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师知识 古代老师收学生的仪式是什么

很多朋友对于古代拜师小知识和古代老师收学生的仪式是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老师收学生的仪式是什么

拜师礼,传统的拜师礼仪,一般由徒弟师傅二人完成。也有一些由新入门弟子与已入门弟子,师母等人一起参加。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

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拜师礼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扩展资料

拜师按《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在学府,都要行拜师礼。先秦时期,初次拜见老师是以“束脩”(即十条干肉)作为礼物,并举行相应的拜见礼节,以表达敬意。

后来,儿童求学的年龄大多提前到七八岁,拜师的见面礼已不再限于干肉,但人们仍然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拜师的仪式也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根据儿童家庭的地位及经济状况不同,拜师仪式之繁简有所差异而已。

古代的官宦家庭虽然在家教阶段即给儿童传授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业还是从正式拜师开始的。第一位老师对儿童承担着启蒙的责任,习惯上称之为蒙师。拜见蒙师的仪式又称发蒙礼,历来受到重视,一般都较为隆重。

在江浙一带,拜师发蒙礼必选择吉日举行。是日要在中堂上摆列发蒙学童外婆家送的发菜、汤圆、猪肝、小鲤鱼等十味,分盛十碗,叫“十魁”,请蒙师的老学生前来与蒙童共食。食毕,拜师学童即于红毡毯上向蒙师行跪拜礼。

然后,蒙师手把手地教蒙童执笔描写已印好的“上、大、人”三字,写毕,蒙师在这三个字上加圈表示肯定,蒙童再行跪拜礼示谢,并且呈上钱物等拜师的礼物,以表恭敬。之后设宴款待蒙师,宴毕再按照礼节送蒙师出堂。

蒙师离开后,蒙童还要在家长的带领下,拜见长辈亲友,接受长辈馈赠的“发蒙钱”,外婆家所送的状元片、福寿糕等要分发给同学,纸做的魁星和状元则由蒙童收留。至此,整个拜师发蒙礼才算结束。

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古代许多家教、家训、家诫中也都强调要尊敬老师,视师如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去甚至还有“不敬先生,天诛地灭”的拜师俗语。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古代强调师道尊严有些方面走向了极端。如古人强调继承师法,不许学生标新立异。如果学生在学问的探索上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甚至另立门户,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的阻碍,这是应引以为戒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拜师礼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哪些

1、子贡结庐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2、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岳飞哭祭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明帝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

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6、为师熬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中国古代以师带徒的故事

中国古代以师带徒的故事

玉门市地税局开展的“以师带徒”活动是贯彻落实“不断深化队伍建设第一责任”的具体措施,是不断深化“以学习型机关建设为重点的地税文化建设”的大胆探索,是对已建立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有益补充和积极拓展。实践证明,用“以师带徒”方式拓展、培养、开发和造就青年人才的路子,是奠定人才基础、形成好学氛围的有益尝试。

一、开展“以师带徒”活动的现实意义

(一)局情决定急需培养年轻人才。玉门市地税局现有干部职工6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41岁以上干部37人,占到53.6%;31-40岁的有23人,占33.3%;30岁以下的干部9人,占13%。年龄结构表现为倒金字塔式,这种老、中、青年龄分布的不合理,体现出我局干部队伍逐渐趋向老龄化,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但在年轻干部的培养方面有困难、亦有优势,一是干部思想引导方面压力大;二是工作能力提升方面压力大;三是依法治税、强化管理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压力将会有增无减;四是中老年干部经验丰富,老骥伏枥,优势明显。如何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又好又快、灵活贴切地把“倾情带队、严管善待”的要求融入“培养人才、成就干部”的工作实践是当务之急。

(二)文化传统促使干部高度认同。凡学百艺,莫不有师。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承,有着自己特殊的延续方法,身怀技艺的师傅招收学徒工,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以师带徒”。“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师道经典早已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认同。玉门因油而兴,深厚的工业文化积淀也使油城人对“师徒”关系有着深切理解。税务部门具有业务专业性强、干部流动慢等行业特点,“师傅”一度成为每位新进人员敬仰、尊崇和感恩的对象,师徒之间工作中建立的那种真挚情感,成为每名新税干成长成才的宝贵财富。师徒相承、技艺永传,是中华文明质朴的形式和美德。

(三)先进理念及经验供学习借鉴。在当今社会,“以师带徒”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瑞士以精工制造业享誉全球,各行各业都有专业师傅培训学徒工,而人才培养主要得益于瑞士传承至今的“以师带徒”。某培训机构分析,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最受欢迎的培训方法是“领导者指导学习法”(以师带徒),第二和第三位的则分别是“行动学习法”和“管理者训练法”。“以师带徒”活动目的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只要方向把握好,就会取得明显效果,不仅对师徒双方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还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人,形成了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以师带徒”活动的实践

