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小知识小知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生活中哪些与时间有关的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 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 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 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阳历有大小月之分,即阳历月份有这样的规定:“4月、6月、9月及11月有30天,其余的月份有31天,2月例外,只有28天。”月份的大小,始于罗马帝国恺撒时代。当时恺撒派人修订历法,制订了儒略历法,决定凡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31天,不重要的月份30天。因此,取名门神的1月,以战神为名的3月,为表示尊敬恺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为2月是处死犯人的月份,属不吉的时间,所以只有29天。恺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的生日在8月。为了和恺撒等同起来,他要求把8月也加成31天。为了要使8月有31天,他便从2月再借来一天,把2月减少到28天。又为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规定9月及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加长到31天。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因为一个多位数,如果后两位数能被4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所以,只要把年份的后两位数除以4,进行判断即可。如:199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用98÷4=24……2,所以1998年是平年。若是整百年的年份,只用年份的前两位数除以4即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不变。)如:24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用24÷4=6,所以2400年是闰年。。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闰年)。
1、年与岁不相同
岁是阳历,年是阴阳合历;岁的间隔周期为365天或366天,非常固定,而年的周期则是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的间隔,天数约为354天或383天(农历有闰月时),所以这个括号不应该加,直接说岁就可。在我国的农历中,年中置闰是为了和岁的周期相接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习惯的演变,“年”和“岁”的使用越来越趋同,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一年,添一岁。趋同并不等于通用,在介绍天文学知识的文章中,应该严格区分。
2、寻常月有阴阳
年有阳历年和阴历年,月也有阳历月和阴历月。阳历年与月的天数非常固定,阴历年与月和月亮的圆缺密切相关,为与阳历相一致,农历每3年置1闰月,19年置7闰月,闰月月份不固定,有闰月的这一年也叫闰年。
农历闰月的确定与24节气有关,24节气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均匀间隔而成,农历规定没有中气的月要闰月,但闰月并不是重复上个月的天数。
3、节气并非15天
24节气属于阳历,在阳历中非常固定,上半年为6日或21日,下半年为8日或23日。它的来源是把地球绕日公转一周的360度均分为24份,每一份所经过的角度为15度,只要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走过15度,就变更为下一个节气。
由于近日点(阳历12月前后)时地球公转较快,远日点(阳历6月前后)时公转较慢,所以节气的天数间隔并非固定的15天,有时14天,有时16天。
4、有“星期”无“礼拜”
礼拜是信奉基督教的信徒向教主耶稣的参拜致礼。据记载,耶稣复活日那一天正好是星期日,为纪念这一天,基督教就将星期日定为礼拜日。时间一长,人们就把星期日称作礼拜日,但那些不做礼拜的日子,是不能称为礼拜几的。
星期制在我国正式使用是清末(1905年),但其来源却是中外时间文化的殊途同归。
古人观天象计时间除了最明显的日、月二星外,还观测到太阳系中的另外五大行星,初步掌握了这七颗星出没时间及其运行规律,这七星按日、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月的顺序“轮流值日”,就形成了最为原始的星期制。由此顺序也可看出,一周的第一天应为星期日。
5、一刻钟是15分钟
我国古代有十二时辰计时制、百刻计时制等计时方法。十二时辰制把一昼夜等分为12段,与十二地支相对,每个时辰又分为初和正。百刻记时制来源于沙漏或水漏,把一昼夜24小时等分100刻,每刻约合现在的14.4分钟。
而现在每刻15分钟始于康熙8年(1669年),因为当时皇宫中已使用西方的计时钟,康熙皇帝又善于接收外来文化,在经过4年的激烈争论后,最后把原来的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这样每刻钟就成了15分钟,没有余数,省去了西方钟表时间与中国传统时间换算的麻烦。
清初1小时改为4刻后,其名称分别为:初刻、一刻、二刻和三刻,如3时20分,对应的表述为寅初一刻五分或三时一刻五分。这一名称和用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6、一日始,非子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时段,并与12地支相对,每个时段是现在的2个小时,由于每个朝代所采用的历法不同,农历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和正月初一都曾做为一年的开始,子时(23时至次日1时)、丑时(1时至3时)、寅时(3时至5时)也都曾做为一天的开始。
现在使用的农历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夏历,夏历新年开始的“一元复始”指的是正月初一寅时(3时至5时),而非零时。当然,阳历是现在世界上的通行历法,为了统计和应用上的方便,人们也就渐渐把农历的夜半定为一日之始,并得到官方承认。
7、“大时”息,“小时”存
“大时”和“小时”的划分,源自钟表明末清初从西方向我国的传入,面对两种不同的时间计算系统,中国传统的“时辰”成为“大时”,西方钟表时间成为“小时”。随着“小时”的主流化,传统“大时”慢慢被遗忘进历史。
“大时”息“小时”存看似事小,其意义和影响却非同寻常,它标志着传统中国时间与世界时间的接轨,也是传统中国时间服从世界时间的开端,更是西方文明强烈影响中国文化的开始。
我国颁布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涉及“小时”时,优先用“时”而非“点”,因为无论是“大时”或者“小时”都应简化为时,而点不仅现在用,在古代以时辰纪时时也在用,
一个时辰分为5点,1点为24分钟,为了区别后来的1点为60分钟的规定,所以在书面表达时首选“几时几分”,而非“几点几分”。
OK,关于时间小知识小知识和生活中哪些与时间有关的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