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毛公鼎的小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和硬笔书法小知识100题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书法小知识100题
书法小知识100题 1.书法常识百题
1.你了解“书法”所包含的内容吗?………………………( 1)2.“书道”内涵是什么?与“书法”异同表现在哪里?………………………………………………………( 2)3.你了解“书学”指的是什么吗?…………………………( 2)4.你了解什么是“书法学”吗?……………………………( 3)5.什么是“书法美学”?……………………………………( 4)6.“书法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4)7.“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5)8.“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指的是什么?………………( 6)9.“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又指的是什么?……………( 6)10.请谈谈书法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6)11.“度”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7)12.请谈谈书法本体问题……………………………………( 8)13.请谈谈有关书法艺术抽象的诸问题……………………( 9)14.请进一步解释一下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与书法抽象的关系………………………………………………( 10)15.书法艺术的“模糊性”表现在哪里?…………………( 11)16.什么是书法的“维性”?………………………………( 13)17.怎样理解书法与社会的关系?…………………………( 14)18.什么是“书法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16) 19.请谈谈“书法经济学”…………………………………( 17)20.“书法教育学”包括哪些内容?…………………………( 18)21.书法与“美育”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书法美育?………………………………………………………( 19)22.研究书法与历史有什么关系?“书法史学”包括哪些内容?……………………………………………( 20)23.为什么要建立“国际书法交流学”?其内容主要有哪些?………………………………………………( 20)24.什么是“书法心理学”?………………………………( 21)25.请谈谈书法与生理的关系?……………………………( 22)26.请阐述“书法民俗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22)27.书法与文字的关系怎样?“书法文字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3)28.“碑帖考据学”对书法有何意义?………………………( 23)29.书法家为什么要懂得些碑帖鉴定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24)30.建立“书法工具学”的意义及其内容是什么?………( 26)31.何谓“书法人才”?……………………………………( 26)32.“书法人才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容是什么?…………( 28)33.书法人才成长的内部规律主要有哪几类?……………( 28)34.请将“优化知识结构”说得再具体化一些………………( 29)35.书法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31)36.请谈谈有关书法人才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32)37.何谓书法“鬼才”?……………………………………( 33)38.书法理论人才的条件有哪些?…………………………( 33)39.书法创作中是否有“灵感”?什么是“灵感”?……( 34) 40.为什么要重视书法信息的研究?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35)41.“书法未来学”的内容有哪些?………………………( 36)42.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37)43.请谈谈书法欣赏的特点…………………………………( 39)44.历史上往往对同一作品评价截然不同,请谈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40)45.什么是书法作品的“神采”?…………………………( 41)46.什么是书法的“气韵”?………………………………( 42)47.怎样理解书法中的“意境”?…………………………( 43)48.请谈谈书法的风格问题…………………………………( 44)49.何为书法“意象”?……………………………………( 45)50.什么是书法“风貌”?请举例…………………………( 46)51.何为书法“意蕴”?……………………………………( 48)52.什么是“书品”?………………………………………( 48)53.何为“字格”?…………………………………………( 49)54.什么是书法欣赏中的“远观”?………………………( 50)55.请再对“圆识”加以解释………………………………( 51)56.什么是书法欣赏中的“活参”?………………………( 52)57.什么是书法的共同美?它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3)58.请谈谈书法的“结构美”………………………………( 55)59.书法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56)60.请谈谈书法与音乐的关系………………………………( 57)61.简述书法与建筑的关系…………………………………( 58)62.书法与中国戏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58)63.舞蹈对书法有什么启示作用……………………………( 59) 64.怎样理解“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 60)65.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61)66.老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62)67.请解释“计白当黑”在书法中的体现…………………( 64)68.“禅宗”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2.书法小知识
1.笔断意连
