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知识小故事分享 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党员小知识小故事分享的一些知识点,和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廉政文化的现代小故事

“四知”清官杨震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

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延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为政清廉的诸葛亮

诸葛亮功劳盖世,权倾天下,然而毕生不受不污,廉洁自律。他的高风亮节,让人感动至深。

在《又与李严书》中,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也就是讲,他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

而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到:“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其实是诸葛亮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单。“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叫阴识,家有四千七百余顷,比诸葛亮多出45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在黄氏带领下从事种植和蚕桑等农事活动,可保温饱无虞。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

诸葛亮病危时,立下遗嘱: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丧事力求节俭,依山为坟,墓穴只须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时便服。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后要求。

“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他清正廉洁的理想,他的廉洁自律,在蜀国官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史载,他任用的官员,大多勤于政事,廉洁自律。例如,名将姜维,住宅十分简陋,家里也无多余的钱财;而邓芝不仅生活俭朴,家无私产,连妻子也“不免饥寒”,死时,也是“家无余财”。

父清子廉的胡质、胡威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朝廷思其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由于胡质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有他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而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他对儿子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父亲给你的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事迹后,很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两人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期间,司马炎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绩突出,为官清廉,朝廷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

王衍巧防“贪内助”

王衍是西晋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个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却是个贪财聚敛的人。王衍知道,“妻贤夫祸少”。一个贤惠的妻子,不仅能够相夫教子,而且能够远罪丰家。相反,一个贪婪的妻子,却常常会将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办法,以遏制这个“贪内助”。

首先,王衍终身不言“钱”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志,逐渐转化“贪内助”的贪欲。有一天,他老婆想试探他,叫仆人用钱把床围起来,使他无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后,仍不言“钱”字,而是叫仆人“把这些东西拿走”。

其次,借助外在因素,用强力震慑“贪内助”的贪性。当时,幽州刺史李阳是西晋京都有名的大侠客,郭氏非常惧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这个外力,每当郭氏对钱财起非分之想时,王衍就劝她说:“不只我说你这样不行,李阳也说不行。”郭氏听后,果然有所收敛。

上述两个办法,虽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却是文武并用、软硬兼施,王衍可谓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尽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贪欲,身处乱世的王衍才不至于被贪妻拖累,才能够在浑浊的官场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东晋浔阳人,曾任荆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晋代很有作为的官员。

陶侃幼年丧父,家中十分贫穷,他的母亲湛氏靠纺织供养他读书,湛氏还教导他要好好做人。

长大后,陶侃做过管理捕鱼的小官,名谓“鱼梁吏”。一次,很爱母亲的他派人给妈妈送去了一罐鱼干,以表自己的孝心。谁知湛氏见了,并不领情,她让来人原封不动地把东西带回去,同时还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评儿子道:“你在外当差,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是不孝顺,你这样做会让我为你担心啊!”

陶侃听了母亲的教诲,十分后悔,此后再也不敢占公家的东西。后来,陶侃成为一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陶侃的成就,与他母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黄金难换心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一包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李汰还挥笔写下一首表露心迹的拒礼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知乾坤有鬼神。”

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进京办事,一些同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带上土特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也是送个人情啊!”于谦听罢赋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天朝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的来源。

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县。他上任时,一不坐轿,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秀才衣,骑着一头骡子,带着书童海安,悄悄地进了淳安县界,沿着茶园小溪一条小路向前走去。

再说茶园小溪,有个姓冯的大财主,方圆十来里都是他的田庄,他又是淳安县衙冯县丞的结拜兄弟,平日仗势欺人,当地百姓背后骂他“冯剥皮”,到县城里去,都不敢打他家门前经过。

这天,冯剥皮正和冯县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听到门外吵闹,就绷着一副木板脸皮走了出来。只见七八个家人跟一个骑骡的穷秀才争吵,冯剥皮站在台阶上大声骂道:“呸!哪里来的瞎眼乌鸦,竟敢在大爷门前吵闹!”立即吩咐打手:“快把这个野种拉下来,骡子没收!”

