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残忍的诺贝尔奖】,今天常识小编棒棒酱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最残忍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最大黑历史!10万人被剥夺灵魂,精神患者全变成活死人2、最残忍的诺贝尔奖,她为了祖国拒绝诺贝尔奖1、最残忍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最大黑历史!10万人被剥夺灵魂,精神患者全变成活死人大家好,我是老尤,通过毁掉病人的大脑,把精神病患者变成行尸走肉,把普通人变成剥夺灵魂的活死人这究竟是什么骚操作?竟让数10万人陷入永无休止的噩梦?这项诺贝尔医学奖的背后究竟还有哪些丧失灵魂的实验呢?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老尤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看过《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影片中医生为了让精神患者变得安静顺从,往往会采取各种非人道的残忍手段,让人看了触目惊心,但是这部电影却把剥夺灵魂的医学发明——额叶切除手术表现得非常彻底。聊起这事,我们还要回到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的美国可以说非常混乱,再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当地居民流连失所,失业率更是高达了25%以上,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让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迷茫中,短短的几个月美国就出现了大批精神病患者,这让本就困顿的美国更加雪上加霜。
人间炼狱!
据统计当时美国仅有90万患者,其中有40%以上的都是精神患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的医疗也进入了瘫痪状态,同时大批精神患者的到来,让美国也明显感受到了医疗的不足和短缺,因为他们发现以他们当时的水平,对待这些患者医生真是束手无策,但是为了压制精神病患者,让他们消停下来,通常他们就会用一些残忍的酷刑,把精神病患者麻痹,要不就直接打晕,更可怕的还是会使用电击、水疗、药物、捆绑等方式把病人伤害得体无完肤,直到他们彻底虚弱。据当地老一辈人表述,当时那些进入疯人院的病人,一辈子可以说就彻底完了。
为了对付刁钻过于癫狂的病人,医生还会采取不同形式的监禁,在疯人院病人不仅得不到治疗,而且还会遭受到虐待,那才是真真正正的人间炼狱。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经济更加恶劣,紧接着就有大批精神患者不断涌入,面对这些疯疯癫癫的人,医生也有些支撑不住,必须要采取简单高效的方式来对付病人,当时美国各大医疗工作者都不断琢磨,直到一个叫富尔顿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两个疯狂的大猩猩,它们发狂的样子,像极了患病的精神病人,于是富尔顿对猩猩做出各项考察以后就作出了大胆尝试,第二天就和自己助理把大猩猩的脑袋打开,还切掉了动物的大脑前额叶。
没想到等猩猩苏醒过来以后,他们不再癫狂反而变得特别乖顺,在一次演讲中,富尔顿向大家分享了给猩猩做手术的过程和结果,这次演可以说给很多医学专家很大的思路,即便如此,这也没能彻底解决当下美国的难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个当时被称为救苦救难的高人出现了,只见他面部严肃,手持酒精注射液,步伐坚定地朝着精神病患者走去,他声称,他找到了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方法,只要照着他的方法做,用不了几日就可以让精神病患者统统出院,因为这个人和其他其他人略有不同,早期他就在医学史上有重大贡献,还是脑科专家,所以对于他所说的话,医生和病人都深信不疑。
他就是著名的精神学家教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就当大家真以为莫尼兹是上天恩赐,来拯救这些受苦受难病人的在世华佗,没想到他的技术和方式不仅没把病人治好,还让精神病患者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疯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智力障碍者,甚至还把那些没有患病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剥夺灵魂的活死人,看到这老尤不得不吐槽一下莫尼兹,你这家伙真是形象地展现地展现了什么叫做“帮倒忙”。想想那些在你眼下冤死的同胞,真是可怜,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竟然让老尤都看不下去了呢?