2.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3.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
4.章法
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5.书法作品的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6.“用笔”方法谈
“用笔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真谛。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从这个“易”字开始。“
穿插:
凡上下叠合而成的字,其上下段之间,应相互挪让穿插,避免点划不当相接重叠。
下笔前,先构思点划安排之位置,预留空间,使点划均能有最适当的地方。
并重:
上下重叠的字,通常是上小下大,下段比较粗状,承载有力。
左右相并的字,左边须窄小一些,以让右。
笔法的变化:
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笔画相同,或两个部分的形体相似都应力求变化。
减捺:
一字里,若为两个以上的捺,只能保留一个,其馀的捺用点来表示。
有时只有一捺,但为美观,也会把捺写成点。
减钩:
一个字,为求变化有两个以上的钩时,保留一个钩,其馀省略。
笔画间的映带:即「笔断意连」。
字由一些点划组合而成,而这些点划必须依照其运笔路线,自然地产生映带的效果,才会显得有生气。
左右的照应:
字里,若有左右对称的笔画,需注意彼此的映带关系。
3.书法小知识
楷书是由隶书"八分"体蜕变而成的,除了没有"八分"体的蚕头燕尾和波折以外,绝对着重于"平直方正"。抓笔写来应一笔不苟,不可有些许省减和草率。这样的字体就叫做楷书。楷书又名"正楷"、"真书"。楷书在笔画方面,虽然没有隶书那样多姿多彩,但清秀遒劲,简洁端正,在平和传神方面则比隶书有过之而不及。经过历代大书法家的努力创造,行成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同风格的楷书。
行书介于正楷和草书之间,它是不楷不草随手写来的,既没有楷书那样拘谨,也没有草书那样放荡。正如"行"字的解释,既不是方步缓走,也不是飞步急奔,而是随便起步、任意行走的。所以古人称这种字体为"行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草书的体裁几乎是通篇字字相连、一笔而成的。虽然字与字间偶有不连接处,但上下笔意贯串,首尾呼应相顾,而血脉相通,有一种笔墨飞舞、龙骧豹变、一气呵成的气势。本人从六岁学书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唯对草书更感兴趣,认为此乃书法最高境界。在运笔过程中,每一个字的屹立部位,都似乎险象丛生,却又妙在能险中扣稳,使字形没有歪斜软倒之嫌,而有玲珑飞动之资而再有读贴、抄帖、匀称、挪让、大小、宽窄、斜正、平正之讲究。。。何谓读贴"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何谓抄帖
"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何谓背临
"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何谓对临
"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办法是: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分,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何谓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何谓大小
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仪""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
何谓宽窄
"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
何谓斜正
"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党"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何谓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横画斜度应为5°-7°左右。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编后语#嗯,我晓得的也不多,你可以找度娘查询,更完整。(如果你觉得太多,就在看*再讲究*时,着前几句就行)
4.大学书法基础知识==、(试卷题)
一填空题1.__笔_、_墨_、_纸__、__砚__是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被称为“文房四宝”。
(16页)2.依据笔毫的材料来分,毛笔可分为 _软毫_笔、__硬毫_笔和 _兼毫_笔。(16页)3.依据笔锋长度,毛笔可分为 __长锋__笔、__中锋笔__笔和__短锋_笔。
(17页)4.墨的种类分为固体墨(墨锭)和液体墨(墨汁)两类,其中固体墨有 _石_墨、_松烟_墨、__桐烟_墨和 __漆烟_墨。(17页)5.宣纸依据制作的材料可分为 __绵料__、__净皮__、_特净皮_三类,依据渗化水的程度可分为__生宣__、___熟宣__、__半熟宣__三类。
(18-19页)6.书法作品的幅式中,直式包括 __条屏__、__条幅__、__中堂_等形式,横式包括 __横幅__、__横匾__、__手卷__、__册页__等形式。(35-36页)7.殷商时期的文字通称大篆,主要有 __金文_和 __籀文_两种。
(86页)8. __《散氏盘》_、_《毛公鼎》_、《虢季子白盘》、《大盂鼎》曾被前人成为“四大国宝”。(87页)9. __石鼓文_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这种书体以刻石的形状得名。
(89页)10.简牍是有纸以前的墨书真迹,分 __竹简__和 __木牍_两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墨迹则被称为__帛书_,为当时的上层阶级所使用。
(91页)11.汉碑中,有方圆并用、曲直共存的作品,如__《华山碑》__、__《曹全碑》或《礼器碑》_等,有取方笔曲势的,如__《乙瑛碑》_,取方笔直势的,如 __《张迁碑》__等(92页)12. __钟繇_被后人奉为“楷书之祖”。(94页)13. __王羲之_被后人誉为“书圣”。
(98页)14.王献之(344-386),官至中书令,人称 __王大令_。其书与父齐名,并称 __二王_。
(100页)15.王? __《伯远帖》_、王羲之 __《快雪时晴帖》__、王献之 ___《中秋帖》__,在清乾隆时被共列为“三希”的珍贵作品。(101页)16.智永系王羲之七世孙,人称“___永禅师__”。
其书法兼善诸体,尤擅草书,传世书作__《真草千字文》___书法一波三折,颇具神韵,对后世影响广泛。(102页)17.魏碑主要有 ___墓志铭__、__碑刻___、___造像记__、___摩崖__四类。
