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的理论解释哪个原子比较合理


波尔的理论解释氢原子比较合理。

玻尔原子理论以氢原子为对象展开研究,所以完全符合氢原子的性质。符合其它原子。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燃亏厅,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中围绕原子核运动.这些轨道具有以下性质(波尔理论):  

1、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 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2、 跃迁假说(跃迁就是跳的意思):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外一种定态时,它会辐射或 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  

3、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 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波尔理论解读:  核外电子运动在不同轨道中运动时候,电子能量是不同的,由于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所以原子能量也是不同的。原子在不同轨道的能量值称为能级。低能量的轨道称为低能级,高能量的轨道称为高能级。

不同轨道能量如下图: 氢原子能级图:

越接近原子核电子能量越低,原子能量也就越低。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轨道的状态称为基态(即轨道1),轨道1以外的其他轨道的状态称为激发态。同一轨道中能量一样,这样核外电子在同一轨道中运动就不会放出电磁波。由于各轨道能量不同,所以当电子跃迁到其他轨道的时候,能量会发生变化,比如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能量由高到低,将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以放出光的形式放出来。

若由2轨道跃迁到1轨道,则能量差为E2-E1=10.2ev,放出光子是具有能量的,其能量等于E2-E1,所以放出光子的频率为:  12-hEE  若从低能级到高能级则吸收能量,吸收能量可以吸收光子和实物粒子。  

例:氢原子中电子由轨道1跃迁至轨道2.则吸收能量为E2-E1=10.2ev。这个能量我们可以用光照射,只要光子能量恰好为10.2ev即可,由于光子不可以分割,所以光子的能量必须是10.2ev才行,否则氢原子中电子不吸收,而继续处于轨道1中,要跃迁到轨道2必须等到10.2ev的光子到来才行。吸收光子特点:  若氢原子中电子由某一轨道n吸收光子后跃迁到轨道m,吸收光子的能量一定是Em-En,多了不空腊行,少了也不行。必须恰恰才行,因为光子不可分割。皮隐

 假如是吸收实物粒子呢?  实物粒子可以分割,即实物粒子的能量可以分割,这时候只要实物粒子能量E超过Em-En,就可以吸收了,多余的能量E-(Em-En)留给实物粒子。  例:用能量为10.3ev的实物粒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则氢原子中电子将吸收掉10.2ev能量由基态跃迁到2能级。多余的0.1ev将留给实物粒子。氢原子电子不吸收,因为它吸收之后不能跃迁到高能级。所以不吸收。

特殊状态——电离  

若光子或实物粒子的能量E超过13.6ev,这时候氢原子中电子将直接全吸收了,直接从轨道1(基态)跃迁到最高轨道,最后跑出去,脱离氢原子核称为自由电子,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电离,13.6又称为电离能。

例:用一能量为14ev的光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氢原子的电子将全部吸收掉14ev能量,拿出13.6ev作为电离能电离出去,剩下的0.4ev就是氢原子电子的动能。若用一能量为14ev的实物粒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氢原子的电子将电离出去,剩下的0.4ev可能为氢原子电离电子和实物粒子的总动能。


①、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年代,那一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
②、犹太人后裔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论提出光电效应的解释,获得了诺贝尔奖;
另一位犹太人后裔玻尔,根据量子论提出了氢原子模型,也获得诺贝尔奖。
③、玻尔思想的核心,是把量子论用于动量矩,运用简简单单的数学就推导出
了里德堡的经验公式、氢原子的玻尔半径,氢光谱的各类线系便迎刃而解。

玻尔的理论,
⑴敏配橘、在解释氢光谱上,取得很大成功;
但也仅仅在氢光谱上取得辉煌成功, 若运用到其他光谱上,还很差强人意;

⑵、即使是在解释氢光谱时,也没有圆满成功。它无法解释电子加速为何不辐射
的问题,迄今为止,依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

我们学习原子物理,只是以看热闹的旁观心态在了解,我们没有跃跃欲试的
冲动,没有时不我待的精神,甚至一旦有人质疑当代理论时,我们的教师、
教授不是大为赞赏,而是当头棒喝。

如果不信,楼主可以当着这些靠民脂民膏桥团喂肥的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教授的
面,公开质疑时,看看他们会恼羞成怒到什么样子?

尤其是当他们介绍某一现代理论时,你下课后劈头盖脑地问:
老师,你刚才讲的内容,完全自相矛盾,难道你自己没有发现吗?

看看他们的卖并反应吧,这方面的问题成千上万。
氢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