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西征是对阵欧洲军队采用什么战术,举几个例子。
与其说欧洲军队是被蒙古军队打垮的,不如说欧洲军队是被蒙古军队拖垮的。蒙古军队最有名的战术就是“忙古歹”这种战术是正面对抗无法取胜时派出轻骑兵攻击,佯装败退,逃跑的轻骑兵在逃跑过程中不断射箭(欧洲人管这个叫安息射箭法,欧洲人第一次接触是帕提亚人用这种战术击败克拉苏,帕提亚就是中国古书中的安息了)削弱追兵,并使上当的敌军步兵与骑兵脱节(有点类似网游中的放风筝战术)在预定地点再埋伏好重骑兵(东方意义上的重骑兵,穿皮甲,内衬丝质内衣,使用狼牙棒,战斧,短锤等破甲武器,按西方标准算胸甲骑兵或是骠骑兵)打击因追击失去机动力的追击骑兵。虽然蒙古马的质量不如欧洲马,但蒙古军队的备马数量远超同期的欧洲部队,蒙古轻骑兵最低一人三马,重骑兵一人五马,欧洲骑士一蚂掘薯般只有两匹马(代步马和冲锋马)另外蒙古军队的弓箭也很有特点用于远射干扰敌人的短弓轻箭可以将轻箭射到120-180米距离干扰敌方追击,到冲击敌方队列时则换用大弓重箭,可以在45米距离击穿锁子甲或是轻型板甲,箭头上往往还涂抹粪便造成敌人伤口感染。
最典型的战例就是1241年,蒙古速不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 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闷者,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 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散升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 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这场战役中蒙古军队就使用了典型的蒙古式机动战术,首先是大量轻骑兵探查了战场地形,也为后来蒙古主力部队大范围机动创造了条件,然后是诱敌部队使匈牙利人的贵族骑士与步兵脱节,主力重骑兵大范围机动凿穿击败了因追击而混乱的贵族骑士,失去机动力的步兵则在蒙古人的围猎战术(围猎,先圈起猎物,把猎物向预定方向驱赶,预留出口,在出口处集中猎杀)下几乎全灭
不要听上面白痴的讲话,什么欧洲重骑兵被蒙古轻骑兵骑射射翻那是假打。要知道欧洲那种铁罐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骑兵,那时候蒙古已经入侵过了一个半世纪。
当时的蒙古是典型的重装骑兵部队,大约骑兵中由百分之四十由重骑兵组成,重骑兵人穿铁甲,战马穿牛皮甲或者铁甲不等,轻骑兵不作甲,以骑射为作战方式,侦查骚扰为主。
同时代欧洲重骑兵发展尚处于幼稚阶段,主要装备为人穿锁子甲,远远不能和蒙古的鳞片甲相比,战马无甲或者棉甲。
蒙古作战方式大致先用轻骑兵大量侦查敌情,对敌人了如指掌,实战中轻骑兵不停的骚扰疲敌,待敌人疲惫后,重装骑兵以五人为一小队,分成若干大队,轮流对敌人进行突击,同时代欧洲重骑兵战术及其幼稚,根本无法抵挡蒙敏液古重装骑兵极高纪律的轮番冲击。
记住,中国和中亚的重装骑兵负担的重量远远高于欧洲重装骑兵,不要被欧洲的铁罐头们欺骗了,欧洲那些罐头板甲的重量实樱拦际上仅仅20公斤左右,人马一套不过60公斤左右,而同时期南宋步人甲高达30公斤以上,战马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最重的是拜占庭的甲胄骑兵。脊拿胡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