打手们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就将海瑞从骡背上推下来,把骡子牵走了。海老爷见他们白天打劫,肚皮都气炸了,跑上前去问:“你做事讲不讲理?为何无故抢我的骡子?”冯剥皮冷笑一声:“咦,你这还不懂?你的骡子从我家路上经过,当然得没收!”海老爷也大笑一声:“自从盘古开天地,大路一万八,小路三万六,哪一条不是老百姓走出来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据,这条路是你家的,拿出凭据来看看!”冯剥皮被问得无话可答,把木板脸皮一放,喝道:“来人啦!掌嘴!”一声吆喝,就有四五个打手拥上来要绑海瑞。

海老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说:“慢来!我一不偷,二不抢,你凭什么绑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凭什么掌我的嘴?”冯剥皮笑道:“好哇,你以为我无法治你吗?来人,快请县丞兄出来!”这时,冯县丞正在中堂喝得晕头转向,吃得满嘴挂油,一听有请,连忙理理衣衫,摇摇摆摆地走了出来,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胆,敢在这里吵闹,打搅本县吃酒?来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被连人带物拽进中堂。冯县丞喝道:“冯爷的房子在这里,屋前的路就是冯爷的。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该牵走你的骡。你喧闹不休,扰乱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来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

家丁们夺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脚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知县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一惊,冯县丞看了,也吓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他想:“这穷秀才哪来的官服?听说最近朝廷要补个知县来,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这时,海瑞从怀里掏出吏部文书和印信,亮在冯县丞的面前。冯县丞和冯剥皮一见,“扑通”跪倒在地上,连连磕头:“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后来,海老爷把冯县丞革个职,狠狠打了冯剥皮40大板。茶园一带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说:“海老爷没上任就给老百姓出了怨气,真是海青天哪!”

徐文长送寿联

这是一个春光明艳的好日子,苏州近郊吴县的乡村,路两旁麦黄秧青,百花飘香。徐文长。悠悠地踱着方步走着,却见路旁男女都满脸怒气,有的还在抹泪。徐文长好生奇怪,就问道:“诸位乡亲父老,有何为难之事?”“与你说也是白说!”“不妨说说厂这时,有位老者见徐文长一片诚心,就说道:“徐知县五月初三寿诞之日,要我们乡民为他祝寿。如今青黄不接之时,百姓连饭米都艰难,哪来的钱呀!”

“知县生日,要乡民为他祝寿,有这等怪事!”徐文长心里这样一想,立即就知道这肯定是个贪官污吏。他略一沉思,接着说道:“不用愁,你们这位徐县爷,与我徐文长是堂兄弟,既然要你们送礼,我就为大家写副寿联,你们送去不就省礼了吗?”

吴县知县徐谦也是三考出身,久闻徐文长大名,寿诞之日,见乡民献上徐文长写的对联相贺,心中大喜,忙将贺联摊开。不看犹可,一看可把徐谦的脸也气歪了,只见寿联上写着:

大老爷过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红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稻未熟,麦未黄,高粱未有,青黄两不接,送甚东西。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虽是大白话,却含意深刻。徐谦被刺得好不气恼,大声叫道:“狂生大胆,竟敢讽刺本官!”说着,蓦地丢下一签,要衙役去抓徐文长。这时,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踱上公堂,只见他对盛怒的徐谦一拱手,说:“有劳大人相邀,我徐文长就在这里,何用去抓。徐大人请我相见,有何见谕?”

徐谦有些才学,就故意在对联上做起文章来,他说:“既然你擅对联,那我有一上联,你能对出来吗?”徐谦心想,如出一个怪联,徐文长对不上,那就可以当堂对他发作了。于是徐谦接着说:“如不能对上,那就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徐文长知徐谦用意,慢悠悠地说道:“真金不怕火,就请大人赐上联!”

徐谦突然出了这么一个上联:

云锁山头,哪个尖峰敢出?

语含双关,有点威胁味道。徐文长也不计较,抬头只看外面的天,半晌无语。徐谦断定他对不上,就大喝一声:“何来狂徒,竟敢冒称徐文长,还不给我拿下!”众衙役正要动手,只见徐文长突然哈哈大笑,然后正色说道:“且慢!”

“为何久无下联?”徐谦气势汹汹。不想徐文长用手指天,说:“我不是早对出来了,难道徐大人真不领会?”

徐谦一愣,说:“那就快说!”

日穿洞壁,这条光棍难拿!