诺贝尔奖的耻辱
本以为莫尼兹真的研究出了好方法,没想到这家伙口中的神奇治疗术,是从富尔顿给大猩猩治病中找到的灵感,莫尼兹称经过他的研究,大猩猩和人类的中枢神经非常相似,既然大猩猩能停止癫狂变得温顺,那么只要把人的大脑额叶切除岂不是就解决了当下的美国难题,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莫尼兹回到家就开始着手研究,他第一个手术实验者是一个中年人,这个男人在病魔的折磨下已经骨瘦如柴了,而且异常的疯魔,因为当时美国麻醉技术并不完善,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残忍手段。
直接在这个男人的脑袋旁边打了一个洞,然后顺着这个洞往大脑额叶里面注射了很多酒精,以达到破坏该男子的中枢神经,我们要知道中枢神经是大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被破坏那将是不可逆的,而且前额叶是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杀死了前额叶就相当于被抽走了灵魂,自然而然做了这个手术的人们就没有了思想和情感。老尤猜想,应该是那时候为了最快达到目的,所以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结果可想而知,那位中年男子醒来,确实不那么癫狂了,变得两眼无光,异常平静,莫尼兹看到自己病人呈现这样的结果,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成功了,紧接着就找20多个精神患者做手术,没想到竟然都成功了。
而且没有任何伤亡,反而一个个都变得像小猫一样特别恭顺,不吵也不闹,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莫尼兹就自豪地把他的成功实践公之于众,莫尼兹也因此在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聊到这老尤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难道说困扰了美国这么久的精神难题,竟然这么简单就被解决了?要知道这个手术只做到了治标不治本,虽然病人不疯狂了,但是却变得傻里傻气,所以当时很多群众都发出质疑,但是作为一个人微言轻的普通人,质疑又有什么用呢?再加上那可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算质疑莫尼兹,但是也不能对诺贝尔奖指手画脚,毕竟那是权威的象征,在此基础上,于是民间医院都纷纷效仿,莫尼兹更是一时间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
但是莫尼兹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够协调,所以他不能一一给精神病患者做手术,虽然这个手术已经够简单,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于是莫尼兹的一个小迷弟医生弗里曼,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一旦做成功就会功成名就,最后弗里曼决定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发扬光大。据不完全统计1936年到1942年弗里曼就给200名精神患者做了这项手术,即便如此他做手术的速度依旧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老尤猜想那个时候的弗里曼肯定是非常急切,毕竟那一个个病人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放着钱不赚,那不是傻子吗?目前的状况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于是他绞尽脑汁,怎样才能加快手术的速度,让所有医护人员给他打工,最后他坐享其成呢?
冰锥疗法
经过他的细细琢磨,然后臭名远昭的冰锥疗法出现了,这个疗法手术速度极快,从原来10几个小时的手术,现在只需10分钟,这个疗法就是冰锥疗法,但是冰锥疗法要比以前的手术都要复杂,而且更加残忍,冰锥疗法主要被分为三步,第一步拿电棍或者采取其他残忍方法,把病人弄晕,只要病人不死就行,第二步,用冰锥穿过病人的眼窝插入到大脑额叶,第三步锥子进入大脑以后,使劲晃动锥子,直到把大脑中的灰质和白质都破坏掉为止,这个疗法不仅将手术从事者的门槛被降低了,而且随时随地可做,都不需要手术室。冰锥疗法被广泛推崇以后,弗里曼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那时的他对金钱已经没那么大的欲望,反而就想成名。
于是他走访于全国各地,为大家示范冰锥疗法,并要求广泛传播,而且还声称一定要把精神病患者扼杀在摇篮里,听了他的蛊惑,民间就开始乱用疗法,神经病患者用冰锥,不听男人话的女人、好动调皮的孩子,犯了错的罪犯等等都用冰锥疗法医治他们,据说短短几年,这个疗法就有几十万人做,就当弗里曼以为自己是人生赢家的时候,没想到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面世,让弗里曼的冰锥疗法,彻底走向了灭亡,吃了这个药的精神患者,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减少痛苦,并变得不那么狂躁。
再加上那个时候切除前额叶手术的弊端不断出现,让群众都纷纷抵制这个惨无人道的物理疗法,不断接受化学疗法,从那以后莫尼兹也成为了诺贝尔奖上的黑历史。时至今日,科技在不断进入,医疗水平也变得逐渐完善,虽然老尤对于那些因为这项实验而死去的人感觉惋惜,但是也不得不说,这项黑历史也算是诺贝尔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虽然代价有点惨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促成了医学的进步和改进。
2、最残忍的诺贝尔奖,她为了祖国拒绝诺贝尔奖有这样一位奇女子,
她是邓稼先、杨振宁的同事,
一生荣誉无数。
为报效祖国“拒绝”诺贝尔奖,
为一件国家大事隐姓埋名30年。
她的故事被写入小学课本,
她的名字却鲜有人知。
她,便是中国版居里夫人,
王承书先生。
.01.
