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测量小知识点,以及小学的测量常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1.小学数学图形与测量知识点
(一)长方形 1、特征: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计算公式 s=2(ab+ah+bh) V=sh V=abh(二)正方体 1、特征: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2、计算公式 S表=6a? v=a?(三)圆柱 1、圆柱的认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计算公式 s侧=ch s表=s侧+s底*2 v=sh/3(四)圆锥圆锥的认识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2计算公式 v= sh/3(五)球 1、认识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球心,用O表示.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r表示,每条半径都相等.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d表示,每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 2计算公式 d=2r。
2.小学学过哪些测量知识,做过哪些有关测量的实验
《测量》这一单元的知识要说还真算是少的: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并感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对于孩子的知识技能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能体会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
1千米:我们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5圈就是1000米,即1千米。
1米:张开孩子的双臂,把双手掌心相对,两个掌心之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米。
1分米:从手腕靠上的横纹到中指的第二节关节下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在尺子上也就是10厘米。
1厘米:1个中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1毫米:1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从米到毫米,我喜欢让孩子用身体来表示,我告诉孩子这就是你随身携带的度量长度的单位。这样是为了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便于孩子理解。(叙述的时候挺麻烦,但是让孩子们在比的时候很好操作的。)
2、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在课堂上,我交给了孩子“五指记忆法”来记住每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千米”这个单位最大,就用大拇指表示,依次就是米(食指),分米(中指),厘米(无名指),毫米(小拇指)。
大拇指和食指离得最远,所以千米和米的进率最大是1000;其他的相邻的两个手指的远近都比较小,所以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每隔一个手指,进率就要在10的后面填上一个0,变成了100。如果隔两个手指,再添上一个0,也就是1000。所以:
1千米=1000米(读音很相似,区别就是停顿的地方不一样)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
练习题:
(1)3km=()m 7dm=()cm
500mm=()cm 8dm=()mm
(2)填>、6cm()60mm 20cm()2dm
比较时,先看单位:单位相同,直接比数的大小即可;单位不同,先吃“统一面”----先统一单位,一般情况下都是大化小,根据进率在数的后面直接添0就可以了。例如:6cm()60mm,把6cm变成()㎜为单位,因为进率是10,直接就在6的后面添上一个0,即60㎜,所以6cm(=)60mm
3、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难点)
例如:一根香蕉长约25()小红身高约137()
李叔叔每时骑自行车约行18()眼镜片厚约2()
“千米”这个单位更抽象,孩子不容易理解,所以可以领着孩子具体的感受1千米的长度。例如:用走一走的方法数一数大约走了多少步,1千米是从自己家大约到哪个位置的长度;再告诉孩子在表示较远的距离的时候用“千米”作单位,并且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每时的速度,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4、能估测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前,都可以先让孩子进行一下估测。在估测的时候,孩子“随身携带的小尺子----两臂距离(1米)、一小拃(1分米)、一个手指的宽度(1厘米)”都会派上用场的。测量的时候,最容易判断测量方法的就是用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不够整厘米数的,根据要求用毫米或几厘米几毫米表示长度。
3.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有哪些
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有克、厘米、毫升、平方厘米、立方厘米等。
1、克
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相关换算有1吨= 1000000克、1公斤= 1000克(一千克)、1克=1000毫克、1克=1000000微克、1克=1000000000纳克等。
2、厘米
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符号为cm。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3、毫升
毫升是一个容积单位,跟立方厘米对应,容积单位的主单位是升(L)。1L=1000mL,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1000毫升=1立方分米。
4、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是一种通用数学计算单位、面积单位。符号为c㎡英文:square centimetre是面积的公制单位(SI Unit),其定义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约为拇指甲大小。
5、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cm³)是一个数学名词,为容量计量单位。换算关系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相关单位为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的容量相当于一个长、宽、高都等于1厘米的立方体的体积。
4.小学的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1.数一数2.比一比(多少,长短,高矮)3. 1-5的认识与加减法(读写,顺序,大小比较)4.认识图形和物体(标准图形的直观认识)5.分类6. 6-10的认识和加减(读写,顺序,大小比较,和小于10)7. 11-20的认识(读写,顺序,大小比较)8.认识钟表(简单时间的认识)9. 20以内数字的加(进位加)小学数学一年级(下):1.位置(上下左右)2. 20以内数字的减(退位减)3.图形的拼组(动手,简单图形的简单性质)4. 100以内数字的认识(读写,顺序,大小比较)5.人民币(各面值人民币的认识,换算,使用)6. 100以内数字的加减(一)(整十加个位数,估算)7.认识时间(读写,换算,简单的加减)8.找规律9.统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上):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测量)2. 100以内的加减(二)(不进位,进位,不退位,退位。