徐谦闻联,目瞪口呆。

王衍巧防“贪内助”

王衍是西晋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个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却是个贪财聚敛的人。王衍知道,“妻贤夫祸少”。一个贤惠的妻子,不仅能够相夫教子,而且能够远罪丰家。相反,一个贪婪的妻子,却常常会将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办法,以遏制这个“贪内助”。

首先,王衍终身不言“钱”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志,逐渐转化“贪内助”的贪欲。有一天,他老婆想试探他,叫仆人用钱把床围起来,使他无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后,仍不言“钱”字,而是叫仆人“把这些东西拿走”。

其次,借助外在因素,用强力震慑“贪内助”的贪性。当时,幽州刺史李阳是西晋京都有名的大侠客,郭氏非常惧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这个外力,每当郭氏对钱财起非分之想时,王衍就劝她说:“不只我说你这样不行,李阳也说不行。”郭氏听后,果然有所收敛。

上述两个办法,虽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却是文武并用、软硬兼施,王衍可谓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尽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贪欲,身处乱世的王衍才不至于被贪妻拖累,才能够在浑浊的官场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东晋浔阳人,曾任荆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晋代很有作为的官员。

陶侃幼年丧父,家中十分贫穷,他的母亲湛氏靠纺织供养他读书,湛氏还教导他要好好做人。

长大后,陶侃做过管理捕鱼的小官,名谓“鱼梁吏”。一次,很爱母亲的他派人给妈妈送去了一罐鱼干,以表自己的孝心。谁知湛氏见了,并不领情,她让来人原封不动地把东西带回去,同时还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评儿子道:“你在外当差,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是不孝顺,你这样做会让我为你担心啊!”

陶侃听了母亲的教诲,十分后悔,此后再也不敢占公家的东西。后来,陶侃成为一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陶侃的成就,与他母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郑板桥巧宴贪吃知府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做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巡抚的一幅画竹上的四句诗,真挚地写出了他关心人民疾苦的虔诚愿望。言出行随,他当知县几十年,从不中饱私囊,巴结贿赂上司。真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范县当知县时,有一年初夏,知府来巡视,这位知府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对吃有一肚子的学问,也非常讲究,不管到什么地方,吃什么都要事先征得他的同意。

这一天,司厨问郑板桥拿什么菜招待知府,郑板桥挥笔写下了“四菜一汤”——“四菜”是“青龙卧沙滩,白皮颜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鹅蛋”。一汤是“门泊东吴万里船”。郑板桥还面授机宜,令其报给知府。

知府看过呈上来的菜单,满心欢喜,认为尽管样数不多,可都是没有品尝过的新鲜佳肴,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酒饭端上来以后,知府却眉头紧皱,脸上“晴转阴”,原来“青龙卧沙滩”是麻汁黄瓜,“白皮颜又煽”是酸醋浇粉皮,“一青拌二白”是小葱拌豆腐,“油酥天鹅蛋”是油炸黄豆粒,“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一碗鸡蛋汤,上面还漂着半个蛋壳。

他看了半天,无法下筷,郑板桥却在一边连连相让,弄得知府不好发作,只得作罢。

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关于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有:

1、少年毛泽东上私塾

1900年,毛泽东刚满7岁,开始在韶山南岸读私塾。1904年,转学于韶山关公桥私塾。1905年春至1906年夏,在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读书。1906年秋,转学韶山井湾里私塾。后因父亲种田需要帮手,这年秋天起辍学在家务农。

他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很高,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记得很熟,许多人物事例能够随时用来观察和比喻生活。对这6年的读书生活,毛泽东后来概括为“六年孔夫子”。6年私塾为毛泽东打下了较深厚的古文功底。

2、剪辫子表决心

1911年4月,清政府为了将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从民族资产阶级手里收回,以出让给帝国主义,颁布了所谓“铁路国有”的卖国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湖南学生界尤为激烈,倡言罢课,开会演说。毛泽东即是其中的一员。

为了表示与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毅然剪掉头上的辫子,并且说服他的朋友和同学也剪掉,以表示反抗清朝的决心。

3、被同学誉为“时事通”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正是清王朝刚刚覆灭,共和初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毛泽东特别关注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天天阅读省内外各种报刊。

他把三分之一的钱用来订报、买书、买杂志,除了自己订阅报刊和到学校阅报室阅览外,还经常向人借阅报刊。面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局势,人们一般都议论纷纷,常常困惑不解,然而毛泽东却看得清楚,而且还能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得鞭辟入里。