时局动荡时
她独立自尊
1912年6月26日,
王承书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是进士,曾留学过日本。
在这样日日都是读书声的家庭长大,
王承书自幼便展现出对学习的热爱。
在读小学和初中时,
她曾因身体羸弱休息了一年,
可休学的过程中,
要强的她从未落下半点功课,
回学校考试时仍名列前茅。
她还有极高的数学天赋,
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人人都夸:
“二小姐算账,真是又快又准。”
中间为王承书
彼时随着国内封建政权的瓦解,
西方的科学知识也逐渐传了进来。
深受这些先进思想影响的王承书,
在17岁那年找到了毕生挚爱--物理学。
在她看来,
物理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
战火纷飞,破坏严重的国家,
需要这样的科学支撑。
她今日所学,
不仅是个人兴趣,
更是日后拯救国家的利器。
在那个封建气息犹存的时代,
这样的胸怀和见解,
从政的成年人们都未必拥有,
可见这个17岁女孩有多“与众不同”。
有了梦想,便有了动力。
1930年,王承书被保送至
燕京大学物理系。
作为新生中的唯一女性,
她毫不畏惧,勤奋苦读,
终于,在1934年,
战胜了物理系所有的人,
成为第一个以第一名的好成绩,
从学校毕业的女生。
并且拿到学校最高荣誉,
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
1936年,她又攻下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成功打破了世俗对女子的偏见,
成为当时独立女性的标杆!
在燕京大学,
王承书不但收获了知识和名誉,
还意外的遇到了真爱。
他叫张文裕,是燕京大学的教授,
更是王承书的导师。
一个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
一个是渔村长大的贫苦少年。
虽然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里,
这样的爱情并不被看好。
但信念一致,爱好相通的两个人,
还是坚定的走到了一起。
1939年,
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
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那时,女人成婚后,
多半都停止工作,相夫教子。
但思想独立的王承书,
却不认可这样的说法。
“女人能否做一番事业,
绝不依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决。”
婚后,王承书获得了
美国巴尔博奖学金,
她决心挑战传统,去美国求学,
丈夫张文裕非但没有拒绝,
反而放下一切跟随妻子留洋。
曾经我们只感叹王承书的优秀,
现在才明白,那些辉煌,
离不开她对物理学坚定的热爱,
还有丈夫无私的体贴与包容。
.02.
祖国需要时
她义不容辞
王承书就读的密歇根大学,
从未接受过已婚妇女,
但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
却觉得她太优秀了,破例把她录取。
有了权威的认可,
丈夫的陪伴,
王承书轻装上阵,
开始了气体研究。
1951年,她与教授提出了一个,
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的观点,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这个观点一发布便震惊世界,
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彼时,大洋另一端的祖国刚结束战争,
而这边王承书已凭借着自己的努力,
成功被载入世界物理学史册。
她的成就和能力,直到30年后,
也没有别人忘记。
1980年乌伦贝克
还在美国的书刊上评价:
“王承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然收获了莫大的荣耀,
但踏实的王承书没有停步不前。
1952年,她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
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就在国际上的人都在为她惊呼,
认为继续下去,
她将获诺贝尔奖的时候。
王承书却选择了与荣耀告别,
因为有一个地方正需要她!