竖式计算,估算)3.角的初步认识(角的构成,直,锐,钝角)4.乘法的初步认识(2到6的乘法)5.观察物体(视角)6.表内乘法(7到9的乘法)7.统计(单式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分析)8.数学广角(极其简单的数学推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1.解决问题(复习)2.表内除法(一)(2到6的除法)3.图形变换(平移,旋转,锐角,钝角,画角)4.表内除法(二)(7到9的除法)5.万以内数字的认识(读写,顺序,大小比较)6.克和千克(重量单位)7.万以内数字的加减法(一)(整百整千的加减,估算)8.统计(表格统计图,学会统计)9.找规律小学数学三年级(上):1.测量(各长度,重量单位的认识)(没学角度的测量)2.万以内数字的加减法(二)(非整十数之间的加减:进退位、竖式计算,估算)3.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4.有余数的除法(整除后、、、)5.时、分、秒(换算,时间概念)6.多位数乘以一位数(表内乘法后、、、估算)7.分数的初步认识(读写,大小比较)8.可能性9.数学广角(排序问题,人民币购物问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1.位置与方向(大致方位)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较大数除小数)3.统计(单式条形统计图,平均数)4.年、月、日(关系,闰年,月份天数,24小时制)5.两位数之间的乘法(较大数乘较大数,估算)6.面积(长方形,正方形,单位)7.小数的初步认识(读写,顺序,大小比较)8.解决问题(复习)9.数学广角(***问题?)小学数学四年级(上)1.大数的认识(读写,顺序,大小比较)2.角度的测量(读写,量角器,其他角)3.三位数乘以两位数(、、、、估算)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平行,点线距离,定义,画法,底边,高)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较大数除较大数)6.统计(复式条形统计按图)7.数学广角(时间分配问题)小学数学四年级(下):1.四则运算(加减乘除,运算顺序)2.位置与方向(具体方位,地点)3.运算规律与简便计算(计算捷径)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读写,大小比较,性质,小数点,近似值)5.三角形(认识,稳定性,边关系,特殊三角形,内角和)6.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运算规律)7.统计(单式折线统计图)8.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上):1.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近似值)2.小数除法(小数除整数,整数除小数)(近似值)3.观察物体(视角,判断)4.简易方程(字母代表数,读写,代数式,含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应用)5.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6.统计和可能性(概率,中位数,公平性)7.数学广角(数字在实际生活中代表的含义----身份证)小学数学五年级(下):1.图形的变换(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角度的重合问题)2.因数与倍数(2,3,5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解答问题)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其他性质)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读写,大小比较)(各种分数,约分,通分,与小数的互化31/50=0.62)5.分数的加减(同分母,异分母,运算规律) 36.统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打电话:2的n次减1)7.数学广角(检测问题,最少次数,3的n次,3的(n-1)次减1)小学数学六年级(上): 1.位置(坐标)(数形结合)2.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异同分母),约分,倒数知识)3.分数除法(分数除整数,分数除分数,比)4.圆知识的认识(周长,面积)(起跑线:2π乘以宽度)5.百分数(读写,大小比较,折扣问题、、、)6.统计(扇形统计图)、(转化)(合理存款)7.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小学数学六年级(下)1.负数的基本知识(数轴,简单的大小比较,代表含义)2.圆柱与圆锥(表面积,体积,圆锥表面积:2πL)3.比例(性质)4.统计(各种统计图,复习,要素)5.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数字与计算】【图形与测量】【统计知识】【方位问题】【式与方程】【生活中的数学(常识)】【数学逻辑推理思维(由简入繁)】。
5.小学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测
单元测试能够帮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然后作为下次教学的侧重点!还有其余的的作用:1、对测试试卷进行分析。
2、对测试结果(成绩)进行分析。(确立教学目的及重难点)3、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详细分析,找出原因,总结解决办法(讲完多练几遍,不光要正确答案,还要要求学生能够说出道理来)。
4、对于个别问题,个别辅导。总之,通过分析错题,哪些是粗心大意错的,哪些是还有些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再准备一个积累本,专门整理这方面的重难点题目和错题.做分析时可以省去以后继续努力之类的空话,建议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将知识点层层分化,最后达到吃透的目的.每个单元分析出本阶段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可以莳自己再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注意改正,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很有意义!大考复习时好好利用这些资源,一定会受益匪浅的!加油!^_^现在好好学习就会感觉单元测试也很不错的哦,给好评支持!嘻嘻。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每一个阶段,集中主要精力各个击破。通过较为浅易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来体会掌握总结普遍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要深刻体会体验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各位同学可以在做题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想。
目录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测量学习方法
二年级数学测量学习技巧
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习:
1、1米21厘米=()厘米 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练习:
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或()。
2、先看图,再填空★★★★★★★★★★★★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
(3)第二行画△是4个3:
第一行:○○○第二行: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48叫做()。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八二十四(乘法口诀要大写)
