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工业指标小知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如下:
(一)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三)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6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四)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5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五)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
1、本期生产原则
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生产者价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企业要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就要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
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并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目前,工业企业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式的角度入手,剔除了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消耗的外购材料、燃料、动力及其它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其中间投入越低,则工业增加值就越高。说明降低消耗是提高工业增加值率的关键所在。
2、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工业增加值直接反映工业企业的经营成果,它的增长反映了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工业增加值要求采用“生产法”计算。“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只是起到一个评估验证“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数据的作用。
三、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存在的问题
“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从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能够准确地计算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工业增加值就能准确计算出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计算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却是比较困难的事,通常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计算工业总产量遇到的问题
我国计算工业总产值的时间已经相当长了,其间计算方法虽几经变化,但其根本性的东西基本保持不变,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应该能够较准确的计算,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计算出来的工业总产值往往准确性相当差。
1、工业总产值包括的内容方面
从制度上看,工业总产值包括本年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三部分,初看起来准确计算难度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一在计算生产成品价值时或将非本企业生产的转售商品计入本企业的产值;或将本企业会计核算未包括的其他联营企业、子公司的产品计入本企业的产值;或将本企业的部分商品遗漏。另外,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工程、其他非工业生产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的成品价值绝大部分企业未计入本企业工业总产值。其二在计算对外加工费收入时,不少企业全价计入,从而虚增产值。其三会计核算包括的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相当多的企业未计入产值。
2、计算口径方面
企业内部核算包含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三方面,三种核算口径一致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从现实工作中经验看,大部分企业的统计核算很难跟上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步伐,从而使统计核算人员对核算的准确口径难以掌握,对哪些应该计入、哪些应该不计入总产值难以把握。
3、计算价格方面
制度规定,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价格采用不含增值税的平均销售单价计算,正确的计算方法是采用会计核算的产品销售收入明细表中的平均销售单价。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单价取得方式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的企业采用含增值税价格;有的企业采用企业内部计划价格;有的企业一年就采用一个价格,价格不随市场、成本变化而变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产品价格的准确往往无法保证。
(二)、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遇到的问题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核算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是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和前提。工业中间投入的准确计算对企业而言,难度比较大,一方面,工业中间投入组成较复杂,弄清其来龙去脉需要深入的研究探讨,另一方面这一部分资料的取得需要通过对企业会计明细表的有关资料进行相对而言比较繁杂的归类整理,这就要求企业的内部业务、会计核算体系健全,统计人员不单需要掌握统计知识,而且还应相当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并能及时获得有关会计资料,或者是兼职统计的会计人员熟悉统计业务,从而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要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1、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根本不知如何计算中间投入这个复杂的指标。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工业企业统计人员中不了解如何计算中间投入计算方法的占大多数,这种现象在新举办企业尤其明显,这些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兼任,在工作中,这些兼职人员根本就不知如何计算中间投入指标,填报时基本上都是无依据的乱估。
2、统计人员对会计知识不甚了解,虽知道中间投入指标概念,但不知如何在会计报表上摘录。中间投入的组成部分比较复杂,准确计算此指标需要对企业会计费用明细资料的脉络比较清楚,有些资料甚至要涉及具体的会计科目,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统计人员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有所懈怠,其计算中间投入指标的难度就相当大。
3、部分企业在月度、季度难以提供详细的核算资料。中间投入指标所涉及的企业会计明细表的有关资料的取得相对于企业核算基础比较好、核算方式比较规范的企业来说都算比较繁琐,更何况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大批企业根本就无法在月度、季度提供详细的核算资料,准确计算中间投入指标就无谈起。
由于客观存在以上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准确填报中间投入指标的难度相当大,企业要么就根本不填(这部分企业将近30%),要么填报出来的指标准确性太差,例如,亏损得一塌糊涂的企业有40%-50%的增加值率;非特种行业的增加率高达60%-70%等等,根本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甚至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产生消极影响。
问题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评价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创新投入能力
反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投入力度,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创新经费
(1)创新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创新人力
(1)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
(2)就业人员中博士毕业生所占比重
