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训是什么?北京大学并无明确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并无明确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不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1、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2、北京大学并无校歌。《燕园情》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一度被认为北京大学校歌,但从未得到校方的正式命名,在创漏尘作之初也并没有被当成校歌来写作。

3、北京大学校庆日为5月4日。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51年的12月7日,汤用彤副校长提出把北大校庆日由12月17日改为5月4日,认为校庆时间临近期末,师生紧张不宜搞大的活动。从此以后,北京大学校庆日就改在了每年的5月4日。

扩展资料:

1、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郑搜消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3、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

4、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5、北京大学设有人文、理学、社会科学、喊知信息与工程、医学5个学部以及深圳研究院,62个直属院系,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农业以外所有学科门类。2014年,北京大学本科专业120个,其中医学部10个。

参考资料:


北大没有明确校训。

以五四精神作为北大的精神核心,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是这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

学风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说勤奋,战争年代的北大学子在炮火和硝烟中笔耕不辍,和平年代的图书馆、实验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

论严谨,文史学科辨章学销辩握术、考镜源流,理工学科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讲求实,费孝通深入江村开展社会调查,马寅初校长“单枪匹马”坚持“新人口论”的风采犹存。

谈创新,北大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引领着中灶侍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培养着“引领未来的人”。

扩展资料:

一、学术精神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亏庆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

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二、人才培养

北大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以“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下设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方法三大类课程,涵盖了62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课程,涵盖了300门通选课。

参考资料来源:


长期以来,国际国内著名大学一般都有公认的明确的校训,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等。但是我们会发现,唯独北京大学没有一致的校训。

北大自从京师大学堂的历史算起,办学已有一百多年,这么长的校史里从来没有过校训或校训的提法?其实也不然。在西南联大时期,当时的教育部要求制定校训、校歌,为了能够包容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训的精神,就让三校分别把自己的校训书写在纸上,然后斟酌讨论。

清华、南开的校训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北大当时写的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八字,所以这也是北大校史上有且仅有过相拍亩关记录的“校训”。这八个“校训”,在此之前、之后均未被正式使用过,既未被镌刻在校门、礼堂等建筑上,也未被印刷在校刊、书册上。甚至于数以万计的北大师生几乎都没人知道这个校训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攀上”西南联大,被人研究之时提到,估计更加没人知晓。

北大仅有记录的八字“校训”,出自《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主旨是讲修身、为学、治国,袭拆森并且提出学、问、思、辨、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但这八字只有学、问、思、辨四个方面,缺了行。所以有人提出,北大的那些国学大御空师和泰斗人物们肯定不会赞同“五者废其一”,所以这八个字基本就是拿来凑数交差用的,压根没正儿八经打算用来做校训。

西南联大结束后,清华、南开又恢复了原来的校训,而北大也继续着没有校训的传统。也有人称,北大的校训或该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或者“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吧,但北大官方简介里对前八字称之为传统精神,后八字称为学风,并未被当作校训。



长期以来,国际拿数绝国内著名大学一般都有公认的明确消姿的校训,但是我们会发现,唯独北京大学没有一致的校训。

原因:

在西南联大时期,当时的教育部要求制定校训、校歌,北大当时写的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八字,所以这也是北大校史上有且仅有过相关记录的“校训”。这八个“校训”,在此之前、之后均未被正式使用过,既未被镌刻在校门、礼堂等建筑上,也未被印刷在校刊、书册上。甚至于数以万计的北大师生几乎都没人知道这个校训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攀上”西南联大,被人研究之时提到,估计更加没人知晓。

下面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进行解释:

北大仅有记录的八字“校训”,出自《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主旨是讲修身、为学、治国,并且提出学、问、思、辨、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但这八字只有学、问、思、辨四个方面,缺了行。

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 ;论轻重,行为重。”但这八字只有学、问、思、辨四个方面,缺了行。"如果五人中有一人被移除,就不是学习"。朱旭认为,"在讨论首要性时,知识是第一位的;在讨论轻浮性时,行为是第一位的"。然而,这八个字只有四个方面:学习、质疑、思考和判断,而行为却没有。因此,有人提出,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和主要影响者不同意 "五去其一",所以这八个字基本上是用来组成数字的,并不打算作为校训使用。

迄今:

西南联大结束后,清华和南开恢复了原来的校训,而北京大学则继续保持没有校训的传统。有人毕腊说北京大学的校训应该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但在北京大学的官方简介中,前八个字被称为 "传统精神",后八个字被称为 "学风",不算是校训。也许北京大学不需要这样的箴言。

总结:虽然北大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学校却没有校训:自有风骨,何必随俗



这个问题提的好!
有人说,以前,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昌祥斗北大校训。我想,其含义大家都能理解,我就不多说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思想自由”被“遗弃”,只剩下“兼容并包”被广为流传。但毕竟只有四个字,比起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稍显逊色。
又有一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虽然有名,但从来没有被正式作为北大校训使用。
改革开放以后,不知从哪宴则年开始,北大大饭厅的东墙上刷上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曾有人认为这就是新的北大校训。但大饭厅100周年纪念耐磨时就拆除了,没地方再见这八个俗不可耐的汉字了。
故北大在校训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