(103页)18.初唐四家是 ___虞世南__、___欧阳询__、__褚遂良___、___薛稷__(105页)19. ___张旭的草书__与李白的诗歌、裴?的舞剑并称“三绝”,是“盛唐文化”的最高体现。(108页)20.柳公权,世称柳少师,与颜真卿并称“ ___颜柳__”,有“ __颜筋柳骨___”之称。
柳体字以 ___《玄秘塔碑》__、__《神策军碑》___为代表。(110页)21.宋四家通常是指 __苏轼___、__黄庭坚__、__米芾___、__蔡襄__。
(111页)22.王羲之的___《兰亭序》__、颜真卿的 __《祭侄文稿》___、苏轼的 __《寒食诗帖》___被后人尊为“三大行书”。(参见99页、109页、112页)23.楷书四大家是指 __欧阳询___、___颜真卿__、__柳公权___、___赵孟钴__(115页)24.明朝中期的代表人物吴门三家是指 __祝允明__、___文征明__、__王宠 __(117页)25. __邓石如___被誉为“集篆之大成”的碑学派第一人。
(123页)二简答题1.何谓“吴门三家”?(参考117页-118页)明朝中叶,在繁华的三吴地区,涌现了一批名振四海的书法名家,时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他们突破世俗习气,避开当时台阁陋习和只具妍媚之书风,直取魏晋,号称“明朝中兴”,成为明中期代表书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
祝允明出身名门,家人皆善书。他聪颖过人,书法初学徐有贞、李应祯,小楷学钟、王以及智永,草书学怀素、黄山谷,融通之际,自成风格,其草书成就显著,有“明代草书第一”之称,也正是其毫无拘束,狂放不羁性格之体现,写得雄奇奔放、变幻莫测。
其留世名作有《草书诗轴》、《洛神赋卷》、《前后赤壁赋卷》等。文征明,书法诸体皆工,以小楷、行书成就最高。
其小楷宗右军,草书师怀素,行书仿苏、黄、米,隶学钟繇,篆法李阳冰。其小楷圆劲淡雅,自有风神,代表作有《离骚经》、《前后赤壁赋》等。
其行书多得晋人笔法,尤得力于《圣教序》,写得古雅苍健、姿媚遒劲。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纪行诗卷》、《西苑诗册》等。
王宠,字履仁,后改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人。少有才华却屡试不第,遂随文征明等人以诗文书画自娱。
王宠以小楷见重于世。明人有“其书本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时人上”之评,其小楷师法虞世南、钟繇、二王等尤得力于王献之,风格古雅灵空,神韵超逸,作品有《滕王阁序》、《西苑诗卷》、《自书诗卷》等。
2.简析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参见99页、109页、112页)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诗帖》被后人尊为“三大行书”。
1.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行“祓禊”之会而作。此文点画遒丽,行气流畅、神清骨秀,风格妍美流便,为羲之得意之作。
真迹已失传。后世遗存的唐人摹本中以冯承素之摹本最近真迹。
《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体现晋书“尚韵”的杰作,艺术水平极高。《兰亭序》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用笔细腻精湛。
《兰亭序》起笔多以凌空取势,结。
5.100字书法文字,一定是100字
秋登巴陵望洞庭李白
清晨登巴陵。
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
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
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
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
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
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
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
东流自潺□。
郢人唱白雪。
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
凭崖泪如泉。
6.书法基本常识
书法的基本常识书法的基本常识【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
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
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
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
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
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
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
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
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
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故元赵孟钣凇独纪ぐ稀分性疲骸案墙嶙忠蚴毕啻??帽是Ч挪灰住!薄灸?ā恳喑啤把?ā薄</p>
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
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
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
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
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
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
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睢独纪ぐ稀罚骸笆榉ㄒ杂帽饰?希??嶙忠嘈胗霉ぁ!奔/p>
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
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结字,晋人。
分类:教育/学业/考试
问题描述:
????????
