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干预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

其实危机干预小知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心理危机干预,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危机干预小知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心理危机干预***小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小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精神医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四)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对于大学生来说,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1.成绩连续下降;

2.学习、生活、行为反常且延续时间过长(2至6周);

3.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长期的压力情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4.亲人、恋爱、成绩、奖励等重要需要面临危机或丧失;

5.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

6.不能及时疏导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压抑;

7.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

8.对教学、管理的极度不满。

(五)什么时候需要专家的帮助?

1.心情非常压抑、没有起伏达两周以上,个体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致。

2.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是已经打算自杀。

3.伴随下列状况的抑郁:对从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社会退缩、对未来绝望、注意力涣散、筋疲力尽;缺乏食欲、内疚、异常迟缓、早醒。

4.在一个月内有四次或四次以上惊恐发作。

5.由于焦虑而回避购物、上班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日常活动。

(六)常见心理危机及干预

1.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1)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①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②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③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2)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①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

2.恋爱关系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一个人不仅仅爱一个人,也不仅仅被一个人所爱。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3.亲人死亡的悲伤反应(居丧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1)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2)悲伤反应:在居丧期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待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感到自责或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坚持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让居丧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用BZ改善睡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自杀企图者应有专人监护。

(3)病理性居丧反应:如悲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自杀企图持续存在,存在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活动过多而无悲伤情感,行为草率或不负责任等。干预原则为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

4.重要考试失败

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为对自杀企图者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发生这类情况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机过后大多能重新振作起来。

5.晋升失败

偶有自杀或攻击行为,主要是对将来感到悲观或觉得无脸见人,有时因愤懑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如认为自己的晋升失败是由于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对其施行攻击或凶杀。干预原则为防止自杀和攻击行为,与当事者进行充分交谈,让其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劝告。

;

心理危机干预的危机干预

对灾区情况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气和受灾情况的了解。

1.确定干预地点

2.确定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3.制定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4.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5.联络、了解所要干预社区、各家医院、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6.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

7.可能的话到达之后对当地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1.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

4.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第一、二级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第一级人群:地震灾难的直接幸存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ABC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病房的轻症地震病人,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正规集体晤谈,通常由合格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指导者必需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症状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

(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除了那些分离反应明显者,对所有被干预者教会一种放松技术: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

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以免善后处理被动。

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

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工作组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

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危机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

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7.建议指挥部能够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以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议提出后,应该尽量和当地政府沟通,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落实。

(二)工作流程

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

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印刷。

3.召集人员夜间举行技术培训以便统一思想和技术路线,内容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

4.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的人员和设备等。

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访谈地震灾难伤员、相关医护人员,发放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宣传资料。

6.应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行心理筛查,重点人群评估、危机动力分析。

7.根据评估结果,对出现有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当场进行初步的心理干预。

8.在每一家医院均向医院领导提出有关病人的指导性诊疗和处理意见、工作人员与病人沟通处理技巧、工作人员自身心理保健技术。

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

10.对社区干部、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了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发现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普遍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主要的表现为,创伤地震灾难场景的闪回,情绪不稳定、焦虑,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组人员召开会议,总结当天工作,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对干预人员开展督导。 1.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这不是一种程序化的心理治疗,而是一种心理服务。

2.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24小时到72小时。24小时内一般不进行危机干预。若是72小时后才进行危机干预,效果有所下降。若在4周后才进行危机干预,作用明显降低。

3.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是最简易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净化倾诉、危机处理(心理支持)、松弛训练、心理教育、严重事件集体减压等。

4.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和社会支持系统结合起来。尤其是在遭遇重大灾害的时候,心理危机干预和社会工作服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021-11-01危机干预一般知识

危机干预的症状表现:

1、认知能力的改变。感知觉降低。在应激之下,感觉阈值上升,视觉鉴别力变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记忆力下降,大脑皮层紧张度、兴奋性增强,刺激越强,月麻木。思维迟钝,解决问题能力下降,思维广度、灵活性都会变差。严重思维定势,受到局限,严重会思维停滞,大脑一片空白。

2、情绪变化。焦虑、恐惧、抑郁、风怒、沮丧绝望烦躁害怕。一般有四种,恐惧交路抑郁愤怒。

3、行为反应。有可观察性,为了摆脱事情紧张状态而逃避或回避。回避比逃避要中一些。退行依赖行为,有习得性无助,病态固执。

危机干预的目标:降低个体伤害性行为的风险,降低继发性的危险,使得社会功能恢复。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生活能力。

技术要点:

1、取得信任。

2、鼓励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用语言把内心苦处说出来

3、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4、开展社会下

总结:支持性技术和介入性技术。支持性技术,是暗示和保证,改变环境,降低情感张力,沟通合作。情感支持,而非错误观念的支持。对痛苦的理解、共情。

干预性技术:

ABC法分类:A情绪稳定技术 B行为调整 C认知调整

危机干预八不要:

1.不要去设想幸存者曾经和正在经历的一切;

2.不要设想每个经历灾难的人都会受到精神创伤;

3.不要进行病理判断,幸存者在经历了灾难之后很多激烈的反应都是可以理解、可以预料的,不要将他们的反应用“症状”或者“诊断”、“病情”、“病态”、“障碍”之类的语言来描述;

4.不要用俯就的态度跟幸存者交谈,或专注于他们的无助、虚弱、过失甚至残疾,尽量专注他们灾难中和灾后帮助他人的举动和积极行动。

5.不是每一个幸存者都愿意交谈或需要交谈,通常以安静辅助的态度陪伴在他周围能给他们安全感,帮助他们应对;

6.不要询问灾难过程的细节;

7.不要猜测甚至提供不准确的信息,如果你无法准确回答幸存者的问题,应尽力去了解事实;

8.关于心理创伤的评估,仅仅实施评估也会给灾民造成二次心理创伤,一定要是能够持续进行援助的人在创伤心理教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并保证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援助。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