自1949年建国以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消息,
便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
在外留洋的有志青年们,
都迫切的想回国效力。
可当时的美国有一条禁令:
凡是在美国从事理工、农学、
医学的中国科学家都不允许出境。
深谙物理学知识的王承书夫妇,
更是遭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控,
因为他们是可以造出原子弹的人!
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既然不能回国,
王承书只好静下心来继续研究,
但这时的她已暗下决心,
要带着一身本事回国,
用自己的双手让祖国腾飞!
1955年美国解除了禁令后,
王承书夫妇立即提出了回国申请。
为避免行动受到阻碍,
他们把家产纷纷送人,
唯独把300多个装满资料的包裹,
寄回了北京。
1956年,历经各种磨难后,
王承书夫妇终于回到故乡,
面对千疮百孔,
百废待兴的祖国,
王承书暗自发誓:
从零开始,
我要以十倍的精力,
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
.03.
形势危急时
她迎难而上
1958年,我国创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
王承书面对的第一个困难,
便是在这个陌生的领域,
带领着国人填满空白。
“半路改行我不怕,
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已经44岁,
从事了半辈子物理研究的她没有退缩。
去苏联学习时,她用了七天七夜,
便把美国新出版的相关书籍翻译了出来,
为国人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两年后,王承书已成为
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顶尖专家,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正当她打算带着学生,
深耕这个行业的时候,
巨大的难题接踵而至。
中苏关系恶化,
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和设备,
致使浓缩铀生产工厂无法运作。
临走时他们还讥讽到:
“就靠你们自己,这个厂子能搞起来?”
王承书是何等独立自强的女子,
怎会轻易被言语击垮?
这条路行不通,
那就换个方式继续战斗。
彼时国家正在研究原子弹,
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
想让她帮忙分离铀同位素。
这本就是自己从未尝试过的
困难重重的顶尖技术。
而且,作为国家的秘密任务,
如果接手了,
就要忘记自己花了半辈子获得的荣耀,
隐姓埋名,从物理学界彻底消失。
形势危急,牺牲太大,
这样的要求,想必任何有所求的人
都不会轻易答应。
但王承书却毫不犹豫的说了愿意,
因为她所追求的从不是个人名誉,
而是国家的利益!
1962年,王承书告别了丈夫和年幼的孩子,
也告别了自己的功成名就,
独自一人来到504厂,
开始秘密的科研工作。
那时,整个504厂,
只有她一个女科学家,
可即便是女儿身,
她的坚强和韧劲,
也丝毫不输给谁。
她与时间赛跑,
与困难角力。
先后解决了数百个难题,
运算材料,
塞满了三个抽屉。
她不惧困苦,认真负责,
每项数据都亲自过目,
常常工作到夜深。
几年下来,不过五十岁的她,
已是满头白发。
自进入504厂以来,
王承书便真的查无此人了。
就连来视察的邓小平都不禁感叹:
“自群英会后就再也没见过你,
连张文裕都不知道你在哪呢!”
妻子在为国奔命,
丈夫又怎能不迎头赶上?
那段时间,
时任中国专家组组长的张文裕,
正领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
夫妻二人虽天南海北,
但步调却颇为一致。
可当两人在振兴祖国的路上
走的越来越远时,
年幼的孩子,
却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对于此,为人母的王承书也万般愧疚,
她说:“对国家的承诺,都能实现,
可唯独对孩子的却总也兑现不了。”
虽然王承书不是孩子们的“好母亲”,
但她却是国家最优秀的子女。
两年的奋斗后,
504厂终于提取出合格的高浓铀产品,
为原子弹爆发提供了燃料。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看着那恢弘巨大的一片蘑菇云,
听着那响彻云霄的一声巨响,
王承书和千千万万国人一样,
不禁振臂高呼!
