及。蜀汉虽然派出了使者,可是最终东吴仅仅派出了一个无名小将。

他叫做孙异。不过东吴的行军缓慢,是其他人意想不到的。换句话说,东吴很可能就不想救援蜀汉。即使是东吴立刻率军前往救援,那么恐怕在时间上也来不及。原因就是曹魏的大军早就有所防备,不可能让东吴进攻得非常顺利。

第二就是刘禅个人的原因。这时候的刘禅根本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刘禅听从了很多宦官的意见,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肯定是绝无仅有的。刘禅重新把权利都尽收囊中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却又犯了错,这个错误就是宠信宦官。

在东汉时期,很多皇帝都宠幸宦官。那么刘禅就是其中一位。宦官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黄皓,正是因为宠信了黄皓,才造成了刘禅不战而降。 可以说,刘禅完全是一个实力坑爹的主子。

三国,魏蜀吴,灭亡的原因,要详细的

(蜀,灭亡,阿斗乐不思蜀)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自己没有什么表现。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几年后去世。(魏,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啊了。

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吴,灭亡,孙权之孙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离心离德。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

三国形成与灭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就学术界而言至今也尚未有解释三国的成熟理论,因此很难区分客观与主观原因,所以只能通过自己对于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探索。直接原因:一、魏国灭亡:“高平陵政变”。后期曹氏掌权者曹爽在公元249年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被杀,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族,此为晋代魏朝,魏国灭亡埋下伏笔。而后于265年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二、蜀国灭亡: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魏将邓艾先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后克绵竹,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三、吴国灭亡:278年司马炎派杜预驻扎襄阳,为即将开始的晋灭吴战争作战前准备。279年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280年西晋灭吴,皓降,吴亡。其他主管或客观原因,简单说下大致几条:魏: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使得后期士族实力可以与国家政权相抗衡,司马氏家族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司马家族不取代魏,是不是有别的家族取代,是在不好说。1、曹爽太差劲,司马懿太狡猾了。2、曹髦也太差劲了,如果他有康熙擒鳌拜的智慧也不好说咯。反而被杀了。蜀和吴:1、物质经济制胜,前期由于北方战火,物质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以至于出现三国,而后北方经过曹氏几代人的经营,北方经济物质压倒南方(古代经济的中心都是以北方的中原地区为主的),因此迟早南方政权会被北方所吞并。2、南方(蜀、吴)政权人才匮乏或没有得到重用。3、蜀、吴政权国君只懂享乐,荒废军政事务。4、当地当地士族与蜀、吴政权之间未能平衡。5、小人误国(僬周劝降蜀主刘禅)。我所知道的就这么些了,你如果还要更详细,那只能找研究三国的历史教授深入的去讲解了。给个采纳!

为什么旧版三国没有拍灭吴的剧情,新版的没有拍灭蜀吴,到了武神赵子龙,直接三分就完事了,都没有把一个

编剧没文化,理解不了。

新三国那编剧就不说了,初中毕业,连三国演义都没看过,简直吊的飞起。

老三国的编剧明显好很多,几个人一块写的,都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但是那时候没有网络,既不好查文献,又没人一起讨论研究,所以认识也有限。

武神赵子龙不是历史剧,也没必要说了。

而实际历史上三国后期是很精彩的,各方将领基本都是受过系统教育的世家出身,要么就是还活着的老将,战技法都比早期高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姜维北伐期间和邓艾、陈泰等人作战,基本都是大兵团长距离机动,大规模会战,动辄歼灭上万人的那种,双方互有胜负。相比之下诸葛亮和司马懿静坐式的对峙简直就是菜鸡互啄。小说里把诸葛亮写的神机妙算,就是不知道怎么搞的总是被司马懿抢先占领据点阻击。

钟会、邓艾灭蜀之战时,其实双方打的非常激烈。

姜维在汉中的部署本来想放魏军进入汉中盆地后关门打狗,结果因为刘禅的人事调动,阳平关守将居然投降了。结果导致门被破了,姜维迂回的大军也失去了退路。

之后姜维在被切断退路的情况下,大机动摆脱魏军突围,和接应的廖化等人会合,后发先至剑阁,堵住了魏军。然后准备等魏军补给断绝后,就和汉中守军夹击钟会。

结果邓艾舍弃辎重偷渡阴平,直捣成都。江油城守军不战而降,导致邓艾轻易获得了补给,最终到达了成都。

总之这场战争从头到尾打的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硬仗。相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种简直都是垃圾。

经费要和收视率成正比的呀,举个例子吧,三国里最精彩是群穷逐鹿的时候,我愿意每集都看,但等到晋朝灭吴蜀时候,我提不起兴趣,因为最有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已经没了。

因为赵云在公元229年就死了,而一统天下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那你去问导演和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