他还经常就一些重大的时事问题,如列强如何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而不能抵抗,青年对救国的责任等,向同学们发表演讲。因此,被同学们誉为“时事通”。

4、倡导体育锻炼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期,毛泽东除悉心学术研究、关心时事、向社会学习等之外,还特别重视体格锻炼,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心力与体力全面发展。在担任一师学友会总务以后,他更加积极倡导体育锻炼,并主持开展各种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同时注意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

毛泽东不单是重视体育的宣传者,而且是热心的实行者。他最喜好的锻炼体格的方法有:野游、爬山、露宿、风浴、雨浴、游泳、冷水浴。青年毛泽东对锻炼体格的重视,表明他当时就已认识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5、第一次到北京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到达北京。在京之初,主要是会同蔡和森等人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

9月底,经杨昌济介绍,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不仅解决了必须的生活费用,而且通过每天管理和阅读报刊,使毛泽东从中吸收了许多新鲜有益的知识,为他提供了结识名流学者的便利条件。

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还与张国焘、康白情、段锡朋等人有了交往。在工作之余,他还时常到北京大学去旁听,并加入了北大的哲学研究会和新文学研究会。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1

小萝卜头的原名叫宋振中,他爸爸是的高级将领杨虎城的秘书宋绮云,他还在吃奶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入狱。由于长期的监狱生活,他的身体发育不良,身体不均衡的他头大身子小。虽然这样,他仍在狱中努力学习,坚持不懈。

小萝卜头一生下来,就是在监狱里。

在监狱里,每天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他每天吃着发霉的饭菜,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活泼可爱的宋振中被关在牢房里,就像笼中的小鸟,有天空却不能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萝卜头渐渐地长大了。慢慢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关在里面的都是好人,看守的都是坏人。”

六岁时,小萝卜头“上了学”,他的老师只不过是关在里面的一个老伯伯。监狱里的叔叔阿姨用草纸做了几本练习本,用绵花烧成灰加水调出来了墨水,把树枝削尖做成了铅笔,让小萝卜头学习。从他那双大大的眼睛中,我体会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在无边的黑暗中,小萝卜头却“永远在笑”。

这一天,小萝卜头和往常一样在监狱中到处玩,趁守卫不注意的时候,他猛的一头冲了出去。在墙外,小萝卜头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么温暖的阳光和那么清新的空气,心情异常的兴奋和舒畅。“这才是我想要的一切,这样的活着才是真的!我是属于这外面的世界的!”小萝卜头高兴的想着。就在这时候,后面响起了守卫的枪声……当守卫赶到的时候,他们意外地发现,已经死去的小萝卜头嘴角还缀着一丝浅浅的笑。

《小萝卜头的故事》告诉了我,在困难面前,信念不能动摇;在风雨面前,希望不能熄灭。我们要做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像小萝卜头一样,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牢里无限向往的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如今已变成现实。当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时候,我的心怎能不激动万分?让我们在红旗下勤奋学习,珍惜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他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小萝卜头的故事》,深深地被他的故事所感动。

小萝卜头名叫宋振中,宋振中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在女牢中长大,一直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他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敌人不让他读书,经过地下党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非常尊敬老师。他是多么好学啊!想想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习条件这么好,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当时,小萝卜头是多么渴望能够见到外面的世界啊,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丰富多彩,就更应该好好的睁大眼睛去看,去感受,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烈士们。

我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向小萝卜头学习,为祖国争光!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3

大家一定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祖国不仅和外国打过许多仗,还打过内战吧?内战时,有许多无辜的生命被两方军团活生生的毁掉了。小萝卜头就是其中的一员。

小萝卜头名叫宋振中,他牺牲时仅仅只有9岁。在他刚出生没多久,就和加入了共产党的妈妈一起被骗到了重庆白公馆监狱。在牢里,难友们都为小萝卜头感到愤愤不平。这只是一个年仅一岁的孩子呀,孩子是无辜的,并没有犯什么错,不应该把他关在里面。小萝卜头越长越大,他的身子瘦瘦的,脑袋大大的,可能是营养不良造成的。难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要上学啦!监狱长不让上,难友们就集体绝食,偏偏要让小萝卜头上学。不能在外面上,只好在监狱里找个人来教他。只可惜,小萝卜头的老师相继被国民党军杀死。不过,他又找到了这位文武双全的老师——黄显声!