中国终于打破了强国的核垄断,
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04.
国家崛起时
她坚守阵地
原子弹成功爆破后不久,
钱三强来访,
他与王承书展开了
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
“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困难?”
“没有!”
“那生活有什么困难?”
“没有!”
“有什么话让我传达给文裕吗?”
“没有!”
“如果让你继续进行核事业,
留在504厂发挥作用,你愿意吗?”
“我愿意!”
国家落后时,
她以羸弱身躯推动着科技前行,
如今国家崛起了,
她更要坚持到底!
三个“没有”,一个“愿意”,
是她对过去的总结,
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1972年,
王承书担任了
大型国产扩散机的总设计师。
严密认真的她,
多次为国家避免了损失。
1973年,
王承书主动提出研究激光分离法,
并且带着科研团队深入钻研。
1991年他们的研究成功,
为我国的激光分离技术奠基!
1992年,王承书已经80岁了,
时光在她的眼角,
发鬓都留下了痕迹。
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为祖国奋斗的心。
头发花白,患有眼疾,
但脊背依旧挺拔的她,
坐在研究所的角落,
耐心的把学生论文的字描深,
再拿出放大镜仔细阅读。
最后再认真的写上建议,
从不敷衍了事。
她深知自己已不能再贡献什么力量,
能做的只有把下一代培养好,
让他们代替自己发光发热,
帮祖国更上一层楼!
.05.
安享晚年时
她却“抠”的要命
晚年时,王承书家中的陈设,
仅有一套旧沙发,三个旧柜子,
和那睡了一辈子的硬板床。
去看白内障,
医生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
当知晓每支药600元时,
嫌贵的她幽默的说道:
“你看,我眼睛还值6000元吗?”
只是,王承书的“抠”是针对自己,
对国家,她可是比谁都慷慨。
她一生淡泊名利,
不慕名,不恋权。
由她担任首席专家的作品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她却要求不在作品上署名。
眼疾严重,身体瘦弱的她,
即便是当上了专家组组长,
也从不坐单位安排的轿车,
每天都和大家一起坐班车。
她一生不贪慕金钱,
在职时,她的稿费和奖金,
多半捐给了单位购买书刊。
退休后,她与丈夫约定,
死后不留下任何钱财,
把钱都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去。
1992年张文裕去世后,
王承书履行了约定,
把丈夫一生的积蓄约十余万元,
悉数捐献给希望工程,
并且在西藏捐建了一座“文裕小学”。
右一为张文裕
对于为何不给子女留钱,
王承书认为:
自己的孩子已经接受了教育,
会自寻出路。
“可国家的教育若是上不去,
人才培养不出来,
那这个民族都会没有希望!”
所以,年底一病不起,
收到病危通知书的时候,
王承书立即留下了遗嘱。
将自己攒下的几万元也统统捐出。
这笔钱在当时,
是希望工程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款。
可捐钱的王承书,
却被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
直到现在,提起核武事业,
人们想起的只有钱三强,邓稼先等,
却不知有这样一个女人,
她清贫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
也“默默无闻”了一辈子。
她用这一辈子,
换来了国家的崛起,民族的自强。
她是中国核武事业中,
神秘而伟大的存在,
真正做到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记住我的好,或记住我就好……”
铭记,是最好的感恩。
如今,斯人虽已驾鹤去,
但忠魂却永远留存。
她那推动着中国向前的,
清隽又坚定的背影,
也永远不会被世人忘记。
王承书先生,
让我们记住这个功垂青史的名字,
向伟大的前辈,致敬!
致敬“两弹一星”的功勋们!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最荒诞的诺贝尔奖,最荒谬的诺贝尔奖,最荒唐的诺贝尔奖,最残忍的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奖史上最大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