近年来,玉门市地税局在“三个第一”总体思路指导下,紧紧围绕“建五型班子、带五型队伍”的要求,以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目标,以积极探索干部培训新方式为重点,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规律,不断拓宽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开展了以“传帮带、促提升”为内容的“以师带徒”活动,在传统的“以师带徒”模式中注入新理念、新内容,旨在发现青年人才、锻炼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造就青年人才,以求不断提高年轻税务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为玉门地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一)真心诚意结对子。按照“以老带新,以熟带生”的原则,挑选作风扎实、品行端正、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经验丰富、文字功底深的业务骨干作为师傅,通过自主自愿、双向选择的方式,共结成了12对师徒对子或工作搭档,实行一带一、一帮一的“带、管、教”负责制,由师傅从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税收业务、文字材料、成长成才等方面对徒弟加以培养,使其尽快成长和成才,为年轻干部创造一个可以深入学习、接受熏陶和快速成长的环境。围绕“培育人、熏陶人、锻炼人、提高人、造就人”目标,大力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组织“我与地税20年”征文活动,将“厚德尚法、清廉为本、求实创新、扎根玉门、兴税报国”为核心的玉门地税精神薪火相传下去,发挥地税文化软实力,搭建起“新老”两代地税人之间的桥梁,凝心聚力,坚定年轻干部奉献地税的信心,不断积累干事创业正能量。借助道德讲堂平台,正式举行了“拜师收徒仪式”,明确师徒关系,使师傅有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好地传道授业,使徒弟有归属感和使命感,充分做到尊师好学,在全局营造了浓厚的“传帮带、促提升”氛围。

(二)躬身实践促提升。关心年轻干部成长,让师傅成为徒弟的“贴心人”,随时掌握徒弟的思想和工作动态,密切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建立和畅通“师徒”结对联系的谈话提醒、谈心交流、情况反馈等机制,经常性开展师徒谈心交流、沟通思想活动,有的放矢化解他们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和压力。我局精心搭建平台,成立了悦读社、篮球队、乒乓球队、书画摄影组和志愿者服务队,创办了《悦读》杂志,种植了“地税志愿者林”,组织开展了“中国梦

税务情”文艺汇演、“五四”青年节“青春献玉门

实现中国梦”演讲比赛、“庆八一忆传统好作风永传承”晚会、“好书推荐”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年轻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有效解决年轻干部存在的“不想学”、“没空学”、“不真学”的问题,充分发挥师傅工作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小课堂”手把手教,毫不保留地为徒弟指导工作、解答业务问题、交流研讨疑难问题,并全程跟踪带管教,使年轻干部较快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通过写作交流,由师傅指导徒弟,联名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弥补徒弟文字功底不深的短板,促使年轻干部成长为能说会写、能言善辩的青年才干;通过换岗体验、学干互动,给年轻干部压担子、交任务,提升年轻干部独立处理日常业务工作、能胜任担当多个工作岗位的能力;通过完善征收一线“一学一训一换一考”机制,即每天学懂一个税收政策难点、每周培训熟悉一项业务办理流程、每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练习、每季度开展一次征收工作综合业务巩固考试,切实提高以师带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征收一线干部的业务技能和纳税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与此同时,坚持重善待而不忽视严管,师傅率先垂范,带头尽职履责、带头遵章守纪、带头勤学善思、带头转变作风,及时解决年轻干部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组织纪律等方面不良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三)规范制度结硕果。建立和完善“以师带徒”制度,明确规范师徒责任,制订中长期“传帮带”计划,完善“以师带徒”管理档案,记录活动进展情况,对培养对象、结对方式、学习内容、培养方式、“出师标准”等实行跟踪问效,确保“以师带徒”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注重发现、培育、推荐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努力做到新鲜血液及时输送,后续人才不断培养,成熟人才压担挑梁。及时总结和推广在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召开师徒结对座谈会,师徒畅谈参加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加深师徒间的情谊,努力营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互帮互学”新局面。自“以师带徒”活动开展以来,不断涌现出一批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他们当中有1人进入了国家税务总局专业人才库,1人通过注册税务师考试,2人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1人进入酒泉地税税收政策咨询专家团队,2人被授予市级“办税服务明星”荣誉称号,有4人通过层层选拔参加全省地税系统业务标兵考试。“以师带徒”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型干部培养、学习型机关建设、学习型机关文化培育的内容,为玉门地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玉门地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全局掀起了“自主学习、自我加压、实干奉献、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全局干部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高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三、深入开展“以师带徒”活动的建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所能,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为进一步巩固提升“以师带徒”活动成效,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一)提升站位,从文化育人高度谋划定位。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濡染、浸润的过程,是一种对人文关怀、职业精神的追求和传承。因此,一要把“以师带徒”活动与学习型干部的培养、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学习型机关文化的构建紧密结合起来,将其作为特色载体坚持抓下去;二要把“以师带徒”活动放在地税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内思考谋划,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引导道德责任意识,强调尊师尚学,加强律已修身,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努力提升干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三要把“以师带徒”活动作为人才兴税工程的有效补充,充分借助文化内化于心的功效,培育人、熏陶人、锻炼人、提高人、造就人。

(二)丰富内涵,从求实创新角度深入推进。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传承的动力。实践证明,“以师带徒”活动不仅要继续坚持“传承务实本色,历练实践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等理念及做法,还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完善。在营造氛围上,要大力弘扬“传帮带”优良传统,让老师更有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好地传道授业;让学生更有归属感和使命感,做到尊师好学。在教学任务上,老师既要对学生传授“通识”,又要传授“绝招”;既要教业务,又要教做人;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在培养方式上,要以“师徒互动”为主线,遵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双方共同制定学习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干部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帮助。

(三)完善制度,从自我提高深度主动作为。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入手,总结提炼好的做法,把握推进既定方案,实现“以师带徒”的制度化、常态化,最终要通过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行为,构建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制度机制,进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境界。具体来说,要不断总结“以师带徒”实践中好的经验做法,对培养对象、结对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出师标准”等进行制度规范;实行跟踪问效机制,完善“以师带徒”管理档案,全程记录进展情况,分阶段开展考核评优和业务竞赛;建立师资人才库,设定师资标准,制定师资选拔办法,更好地发挥“薪火相传”的作用,不断激发干部自觉学习、修身自律、奉献进取的内动力,为地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代拜师小知识和古代老师收学生的仪式是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