1949年9月7日凌晨,小萝卜头和爸爸妈妈、杨虎城将军的小女儿杨振贵,一起被押到了重庆松林坡。在一间小黑屋子里,四人,被国民党军残忍地杀害了。

在小萝卜头死后不久的几天,重庆就解放了。可惜,小萝卜头没有等到那一天。九岁的小萝卜头,没有给我们留下童年的欢笑,却带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亲爱的小伙伴们,我们应该怎样不忘苦难的昨天,珍惜幸福的今天,建设美好的明天?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4

小萝卜头的故事发生在他很小很小的时候。

小时候,小萝卜头很胖,很可爱,他的爸爸、妈妈是共产党员。那时战火纷飞,整个世界都很乱,共产党的人好多都被抓了,包括小萝卜头的爸爸和妈妈,在小萝卜头爸爸失踪的日子里,小萝卜头的妈妈一直在寻找他,结果被关进了大牢。

小萝卜头和爸爸、妈妈关在了渣滓洞监狱,在共产党人陈然伯伯的关心下,认真学习,识字、画画。有一天,小萝卜头在监狱里看见了一个疯老头,后来他又发现疯老头和爸爸在一起开会,感觉到非常奇怪。最后他才明白疯老头是“地下党”。小萝卜头在监狱里一天天长大,也非常懂事,帮助共产党人给外面送纸条,传递信息。后来,小萝卜头被坏人毫不留情地杀害了,年仅9岁。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小萝卜头在监狱学习、传递信息的镜头时刻都浮现在眼前。我要学习小萝卜头的精神,好好学习,报答社会。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5

重庆回来后,暑假开始了。今天我在家又仔细的阅读了一遍《小萝卜头的故事》。

当时的小萝卜头还不满一周岁,跟着爸爸妈妈一起被日本侵略者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监狱的饭菜还有老鼠屎,这根本连狗吃的东西也不如,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已经很不错了。在这恶劣的情况下,造成了他营养不良,长成了头大身体小的样子,所以监狱里的人都叫他小萝卜头。

1943年,小萝卜头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被转移到了贵州息烽监狱。在监狱里,小萝卜头十分渴望上学,狱友们为了要让他上学就集体绝食,看守只好答应,小萝卜头兴奋极了,开心的是自己可以上学了。他天天到罗伯伯和车伯伯那里学语文数学,可是后来不幸被看守员杀害了,于是又换了新老师黄伯伯,他不仅教了小萝卜头语文、数学,还教俄语和武术

然而这样“美好”的生活没有多久,看守长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开始对革命者实行大屠杀。小萝卜头和父母、以及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贵被杀死在重庆松林坡。

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革命烈士给我们争取出来的,我们用的都是高级书包,多功能文具盒,色彩鲜艳的自动铅笔;我们吃的是美味的红烧肉,鲜嫩的水饺……而小萝卜头呢?用的是树枝做的笔,用草纸定起来的本子……

小萝卜头没有给我们留下童年的欢笑,却给我们带来深沉的思考,我们不该忘了苦难的昨天,要珍惜幸福的今天,建设美好的明天。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6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长年在狱中生活,他妈妈叫徐林侠,爸爸叫宋绮云。

“小萝卜头”学习是靠狱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才让他每天上楼去跟东北军将军黄显生学习。“小萝卜头”才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呢!黄伯伯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小萝卜头”一遍又一遍地抄写呀,一遍又一遍地念呀,直到可以记在心里,倒背如流才肯罢休。黄伯伯送给他一只上红下蓝的铅笔。他平时像对待宝物一样的爱惜,就连爸爸妈妈都不能动用一下,他自己也只在写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成为烈士时,他才九周岁,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小的烈士。现在的我们,生长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无忧无虑的学习和生活。而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没有放弃过一丝学习的机会!

