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象形到非象形是汉字演变中最容易察觉的一种变化。许慎在《说文解字�6�4叙》中指出汉字最早是「依类象形」,也就是说,人们起初模仿大自然万物的形状来造字,所以汉字最早在形体上比较繁冗复杂。但是在古文字阶段(甲骨中皮文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有个逐步降低的过程。
字体的变化显出一种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文、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简化改变了笔画的造型和写法,为的是要加快书写速度。
从总体上说,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但是求简不能乱简,例如不能把「
办公楼」简为「办公」、把「鸡蛋」简为「鸡旦」等。
汉字的结构会出现繁化的现象,因为有时为了区别、强调字音或字义,会给字形增加一些成分。例如为了区别被假借的独体字的各种字义,往往在独体字上加上声符或形符,产生了形声字。如「箕」字在古文字阶段就写作「其」,但后来它常被假借作虚词用(「他的」的意思)。为了区别字义,原先代表「簸箕」意义的「其」,反而要加上一个「竹枝裤字头」,写成笔画较多的「箕」。
又如「然」,下部有个「火」,本义是「引火点著」、「燃烧」,可是又常常被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或形容词(「对,是的」)。这些假借意义甚至比本义更常用,后来用作本义时就再加「火」字旁作「猛培简燃」,形符「火」就变得重复了。
繁化使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例如,「辟」有多种意义,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它们分别写成「僻」(偏僻)、「避」(躲避)、「辟」(开辟)、「譬」(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