解析: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推测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发现有青铜鼎;这被认为是青铜礼器的源头。到商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青铜鼎。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在源头处便和鼎结下了不解之缘。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主要用于煮肉盛肉(人类学家认为,以鼎食肉是中华民族进步的重要一环,身体发育因此大为增快,大脑也日益发达)。因此,成为宴会、狩猎等场合的必备器具,并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至成为家国宝器。
功能的转变迅速影响到形状的变化。鼎原来形状比较单一。原始社会的鼎均为圆形,作为炊食器皿,圆形也甚合实用之目的。到早商的二里岗时期,出现了青铜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数量大增,与圆鼎一起成为主要的祭祀礼器。
在圆鼎之外还要制造方鼎,这反映了鼎由实用的食器向象征性的礼器的一个重大转变。因为方鼎在烧火、取食方面远远及不上圆鼎,但是作为礼器,它却由于其特别的象征意义而倍受青睐。这一象征意义取决于商朝人"天圆地方"的天下观(或者说世界观)。当然,演变到后来,方鼎还是圆鼎,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人们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取舍。法学所的法鼎即为圆鼎设计。
鼎在成为祭祀礼器后,意义重大,制作也日益考究,造型凝重,以竭力显示严鼎盛的气势。周朝建立后,百家争鸣,风气大开,反映到器皿上,纹饰简练舒朗,饕餮、夔龙、虬等神兽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鼎的铸造工艺复杂,饰纹的丰富和多彩无疑显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据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考证说,鼎上的纹饰是巫祝在祭祀时用来通天地鬼神的,如饕餮、夔龙、虬,都是由生活中的鸟兽人类变化而来。也就是说,鼎的铸造还有为人民祈福的创意。
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决定了其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义。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也称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传》)。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规定,九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依次类推。后来,列鼎制度废除,但是这一制度赋予鼎权力地位的象征意义却保存了下来。
鼎在成为祭祀礼器之后,很快演化为国之重器,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易经》有云:"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经?序卦传》)。还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经?杂卦传》)。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鼎和改朝换代就联系在一起了。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传说,黄帝铸造完成了三只宝鼎,但是不久就失传了。到了夏朝,"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觞上帝鬼神"。从此,九鼎也就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鼎于洛邑。
关于九鼎的铸造,周朝的王孙满有过一个很经典的解释:"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三年》)。
这说明,鼎的铸造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但是它的意图又并不限于表现统治者的权威,还有为百姓祈福、保佑平安的善良用意(前文说过,据张光直先生的研究,鼎上的纹饰是巫祝在祭祀时用来通天地鬼神的)。所以,鼎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不仅象征着统一与和平,还象征着昌盛与安宁,是吉祥之物。
春秋时,周王权威下降,诸侯纷起。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前引王孙满的话也出此)。
当时,周王还曾制鼎作铭,采用颂扬祖德、刻纪功烈、陈述周王锡命的方式,加强宗法观念,以巩固自己在政治上的权威。目前最长的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499字。内容是借助于铭文宣传周王的善德天命、文治武功以及臣下的恩宠和封赏。
这些鼎的权威自然不敢和九鼎相提并论,但是,制鼎作铭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而诸侯能够名列鼎铭,则必定是很高的荣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其权威和号召力得到周王的认可。后来子产要铸刑鼎,遭到叔向的竭力反对,其原因也就在此。这一问题后文还要讲到。
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却没有按照历史惯例得到九鼎。据说被丢在了泗河里。于是始皇乃有传国玉玺之做,以示仍旧锡命于天。
但是鼎的巨大影响并未消失。特别是因为九鼎是公认的圣人大禹在统一全国之后铸造的,遂被认为是统一的标志、盛世的象征。历代帝王都希望自己找到九鼎,"以承天休",为自己的统治增加天意的砝码。
汉武帝时,找到一只假鼎,马上改年号为"元鼎",以示庆祝。而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指点江山,也以鼎足立论:"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中原可图也。"所以诗人说,"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唐时武则天则更有气魄,干脆自己做九州之鼎:"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八尺,受千百石,徐州高丈四尺,各国山川物产于其上,共有铜五十六万七千余斤","自玄武门入,令宰相诸王率南北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大牛、白象共曳?quot;。
直到中华民国时期,仍有好事之徒给当时的最高统帅蒋介石献鼎。
改革开放之后,古老的宝鼎在政治活动和文化交流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1995年,联合国五十华诞,中国即以世纪宝鼎相赠。***主席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祥物。"联合国也因此破例接受了来自同一个成员国的第三件礼物。上个世纪末,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均以"回归宝鼎"相赠,象征中国对香港、澳门***的全面收复。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
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1994年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标准计量,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属于商代的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区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数愈多,就是说享受肉食品亦愈丰富。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
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诸候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
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
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