他的这种好学上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要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宋振中!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7

趁着建党90周年之际,我细细品读了《小萝卜头的故事》这篇文章。读罢文章,我深有感触,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萝卜头带给我很多的感动,心中也生出了几分敬意。

每当我闭上眼睛,小萝卜头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勤奋学习的模样,总浮现在我的眼前。小萝卜头刚出生8个月,就不幸地同爸爸妈妈一起被反动派关进监狱。他虽然长得面黄肌瘦,却很聪明、勤奋。小萝卜头非常渴望读书,爸爸妈妈无可奈何,只好去求看守长,看守长说:“可以读书,但要在监狱里读书。”由黄将军当小萝卜头的老师。小萝卜头恭恭敬敬地给黄将军行了礼。小萝卜头借助宅门上方那个不足一尺宽的小窗口的光,在用废纸钉成的本子上,用半截长的铅笔写字。小萝卜头每天都刻苦学习,黄将军的语文,数学,小萝卜头全学会了。可惜的是,小萝卜头年仅九岁就被反动派杀害了。

多么懂事好学的小萝卜头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他居然还是不忘学习,真令我敬佩,也使我羞愧。我拥有热腾腾的饭菜,拥有漂亮的衣服,宽敞而整洁的房子,拥有精美别致的学习用具,拥有自由……但与小萝卜头的勤奋好学相比,我逊色多了。虽然平时我在老师、同学的眼里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却也有过浑水摸鱼,偷工减料。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买来一本课外练习要我做好,我不情愿地咬着笔杆,漫不经心地做了起来。妈妈刚迈出家门,我就往窗外张望,看着另外孩子都在花园里又蹦又跳,羡慕极了!我就想了一个歪点子,后面有答案,我就龙飞凤舞地抄了起来,抄完便急匆匆地下了楼。小萝卜头想的是勤奋学习的金点子,我想的却是浑水摸鱼的歪点子,我和小萝卜头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我应该向小萝卜头学习,勤奋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长大后,我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8

我读了《小萝卜头的故事》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心里难过极了,久久不能平静。

小萝卜头那可怜的样子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刚满一岁就跟着爸爸妈妈关进了不见天日的牢房里。他每天吃的是发霉的馒头,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的他。却被关在牢房里就像笼子里的鸟儿,只能看天空,却不能飞。由于从小在狱中饱受折磨又因为营养不良的原因造成小萝卜头长得面黄肌瘦头大身小的样子,所以狱中的叔叔阿姨都亲切的称呼他小萝卜头。虽然在狱中的日子很难过,可是小萝卜头还能坚持学习。没有笔和纸,就用树枝在地上写,这让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惭愧。

和小萝卜头比起来,我是多么的幸福呀!我生活自由自在,住着崭新的楼房,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教室有整齐的桌椅,书包里有数不清的学习用品,我们的老师每天用多媒体教学机给我们讲课,老师生动的讲解,配上先进的教学设施,每堂课都是那么有趣。然而我还不喜欢学习,作业不及时写,能拖就拖。还经常挑吃挑穿的,看这个不好那个不行,在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里我为什么就不能像小萝卜头那样刻苦学习呢?我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呀?读了小萝卜头的故事我觉得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多想把我的学习用品分给小萝卜头用,把我漂亮的衣服送给他穿,和他一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呀。我决心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认真学习积极上进的好学生。长大后建设我们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9

当我再次翻开《小萝卜头的故事》时,泪花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我深深地被“小萝卜头”悲惨的一生所感动,被小萝卜头不向敌人屈服的精神所折服。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一岁随妈妈被捕入狱,因为从小缺乏营养,身体发育不良,头大身子小,所以人们叫他“小萝卜头”。

我敬佩小萝卜头,敬佩他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不畏艰险,为大人们传递情报,还常常帮助比自己大一点的小难友们,如何与特务作斗争,如何保护自己。记得有个叫李碧涛的大姐姐,因父母“政治问题”一起被关了起来,关在了小萝卜头的监牢里。刚一进去,她就被监狱里残酷的景象吓得哇哇大哭,这个时候,小萝卜头走上前去,安慰她说:“你不要害怕,我是这里的老政治犯,你越哭他们就越要欺负你,我们要勇敢地和坏人作斗争﹗”瞧,这就是小萝卜头,一个不向敌人屈服的小男孩。

我敬佩小萝卜头,敬佩他好学上进的精神。在那铁窗黑牢里,他每天坚持读书,学习。早晨在铁窗前背记俄文单词,晚上趴在床上练字……解放后,当人们从地里取出他的遗体时,发现他腐烂的小手里,还拽着一只红蓝铅笔头。

想想小萝卜头,比比自己,我惭愧得很。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品牌童装,用的是精美文具。可我还是挑三拣四,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学习也不够认真,还时常振振有词地说:“谁叫我们出生得晚!”

