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化学知识 冬奥会中的化学知识有哪些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冬奥化学小知识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冬奥化学小知识以及冬奥会中的化学知识有哪些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冬奥会的化学知识有哪些

冬奥会的化学知识如下:

1、液态水中水分子排布不规则,凝固后,排布变规则了,由于氢键的作用,水分子间形成四面体结构,使得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所以水变冰后体积增大。

2、冰壶赛道并非是完全光滑的,在比赛前,工作人员会将每一颗通常在2-3毫米的水珠均匀喷洒在冰面上,水珠凝结会形成冰粒,形成点状凹坑,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冰壶底部与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使冰壶速度加快。

3、常温常压下的二氧化碳是气态,施加一定压力后,可以液化成液体甚至凝华为固体(干冰),压力降低后,液态或固态的二氧化碳又能快速汽化(或升华)为气体,并大量吸热,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温度的目的。

4、本次冬奥会颁奖礼仪服装共三套方案,分别为“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和“唐花飞雪”,不仅外观典雅大方,而且衣服内胆里特意添加了石墨烯发热材料(需携带移动电源),使工作人员即使在低温环境下持续工作也不觉寒冷。

5、短道速滑比赛中,选手均穿锋利的冰刀鞋参赛,比赛过后,冰刀鞋会在冰面上刻出不规则的细纹,这时候机器通过洒水、加热等措施融化冰面,将凹凸不平的冰面用水填满,再经过低温冷冻后,冰面会恢复到完整光滑的状态,不影响下一场比赛。

与冬奥会有关的化学知识有哪些

与冬奥会有关的化学知识有神奇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

走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映入眼帘的是一整块1.2万平方米的冰面,这是目前世界上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的最大的多功能全冰面。

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为例,水在加热的时候会变成水蒸汽。

相关知识介绍

根据热力学知识,这一过程经历了液态水--液态水气态水蒸气的混合物--气态水蒸气的变化,但是当水在温度373℃,压力22.064MPa加热的时候,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的物理性质没有明显的变化。

只有一个相存在,水变得可压缩、可膨胀,并且更喜欢与非极性气体和有机分子混合,这个点就是水的临界点。

以二氧化碳为例,它的临界温度为31.1摄氏度,而临界压力达到了7.38兆帕。在临界点以上的区称为超临界,以下的区是亚临界,而从亚临界到超临界就是跨临界。

冬奥会中的化学知识有哪些

冬奥会中的化学知识有场馆建设,奥运火炬,竞赛服装,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冬奥会火炬飞扬采用的是氢燃料,氢燃料,是指液态氢燃料。燃烧一克氢能释放出142千焦尔的热量,是汽油发热量的3倍。

它燃烧的产物是水,没有灰渣和废气,不会污染环境。氢的重量特别轻,它比汽油、天然气、煤油都轻多了,因而携带、运送较不方便,但氢作为燃料仍然被认为将会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

冬奥会中的化学应用

速滑竞赛服会在大腿的部位,选择一种比普通纤维弹性强数10倍的橡胶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体力消耗;橡胶(Rubber)是指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在室温下富有弹性,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

为了较少空气阻力,速滑竞赛服的手脚处,使用了蜂窝样式的聚氨酯材料,以求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成绩。聚氨酯,是指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特征单元的一类高分子。

二氧化碳,它的临界温度为31.1摄氏度,而临界压力达到了7.38兆帕。在临界点以上的区称为超临界,以下的区是亚临界,而从亚临界到超临界就是跨临界。常温常压下的二氧化碳是气态,施加一定压力后,可以液化成液体甚至凝华为固体,压力降低后,液态或固态的二氧化碳又能快速汽化。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