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知识 关于24节气的知识有哪些

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24节气的小知识的问题,以及和关于24节气的知识有哪些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24节气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刚过去的清明就是二十四节气其中的一个。

二十四节气是以阳历为参考而定的,它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表示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公历上一般为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这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的开始,一般为公历的3月20日左右,从这一天开始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是北半球秋季的开始,一般为公历9月23日左右,从这一天开始北半球昼短夜长。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表示进入炎热的季节,一般为公历6月21日左右;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表示进入寒冷的季节,一般为公历12月22日。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农谚: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公历2月18日左右。

惊蛰,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活动,我国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农谚: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公历3月5日左右。

清明,气候温暖,草木发芽,万物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公历4月5日左右。

谷雨,雨量增多,滋养谷物。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公历4月20日左右。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公历5月21日左右。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霉雨”季节。公历6月5日左右。

小暑,初伏前后,天气已经很热,但是不到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7日左右。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雨水最多,农谚: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公历7月23日左右。

处暑,暑天即将结束,是温度下降的转折点,是天气变凉的象征。公历8月23日左右。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公历9月7日左右。

寒露,露水增多,气温更低。公历10月8日左右。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公历10月23日左右。

小雪,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进入封冻季节。公历11月22日左右。

大雪,大雪纷飞,千里冰河,万里雪飘。公历12月7日左右。

小寒,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公历1月5日左右。

大寒,天气寒冷到了极点,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公历1月20日左右。

关于24节气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24节气的知识如下:

1、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立春: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公历2月3-5日交节。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4、雨水: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5、惊蛰: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6、春分: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

你有了解过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对应着每一年的农历,是生活的指导老师。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1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四个节气。于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

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一般在公历6月21~ 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2

1、立春

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2、惊蛰

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清明

清明节这一天,除了有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据说还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时帮过他,后来重耳想要报恩,但是介子推不应,还背了母亲上山。重耳下令烧山逼近,结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十分后悔,厚葬遗体。次年拜祭时看到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4、小满

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祭车神”是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5、夏至

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无锡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虔诚祭神之举。

6、立秋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关于24节气的小知识,关于24节气的知识有哪些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