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患。
杜伟长为转运使,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注:
【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
【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
【转运使】官名尺清州。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
【浙陵蔽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正余。
【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