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是指在1~5岁儿童,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病因机理
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基本症状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核大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
预 防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医学(
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坦虚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让氏燃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治疗方法
7.1 药物治疗
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7.2 推拿治疗
(1)患儿仰卧位,家长用掌根摩中脘5分钟,揉脐5分钟。
(2)患儿俯卧位,家长采用捏脊法5~10遍。然后轻揉背部1分钟。
(3)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通过中医的小儿推拿,帮助宝宝缓解刺激和过敏,镇静宝宝情绪,推拿一段时间后,以达到治疗效果。
这是我帮你查的一点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古代疳证被列为
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
生活的不断改善和
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疳证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明显减少。1.推拿疗法(1)清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按揉足培物三里,捏脊。适用于疳气证。(2)推脾土,揉板门,摩腹揉脐,捏脊,揉足三里。适用于疳积证。(3)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四戚握横纹,分推腹部,揉腹,点中脘,揉足三里,捏脊。适用于干疳证。2.药物外治法(1)芒硝、生大黄、生山栀、杏仁、桃仁。共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各少许,调成糊状,敷配仔液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条固定。1日1次,连用3~5日。用于疳积证。(2)莱菔子适量研末,用水调和,贴敷于神阙穴,外用纱布覆盖、胶条固定。1日1次,7日为一个疗程。用于疳积证。具体用药,一定要谨遵医嘱,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发生危险!
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辩宏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古代疳证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疳证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明显减少。
1.主证
(1)疳气证①证候形体略瘦,或体重不增,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纳呆少食,腹胀,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指纹淡。②治则调脾助运。③主方资生健脾丸加减。④方药党参、豆蔻、黄连、白术、莲子、神曲、茯苓、橘红、焦山楂、甘草、广藿香、炒麦芽、山药、砂仁、桔梗、薏苡仁。
(2)疳积证①证候明显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或面白无华,腹胀膨隆,腹有青筋,纳呆,烦躁易怒,揉眉,挖鼻,疲倦乏力,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指纹紫滞。②治则消积理脾。③主方肥儿丸加减。④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焦六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连、甘草。
(3)干疳证①槐灶陵证候明显消瘦,枯瘦如柴,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疏枯黄,腹凹如舟,精神萎靡,懒言少语,冷漠呆滞,夜寐不安,头大,项细,厌食,哭声无力,便溏或清稀,舌质淡,苔少,脉沉细弱,指纹隐伏不显。②治则补气益血。③主方八珍汤加减。④方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陈皮、砂仁、焦六神曲。
2.兼证
(1)眼疳证①证候兼见夜盲,两目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翳遮睛,眼角赤烂,眼痒。②治则养血柔肝,滋阴明目。③主方石斛夜光丸加减。④方药石斛、天门冬、生地黄、枸杞子、菊花、白蒺藜、蝉蜕、木贼、青葙子、夏枯草、川芎、枳壳。
(2)口疳证①证候兼见口舌生疮,糜烂,口臭,面红,烦躁,夜卧不宁,五心烦热,进食时哭闹,小便短黄。②治则清心泻火,滋阴生津。③主方参苓白术散合泻心导赤散加减。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黄连、栀子、连翘、灯心草、竹叶、生地、麦冬、玉竹。
(3)疳肿胀证①证候兼见全身肿胀,眼睑浮肿,颜面肿,神倦,肢冷,小便短少,面白无华。②治则健脾温阳,利水消肿。③主方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加减。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附子、生姜、白芍、薏苡仁、白扁豆、猪苓、泽泻。
4其他疗法编辑1.推拿疗法
(1)清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按揉足三里,捏脊。适用于疳气证。
(2)推脾土,揉板门,摩腹揉脐,捏脊,揉足三里。适用于疳积证。
(3)补脾经,推三关,揉铅戚外劳宫,运内八卦,掐四横纹,分推腹部,揉腹,点中脘,揉足三里,捏脊。适用于干疳证。2.药物外治法
(1)芒硝、生大黄、生山栀、杏仁、桃仁。共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各少许,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条固定。1日1次,连用3~5日。用于疳积证。
(2)莱菔子适量研末,用水调和,贴敷于神阙穴,外用纱布覆盖、胶条固定。1日1次,7日为一个疗程。用于疳积证。
5预防编辑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3.纠正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
4.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