3.研发机构
(1)研发机构R&D经费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重
(2)研发机构R&D人员投入占企业R&D人员的比重
(二)协同创新能力
反映企业在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4.产学研合作
(1)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中高校和研究机构所占比重
5.创新资源整合
(1)技术引进经费与R&D经费的比值
(2)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值
6.合作创新
(1)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合作申请专利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
(三)知识产权能力
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7.知识产权创造
(1)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2)10万元R&D经费投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8.知识产权保护
(1)拥有专利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万名企业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
9.知识产权运用
(1)已实施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专利的比重
(2)专利许可与转让收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
(四)创新驱动能力
反映企业在创新价值实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能力,包括
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0.创新价值实现
(1)新产品营销费用占全部营销费用的比重
(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1.市场影响力
(1)PCT申请占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
(2)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
12.经济社会发展
(1)劳动生产率
(2)综合能耗产出率
问题二: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指标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一)反映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有关的工业化理论和历史经验,选择以下指标反映新型工业化总体水平。(1)人均GDP。该指标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或发展阶段,该指标在国内外均有可比性。(2)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城市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的比重要占全部人口的60%以上。(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该指标是从农村劳动力的情况反映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一般认为这一比重下降到20%以下才符合实现工业化之要求。(4)产业结构。该指标反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一般认为,实现工业化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应在20%~10%以下,工业比重为40%~50%以上,服务业比重应在40%~50%以上。(5)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比例。即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能比较真实地描述一国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反映工业化质量的指标体系
1.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评价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水平,主要有:(1)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是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2)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包括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企业的总资产创造的效益。(3)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业化发展速度。(4)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从劳动力要素角度反映活劳动的消耗与产出,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反映科技含量的指标。主要评价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包括:(1)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科技进步的水平,
该指标反映一国或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水平。(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该指标反映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水平,以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3)新产品产值比重。反映一国或地区科研开发水平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能力。(4)专利数或技术成果数。专利数或技术成果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产出的专利数目或技术成果数目。一定程度上反映自主创新能力。
3.反映信息化程度指标。该类指标反映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情况,主要有:(1)信息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产值角度大体反映信息产业的规模。(2)信息产品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即信息产品净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该指标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信息化水平。(3)工业领域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反映信息化投入水平。(4)信息产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从劳动力角度大体反映信息产业的规模
4.反映资源消耗利用效率的指标。新型工业化注重资源节约,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可以用万元产值水消耗量、万元产值物料消耗、万元产值电耗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万元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
(三)反映工业化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
工业......>>
问题三:5.工业指标体系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工业指标体系是指在现代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矿床达到工业利用的综合标准。它是储量计算必不可少的依据,也是经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确定可采范围和指导开采工作的重要依据。
工业指标内容:
矿床工业指标的内容很多,构成一个复杂的工业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两部分或归纳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与矿石质量有关的,如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可采)品位,有害杂质最大允许含量,有用伴生组分的最低综合品位,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的划分标准,出矿品位或入选品位等;
第二类:与地质体厚度有关的,如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或夹石最大允许厚度等;
第三类:其他的,如一些综合指标:最低工业米百分率(或工业米克吨值)、含矿系数;还有个别矿种所需规定的特殊标准,如铬铁矿的铬铁比,铝土矿的硅铝比,煤矿的挥发分、灰分、发热量,耐火材料矿产的耐火度、灼减量,与采矿条件有关的采剥比、开采深度等。