小萝卜头,你太了不起了。我要向你学习,学习你不畏艰辛,顽强好学的乐观精神;我要以你为榜样,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10

在我的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其中有一本最引人注目的叫做《小箩卜头的故事》,看到它我不由自住的拿下来翻看。

这本书主要讲了宋云同志的儿子――“小箩卜头”,因为西安事变,一个年仅周岁的孩子被关进了“白公馆监狱”里的种种故事。

当我读到了“特殊的学校”这片文章时我羞愧的低下了头,小箩卜头在监狱里都希望读书|、上学,无论条件多么有限,他都坚持不懈。而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记的上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去外面吃完东西后,妈妈让我回家誊写作文,回到家我打开电脑准备誊写(我的作文是写在电脑上的),这时一种莫名的厌学感涌上心头,我心想:“反正时间还早,先玩会游戏吧”,一不做,二不休。我立马打开电脑玩起了QQ龙珠。一个小时后,我听见我们家车的“报警”声,就知道是妈妈回来了,于是我赶紧关掉游戏,假装抄了起来,可我的雕虫小技哪满得过妈妈的火眼金睛,终究被扇了一巴掌,妈妈嘴里念到:“你才多大呀,你看看人家刘质加,都上大学了,每天早上都起来读英语,你呢?整天游手好闲,都说六年级是关键,你却玩的时间比谁都多。”妈妈的巴掌打的我通彻心扉,没错,在这关键的一年里,我每天晚上都出去滑旱冰,但妈妈还是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当回事,因为那毕竟对我有利,但我却越加的放肆,玩电脑的时间也比以前长,字写还是那么难看……和小箩卜头相比我太差劲了。

经过妈妈的一番教导,我决定用实际行动给妈妈一个交代……星期三那天我照常来到妈妈的办公室写作业,妈妈不在,我拿出作业本,写了起来。写完后。我走到电脑前,准备玩电脑,就在这时脑海里浮现出星期天的事,犹豫了片刻我走回书桌前,翻开字帖,认认真真的描起字来,描完字后我又读了一会英语,那天晚上我也没去滑旱冰。而是在家弹琴,画画。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现在和未来……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11

去年回重庆老家时买了一本《小萝卜头的故事》,这个故事我读了后我身受感动。

新中国有一个年纪最小的小烈士——宋振中,小名:小萝卜头。他在很小的时候,被特务已“送衣服”的形式把小萝卜头的妈妈被骗到了监狱,小萝卜头他妈妈家里只有俩姐妹,她俩不可能照顾小萝卜头,所以她妈妈就带着小萝卜头一起去了,结果被骗了,往后他们就过着被人折磨的生活,小萝卜头的妈妈在监狱里是坐苦工的,每天才拿回来几颗黄豆,小萝卜头和她妈妈总是推来推去,最后小萝卜头说:“我已经吃过了,不信你看!”

这时,小萝卜头便挺起了肚子,她妈妈哭了。有一次大家都说要让小萝卜头上学,可是看守说;“犯人怎么能上学,开什么玩笑?”所以大家都拒食,看守没办法,只好拿鱼和烧白来,他们还是不吃,看守告诉了看守长,看守长说:“什么,犯人也要上学,还拒食,开什么玩笑?”这时,看守长去看犯人了,看守长端着鸡汤说:“开来吃吧,有鲜美的鸡汤喝!”没人说话,看首长心想:“万一几个重要犯人死了怎么办?不好向上司交待。”好吧,我同意你上学,但是不能让你出去上学,只能在监狱里,找个人做你老师,小萝卜头上学啦,犯友们都来祝福,有的送棉花烧的墨水,有的每天省下几张牛皮给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的老师是原国民党第一个爱国将军黄显生将军,小萝卜头的生日的时候,黄显生将军送小萝卜头一个新的铅笔,小萝卜头高兴极了。看守长按照蒋公的命令,开始对被关押的革命者实施大屠杀。1949年9月7日凌晨,小萝卜头与父母被押到重庆松林坡,同车的还有杨虎城将军的小女儿杨拯贵。小萝卜头他们来到了警卫室,打开门看守长一刀就刺向了小萝卜头的爸爸——宋绮云,然后刺向小萝卜头的妈妈。可恶的法西斯匪徒又把刀刺向了两个孩子。小萝卜头牺牲时,年仅9岁。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12

