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共有几个佛,怎么分


佛教认为的佛是无限的。

早先,佛仅是佛陀的简称。这个词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觉悟的人,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印度话称这种人叫“佛陀”。所以,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佛陀不是神,是一个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都是成为佛。有的教派认为可以即心即佛,立地成佛。只要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作,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在佛看来,这个世界是不空不有的,与凡夫所见的世界有山有水不同,凡夫执着于有,所以《金刚经》以空来破有。佛,比如如来,《金刚经》里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其缘由是如来是一个理体,也就是仅仅是一个概念,他也是不空不有的,是无法探测到的,不要说不同于一块铁可以以铁的相示现于人,他比磁场更为虚无飘渺,是为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之缘由。

以下是列举的佛的介绍:
1、如来:
如来本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把他们连起来,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所以一切佛皆称如来,像药师如来、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等等,如来是通称,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等都是特称。

但在许多小说中,一般都把释迦牟尼佛称为如来佛,尺寸想这大概是因为如来佛叫着顺口些,不像释迦牟尼这几个梵文译音那么叫着咬嘴。虽然这于佛经不符,但中国人叫惯了都不愿意深究,所以尺寸在《孙悟空之死》中也是这么安排的。

《金刚经》中佛自己对如来下了一个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

2、五方佛:
根据唐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其自身具备的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册樱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这就是极为有名的“五方佛”的来历!

【注:密宗把释迦牟尼称为毗卢遮那佛,意译即为大日如来。梵文“毗卢遮那”为“日”的别称,即把释迦牟尼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

3、混沌邪神

许多人都认为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还有一个混沌神,也就是生养盘古的天地混沌的本位神,尺寸也已经发现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混沌神的身影,但我国并没有关于那个被盘古劈开的混沌之神的记载。唯一一个记载了混沌的资料是《闭姿毕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南海之帝为儵(音shu)北海之帝 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轿芹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但这个混沌显然不是盘古劈开的那个宇宙混沌,只是一个有着混沌特征的人——没有七窍,混沌一团。而且这两个混沌显然都是不幸的:一个被强大的盘古用斧子劈成了两半(就算是有混沌神恐怕也被劈死了);另一个更倒霉了,他好心招待儵和忽两个朋友,结果却被这两个朋友给凿死了,虽然人家也是好心想帮他凿开人人皆有的七窍,但毕竟是被害死了,而且死的还挺窝囊!

4、竖三世佛:
过去佛燃灯古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即中国俗称的如来佛;未来佛弥勒佛,弥勒意为“慈氏”,这是佛教菩萨名,《阿弥陀经疏》解释道“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名慈氏。修慈最多,名无能胜”。弥勒佛本是如来的弟子,为弥勒菩萨,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最初的弥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尤其表现在上生信仰上,基本上全是依照印度佛教经典;在造像上,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生活在唐末五代,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十分肥胖。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不象金身弥勒那样庄严肃穆,却增加了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直到临终,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

以契此为原型,后人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

5、横三世佛:
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药师佛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他手下有十二神将。又与左胁士日光菩萨及右胁士月光菩萨并称为“东方三圣”。

释迦牟尼佛以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左右侍肋。娑婆意为“堪忍”,即能忍,这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实为现实世界。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左右胁士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西方极乐世界(又名安乐国、净土)位于此娑婆世界(银河系)的西方,距此世界有十万亿佛国土之遥,彼土自成就以来至今十劫。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
佛教的顺序是:佛、菩萨、缘觉、声闻。楼上的回答受道教干扰,与佛教风马牛不相及。
“佛”是梵语Buddha的翻译,含义为“觉悟的人”,具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轮空正含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而虚空界不可尽、众生界不可尽,因此过去有无量佛,现在他方有无量佛,未来也有无量众生成佛。过去世佛,比如燃灯佛;未来世佛,比如弥勒佛(现在还是菩萨,未成佛);现在他方佛,比如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
“菩萨”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菩提萨埵”之简称。bodhi在这里是致使动词,sattva意为“有情”、“众生”。“菩萨”的含义是“觉有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众生服务,引导他们进入觉悟和解脱的人。菩萨具备自觉、觉他两层含义。
“缘觉”是梵语pratyeka-buddha的意译(音译为“辟支佛”),指的是并未随佛闻法,而独自悟十二缘起等教理,且好寂静孤独,不事说法教化,的修行人。
“声闻”是梵语s/ra^vaka的意译,指腊悔听闻佛陀之声教而依四谛之教修行、获得成就的佛弟子。具体而言分为“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四个果位。一般所说的“罗汉”即为此中的阿罗汉。
缘觉和声闻,具备自觉一层含义。
以上佛、菩萨、缘觉、声闻,是佛教成就者的基本分类。至于说神和仙,佛教认为仍然在六道之中,只不过是处于天道(或天界,deva-loka)而已。天与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同处于六道轮回之中,佛教认为其本质仍然是痛苦的。
至于“圣”,它的梵文词是A^rya,基本上这个词是对应于英文的“noble”,既可以形容天、人,也可以形容佛、菩萨、声闻、缘觉。这个词本来在印度是用于指称高贵的人,“雅利安人”这个词语就是来源于这个词(A^ryan)。而在佛教中,对佛学理论有重大贡献、在佛教修行方面精进不懈、有所成就并享有威望的人,都可以称为“圣”。它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果位。
回答补充:
罗汉在上面所列的“声闻”之中。声闻分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声闻四果”,阿罗汉为其最高果位。
“力士”在佛经中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力大的男子;二是指印度的一个“大力族”,即“末罗族”;三是指金刚力士。前两个含义是在人道;后一个则是那罗延天,属天道。
除佛、菩萨、缘觉、声闻以外,佛教里面出现的神祗,都是六道中不同生命形态的护法众生。这些当中,本身天的层次就有很多,名称也多种多样,那罗延天(金刚力士)只是其中一种;除天以外,佛教还归纳了所谓“天龙八部”,即:天(deva)、龙(na^ga)、夜叉亏悉(yaks!a)、阿修罗(asura)、迦楼罗(garud!a )、乾闼婆(gandharva)、紧那罗(kim!nara)、摩睺罗迦(mahoraga)。
佛教有无数的佛……

没有分法,因为诸佛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