问题四: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1)指标体系的评价必须具有促使企业关注财务目标,重视财务实绩,遵守财务纪律的功能。(2)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现有的会计统计制度相衔接,其计算依据资料在企业现有核算资料中应该很容易取得。(3)科学合理。各指标之间,在涵盖的经济内容上不重复,在解释功能上要互相配合。(4)简便易行。指标计算要力求简单,指标的个数不能太多,指标的含义要准确明确。二、企业综合评价应在立足财务目标和财务纪律的基础上,考证企业的财务实绩,具体包括10方面内容:①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②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③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④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⑤经济规模变动;⑥经营效率;⑦财务实力;⑧偿债能力;⑨贡献水平;⑩遵纪守法。 1.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
劳动投入和劳动产出有多种表达方式。经反复比较,我们选择了“支付工资总额”与“增加值”两项指标,使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成为反映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标。
工资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支付工资总额×100%
反映支付1元工资费用提供了多少元增加值。
2.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
为了使本指标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并与其他指标在反映经济内容上有适当的分工,我们选取了“资产平均余额”与“税息前利润”两个指标。
资产报酬率=税息前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反映1元资产的创利水平。
3.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
经营所费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耗费和付出。从理论上讲,可有多种指标表示。经比较,比较适宜作为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是“产成品发出成本与期间费用总和”,简称“成本费用总额”。
经营所得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取得的经营收益和现金收入。为使指标表达的含义正确,我们选择了“营业利润”。在会计上,营业利润是基本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总和(已扣除期间费用)。
这样,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计算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100%
反映耗费1元钱所取得的报酬水平。
4.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
设置这一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预付资本的获利(收益)能力。
垫付资本,有以下指标表示:①实收资本;②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之和;③所有者权益;④“所有者权益扣除公益金”。我们认为,确定垫付资本的规范表达指标,必须明确垫付资本在评价指标中的主要意义。按我们的设想,企业评价指标中包括的“垫付资本”,是指对企业税后利润有分享权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说是“股东之所以成为企业股东的原因即股东出资额”,“垫付资本收益率”,表示股东出资后企业一定时期能给予多少的报酬。因此,资本与收益比率指标中,垫付资本的正确表现形式应是“实收资本”。
垫付资本的收益,一般有以下几种指标可资选用:①实现利润;②税后利润;③计提盈余公积金后的税后利润;④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额;⑤分派的股利。为使本指标与相关指标在表达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功能上有个合理分工,我们选择了“税后利润”。
如此,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的具体指标是:
资本收益率=税后利润/实收资本×100%
反映垫支1元资本而得到的报酬水平。
5.经济规模变动
经济规模变动,实践中有多种表达方式,人们对此的界定很不明确。具体有:职工人数;全部资产总额;产品生产总量;销售收入总额;实现利润;工业净产值或增加值;利税总额等。
经比较,我们认为,......>>
问题五: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评价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
(一)创新投入能力
反映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投入力度,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创新经费
(1)创新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创新人力
(1)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
(2)就业人员中博士毕业生所占比重
3.研发机构
(1)研发机构R&D经费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重
(2)研发机构R&D人员投入占企业R&D人员的比重
(二)协同创新能力
反映企业在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4.产学研合作
(1)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中高校和研究机构所占比重
5.创新资源整合
(1)技术引进经费与R&D经费的比值
(2)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值
6.合作创新
(1)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合作申请专利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
(三)知识产权能力
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方面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7.知识产权创造
(1)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2)10万元R&D经费投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8.知识产权保护
(1)拥有专利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2)万名企业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
9.知识产权运用
(1)已实施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专利的比重
(2)专利许可与转让收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
(四)创新驱动能力
反映企业在创新价值实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能力,包括
3个二级指标和6个三级指标:
10.创新价值实现
(1)新产品营销费用占全部营销费用的比重
(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1.市场影响力
(1)PCT申请占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
(2)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
12.经济社会发展
(1)劳动生产率
(2)综合能耗产出率
问题六:财务风险指标体系都包括哪些指标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方面。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类指标重在揭示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适应程度,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预防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经营率和利息赚取倍数。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为了评价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可间接地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讲,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则财务风险越大。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资产净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问题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系统构建指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我摘抄一篇部分文档供你学习和参考!