伴随着窗外的蒙蒙细雨,我的泪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滴地落在了桌上……《小萝卜头的故事》实在让我感动不已。

小萝卜头原名叫宋振中,年仅8个月的他就被关进了监狱,因为头大身小,长得像一个萝卜,所以监狱里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在铁窗黑牢里度过了8年多的童年生活,牺牲时也只有9岁。

《小萝卜头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小萝卜头的爸爸宋绮云被国民党特务给抓走了,小萝卜头的妈妈徐林侠十分着急,到处打听宋绮云的下落,可是不久,小萝卜头的妈妈上了当,特务又把小萝卜头和他妈妈诱骗进了监狱。从此,小萝卜头就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每天受着非人的折磨:吃饭时,饭里不仅有老鼠屎,还又酸又臭,根本没法吃;夏天,大家身上长满了疮,痒得难受;冬天,牢房里冷得像冰库,大家冻得浑身发抖······小萝卜头是多么渴望离开这人间地狱呀!看到这里我放下书,望着蓝蓝的天空:假如没有战争该多好!这些无辜的人民也就没有生不如死的痛苦。但是,再看看我们现在,整天比吃比穿,吃的是鸡、鸭、鱼、肉,穿的是羊、毛绒衣服,可我们还不知足,甚至看见别人穿得比自己漂亮,吃的比自己好,就对家长说我想买这个,我要吃那个。可是大家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吗?父母常常冒着炎热、寒冷维持生计,而我们却不管家庭的经济,就乱要这要那。如果父母不允许,我们还会生气。可是,我们再看看小萝卜头,他的生活是那么痛苦,可他却一声不吭,小萝卜头真是我们的榜样!

还有一次,小萝卜头的妈妈和监狱里的叔叔阿姨觉得小萝卜头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就让看守送小萝卜头上学,可是看守不同意,于是难友们就集体绝食,如果不让小萝卜头上学的话他们就不吃饭,看守没办法只好让小萝卜头上学,但不能外出上学,只能在狱中黄显声的牢房中学习。小萝卜头要上学了,父亲捡回树枝在地上磨尖后,作为笔送给了小萝卜头;母亲撕下一块棉花用火烧焦后对上水作为墨汁送给小萝卜头;白公馆的每一间牢房每天省出一张草纸,给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小萝卜头就是带着这些学习工具到黄伯伯处看着小萝卜头的学习用品我不禁感到愧疚。小萝卜头读书,用的是树枝做的笔,本子是用草纸订起来的。而我们读书用的是高级书包、文具盒;就连铅笔现在也成了自动笔。可我们却一点儿也不珍惜,很多笔,我们用了一次就不用了,又要买新的,读书两三年,不用的笔就有很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可以在用的。跟小萝卜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可是我们却一点儿也不珍惜。

《小萝卜头的故事》时时激励我们不忘过去的苦难,让我们努力学习,一起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吧!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篇13

去三峡旅游参观渣滓洞时,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红岩英烈卡通故事《小萝卜头的故事》,今天我又拿出来重读了一遍,仍然让我很感动。

小萝卜头名叫宋振中,他是新中国最小的一位烈士。他年仅8个月,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被关进了监狱。由于狱中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大家都叫他“小萝卜头”。他8岁开始学习,用树枝作笔,用烧焦的棉花兑上水作墨汁,用草纸作练习本。小萝卜头学习很用功,还利用学习的机会做难友们的“小交通员”,只可惜,他年仅9岁就被特务杀害。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的童年太幸福了:小萝卜在狱中吃的是馊饭,穿得是破衣服,唯一的玩具是藏起来的扑克牌,而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好吃的食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玩具也是应有尽有:赛车、模型、拼图等等,穿的新衣服也是一件又一件,可是,我还要挑食,对玩具和衣服也不爱惜,实在是不应该。小萝卜头在监狱里学习非常刻苦,而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小萝卜头这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关于党员小知识小故事分享和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