(2)七()六十三(乘法算式要小写)
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8×7()6×9()
4、5+5+5+4=()或() 8+8+8+8-7=()或()
四、观察物体知识点[从正面、侧面、上面看。]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习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五、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
六、数学广角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
七、解决问题:
1、海洋馆里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1)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故事书每本4元,连环画每本7元,科学世界每本8元。
(1)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钱?
(2)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技书,50元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一辆公交车上原来62人,到站后下了25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二年级数学测量学习方法一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
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等的基本方法。
1、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
4、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
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
第三,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的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答案是否说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该题结果能否推广(事实上中学课本中不少题目是可以推广的)等,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二“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出现了“书越读越厚”。
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提高,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就要有这种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学习中需要经过从低到高多次的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学习方法体现着“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就是说数学学习需要这两者统一起来。
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数学学习应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如何使两者互相配合、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和综合的效力这是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受学习,不论是听系统的讲授,还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出的教材,都不涉及任何的独立发现。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非只是单纯的接受,他们总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如定理是如何发现或产生的,证明的思路是怎样想出来的,中间要攻破哪几个关键的地方。许多数学家都十分强调“应该不只胀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在进行接受学习时,还要增添某些发现学习的万分,从中学习创造、发明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上。
发现学习,是依靠自己对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独立地了现的解决某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要真正理解问题中所涉及的要领、原理、公式、定理和法则,懂得每步操作的意义,以及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目的等。解决问题,总需要联想以往学习过和知识与方法,一时回忆不起来的,还要重新复习,以求进一步理解的应用。有是遇到困难问题,甚至还在查看参考书或请教老师者能解决。可见,这期间也穿插着接受学习。
二年级数学测量学习技巧数学学习既需要接受学习,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财富,也需要发现学习,以利于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因此,学习要根据自身的年龄、学习能力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学好数学的三大法宝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的学习精神便是学好数学的三大法宝。
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通俗点讲就是同学们平时说的解题思路,很多学生抱怨道一看到数学题就完全没有思路,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首先课堂上要紧随老师思路,特别是在老师讲解习题时,不要仅仅把精力放在最后的结果上,更应该注重老师讲解的过程和思维的切入点。其次应该勤于思维训练,比如说课后进行相似习题的思考,这里切忌照葫芦画瓢,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思路从头来一边。最后还应积极的参与新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其实与同学讨论甚至争论都是帮助你不断完善思维方式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点,积累同一问题的多个思维角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可能会成为你一生中许多事情成败的决定因素。笔记是否记录详实,卷面是否书写工整,课后是否及时复习等等,都是是否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有些同学会说,课堂上的知识当时都明白了,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呢?请注意当时明白并不代表以后明白,笔记是为了今后复习时有案可查。还有一些同学会说,复习时再向其他同学借不就好了,殊不知每个同学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是自己标注的特殊符号,这些并不一定是你的侧重点,同时你也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归纳总结能力的机会。其实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这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摸索体会,关键在于将学习变成一种有规律,可持久的习惯,然后乐在其中。