企业效绩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分为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两大类,其中工商企业又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现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为例介绍该体系的主要内容。
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指标反映绩效评价的基本情况,依据基本指标可形成初步的评价结论;修正指标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逐一修正,并据此形成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定量分析结论。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并形成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
另外,由于每项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性程度不同,因而需要对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该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和相关性权重法分层次确定每个指标的权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权数设定为100(其中定量指标为80,定性指标为20),同时为便于各层次指标的评价计分,可先将三个层次的指标权重均先设定为100,再通过一定的方法还原为百分制。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如下表3―1所示:
表3―1: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表
问题八: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我国环境规划指标没有规范化合标准化。类型很多
1.环境质量指标
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大气的有TSP、SO2、氮氧化物、降尘等,水有COD、氨氮等,噪声有区域噪声平均值等
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大气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总排放量等
水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憨水排放总量、工业用水量和重复利用率、废水处理量、达标率等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物宏观控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
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4.还有其他相关指标,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总量与自然增长率、森林覆盖率、土地沙化面积等
问题九:趋势指标有哪些?趋势类指标的代表就是均线,另有一个大家经常性用到的指标是布林通道。一、均线指标均线是当今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指标。均线指标的内容已经在上一章讲解趋势判断的时候讲到,其分析方法除了指示趋势,主要是利用均线的交叉确定多空操作信号。1、2根均线的信号使用金叉即看作做多信号,死叉即看作做空信号,这是2根均线最基本的信号指示,也是非常有效的交易信号。图:2根均线的交易信号使用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均线交叉发出的交易信号对操作有明显的帮助,其优势在于能够把握趋势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缺点在发出信号可能稍晚,不会在趋势启动之初就马上发出信号,另外当行情处于震荡市中时难有获利。利用均线信号进行操作更适合于中长线操作的投资者,整体来看均线的缺点仍然是瑕不掩瑜的,均线在帮助把握大趋势上显然比其他大多数分析方法更管用,震荡市中的无功而返是可以被很快弥补的。均线交易信号的成功率取决于参数的设定,上图我们进行的是欧元/美元的中线操作,所以采用的参数是13和34,这样的设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震荡市的冗余信号。如果是短线操作则可参考5和13两个参数。交易的时候注意必须等到指标交叉信号成立之后,而不是指标刚搭在一起的时候。2、均线系统的助涨性和助跌性均线系统当处于汇率下方运行的时候,会形成依托的支撑效果;而当向上或者向下扩张运行,形成多头或者空头排列的时候,则会起到助涨或者助跌的效果,而当汇率出现调整修正的时候,均线系统就可起到帮助维持原趋势的效果,直到趋势发生扭转。二、布林通道布林通道由布林格发明,是运用比较广泛的趋势类指标。布林通道运用的是统计学上的“标准差”概念,布林通道由一根均线和用标准差计算出的上轨和下轨三条线构成。1、布林通道的设置方法选择一个中期的普通移动均线,一般选择20作为参数,上轨值的取值为均线加上2倍的标准差,下轨的取值为均线减去2倍的标准差。在这样的参数设置下,经过统计发现能有96%以上的概率下,汇率都运行在布林通道内。2、布林通道的使用方法A、趋势跟随均线而动由于布林通道的中线采用的是20普通均线,所以这时可以利用单根均线的指示意义来帮助判断趋势,同时还能还能参考上线和下线所运行的方向来辅助确认。涨势当中,汇率基本都保持在中线上方运行,当跌破中线的时候表示上涨动能减弱,有转势风险;跌势当中,汇率则基本保持在中线下方运行,当向上突破中线的时候表示下跌动能减弱,有转势的风险;盘整市当中则汇率反复上下穿越中线,且保持在上线和下线之间波动。图:布林通道的趋势指示B、通道持续收窄的预示布林通道的收窄是非常有用的信号,通道收窄信号表示汇率正酝酿大的行情,这就提示我们要注意寻找机会。特别是中期走势出现了持续的收窄信号,则预示着较大的中线行情将在后市发生。图:布林道持续收窄C、涨势中触及中线做多图:涨势中触及中线做多D、跌势中触及中线做空图:跌势中触及中线做空E、盘整市中依据上线、下线区间操作,直到突破发生(南方财富网SOUTHMONEY.)(责任编辑:张小清)
关于工业指标小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