刻苦的学习精神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累加,其实它真正表达的是一种不懈的精神。对于自己没有理解清楚,没有彻底掌握的地方是否马虎应付,还是不停钻研直到弄透?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是否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计算练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1=2同学们都可以非常迅速的回答,但95+36=?能很快给出答案吗?其实这并不是因为1+1简单,而是因为这个结论已经熟于心中,无需计算。因此,只要每个同学可以树立合理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最终是可以实现的,甚至是别人称为“奇迹”的目标。
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整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复习要点
★二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重要的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var _hmt= _hmt|| [];(function(){ var hm=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要知道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定义的含义,公式的适应条件和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灵活的去应用规律、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接下来我整理了初二物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
知识点1单位与国际单位制
①单位:为了科学地进行测量,必须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叫做单位。
②国际单位制:为了便于交流,国家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知识点2长度及其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换算关系1km=103m=106mm=109μm=1012nm(103进率)
1m=10dm=100cm=1000mm(10进率)
换算方法:大换小乘进率,小换大除进率。
②刻度尺的使用(三看五会)
(1)三看
一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整刻度线量起;
二看量程,量程决定了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三看分度值,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度。
(2)五会
一会选: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二会放:刻度线要紧靠被侧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整刻度线为零点。
三会看:读数时,视线要垂直正对刻度线;
四会读:读数时,除读到分度值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五会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知识点3测量误差
①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
②误差与错误
比较项目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
测量方法不完善;
测量者估读时的偏差;
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
能否避免
不能
能
减小方法
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如何判断
几组数据相差较小,一般仅估计值不同。
所读数据与其他组数据相差很大,准确值不同。
知识点4时间及其测量
①时间的单位
(1)基本单位:秒(s)
(2)常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3)换算关系:
1h=60min=3600s,1min=60s;
1s=103ms=106μs=109ns
②停表的使用(不估读)
(1)停表的读数
小表盘为分针,大表盘为秒针;
小表盘指针指向半刻度线之前,大表盘在0~30s之间读数;
小表盘指针指向半刻度线之后,大表盘在31~60s之间读数。
(2)停表的使用
调零:上好发条,按动复位按钮,使大小表盘指针都指向零刻度线处;
启动:按动“开始/停止”按钮,开始计时;
停止:再次按动“开始/停止”按钮,停止计时;
读数:小表盘读分,大表盘读秒;
归零:再次按动复位按钮,是指针指向零刻度线;
记录:记录分针、秒针读数,注意记录单位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物理?
1、重视实验、勇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的规律、原理都是通过物理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总结或推理出来的。我们教材中就有大量的物理实验要求同学们去做,去探究。只有同学们敢于实验,敢于实践,敢于动手,才能把物理真正学好。
2、善于观察、体会生活;
观察物理现象,观察实验现象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第一步,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你在观察中才会发现我们没有认识的世界,才会提出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能调动我们学习或探究的积极性。所以,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体会物理,学习物理,应用物理。
3、重在理解、加强应用;
学习任何知识记忆是必要的,但我们一定要因学科而议,学习物理需要的是对物理知识的感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我们常说的“套公式”。要知道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定义的含义,公式的适应条件和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灵活的去应用规律、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对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从中发现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
4、勤于思考、总结方法;
常言说的好:“三思而后行”,足说明思考的重要性。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特别是物理问题要分析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物理过程中寻找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顺藤摸瓜。你的思路广了,方法多了,你的能力也就高了。我们在物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物理方法的总结,往往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5、养成习惯、完成作业。
习惯好比大楼的根基,没有坚固的根基不可能建起高楼。好的习惯会成就你的一生;什么是好的习惯?简单的说: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是学习的时候就专心的去学习,是锻炼的时候就去锻炼,是休息的时候就去休息,该玩的时候开心的去玩,该做作业的时候就去做作业。要坐下来,专进去。
关于测量小知识点和小学的测量常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