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时间长。
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比在同纬度上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2倍。这样多的日照,称它为“日光城”。
藏髙原上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 好,阳光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就少。因此,青藏高原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
扩展资料
日光城是拉萨的别称。“日光城”的雨水并不少,它的年雨量是453.9毫米,年雨日为87.8天,比东部地区的内蒙古南部、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吉林、辽宁西部还要多些,但是它的日照时间反而更长些。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米。经过40多年的建设,拉萨城市面积已发展到约50平方公里(柑当于旧拉萨的15倍),城区人口1990年已发展到12.32万人,主要居民是藏族。
正因为拉萨太阳既强,日照又长,所以每年的太阳总辐射量高达846千焦耳(202.4千卡)。不仅比东部同纬度上的地区多70-150%,而且也普遍比西北干旱地区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光城
因为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所以被称为“日光城”。
拉萨虽然日照时间很长,但是雨水并不少,它的年雨量是453.9毫米,年雨日为87.8天,比东部地区的内蒙古南部、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吉林、辽宁西部还要多些,但是它的日照时间反而更长些。
这是因为拉萨下雨时间80%以上是在当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之间,夜雨多,而第二天仍是太阳高照,天气晴朗。
扩展资料: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拉萨”,藏语翻译为口头语言“是”,做事只需敬顺佛圣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精确,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地以佛寺立城,故名拉萨市。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中,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萨
百度百科-日光城
1、日照时间长:
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比在同纬度上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2倍。
2、拉萨夜雨多,白天天气晴朗:
“日光城”的雨水并不少,它的年雨量是453.9毫米,年雨日为87.8天,比东部地区的内蒙古南部、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吉林、辽宁西部还要多些,但是它的日照时间反而更长些。
这是因为拉萨下雨时间80%以上是在当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之间,夜雨多,而第二天仍是太阳高照,天气晴朗。
3、海拔高,大气透明度很好:
拉萨海拔3658米,大气层薄而空气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气中不像西北地区含尘量大,大气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阳光透过大气照射到拉萨,在大气层中被吸收、散射的量也就特别少。
拉萨的天空晴朗,阳光特别灿烂而明亮,眺望远处的雪峰,清晰异常。由于大气稀薄,空气分子散射的蓝色光线已大大减弱,暗蓝色或蓝黑色的天空更加衬托出耀眼的太阳。
扩展资料:
城市介绍: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要防内源氧缺乏症),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国和自治区其他地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光城
拉萨被称为日光城: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地处川藏、青藏、中尼公路结合点,是西藏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人口40万,有藏、汉、回等30多个民族。这里属高原干旱气候区,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较少,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 素有“日光城”之称。
拉萨的历史悠久,秦时属古汉、唐为吐蕃之地。唐贞观七年(633年),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西藏的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同时建都拉萨。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在此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千余年来,这里成为了西藏政教活动的中心。 简称:0891 省会:850000 位置: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 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摄氏8度(华氏43°)左右。全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誉。 最佳旅游时间:拉萨市地处喜玛拉雅山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睛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零下16.5℃,年平均气温7.4℃;降雨量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称
1.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
日照时间 长
因为我国西藏拉萨海拔3658米,大气层薄而且空气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气中含尘量小,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阳光透过大气照射到地面,在大气层中被吸收、散射的量也就特别少。拉萨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照射。比在同纬度上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两倍,因此有“日光城”之称
2.宜兴为什么被称为陶都
宜兴先民远在6800年前就开始制作陶器。独一无二的宜兴紫砂艺术由特殊的泥料和特殊的工艺所组成。紫砂被称为神奇之泥、梦幻之土。
宜兴素以陶瓷工艺扬名。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为陶中上品。宜兴制陶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宜兴陶器发明创造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熟于晋宋,大放异彩于明清。相传春秋时代的范蠡与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兴陶业中心鼎蜀镇,已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拥有二十多家工厂、近两万 名工人机械化生产的多品种陶瓷工业基地。
故因此称呼 陶都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6172.html
3.景德镇为什么被称为瓷都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是中国的4大名镇之一,在宋徽宗景德年间,因为制瓷业的发达,宋徽宗就在1004年把景德赐为现在景德镇的名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瓷都的名字在民间流传。 我身为一名景德镇人,还是希望你能来景德镇玩玩!欢迎 你能来景德镇做客!景德镇的瓷器出名是众所周知哒,西郊有古窑风景区,在那里你能亲眼见到,古时候,人们是怎么制作瓷器哒,周边还有浮梁的瑶里风景区,你可以感受到自然带给你的美妙感觉,那里有清代的御窑遗址,浮梁的茶叶也是狠有名气哒~有诗云:前月浮梁买茶去!还有景德镇滴小吃也卟错呢!景德镇的瓷器大部分都聚集在市区休闲广场西南侧的金昌利商场,那里面的瓷器可谓是琳琅满目,还有些陶瓷艺术大师的工作室也在那里呢!
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比在同纬度上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2倍。这样多的日照,称它为“日光城”并不过分。
“日光城”的雨水并不少,年雨量是453.9毫米,年雨日为87.8天,比东部地区的内蒙古南部、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吉林、辽宁西部还要多些,但是它的日照时间反而更长些。这是因为拉萨下雨时间80%以上是在当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之间,夜雨多,而第二天仍是太阳高照,天气晴朗。
拉萨海拔3658米,大气层薄而空气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气中不像西北地区含尘量大,大气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阳光透过大气照射到拉萨,在大气层中被吸收、散射的量也就特别少。拉萨的天空晴朗,阳光特别灿烂而明亮,眺望远处的雪峰,清晰异常。由于大气稀薄,空气分子散射的蓝色光线已大大减弱,暗蓝色或蓝黑色的天空更加衬托出耀眼的太阳。
正因为拉萨太阳既强,日照又长,所以每年的太阳总辐射量高达846千焦耳(202.4千卡)。不仅比东部同纬度上的地区多70%~150%,而且也普遍比西北干旱地区多。
去拉萨,一般来说6-9月都可以,但7、8两个月为最佳旅游季节,气候最好、最温暖。
拉萨被称为日光城: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地处川藏、青藏、中尼公路结合点,是西藏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人口40万,有藏、汉、回等30多个民族。这里属高原干旱气候区,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较少,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 素有“日光城”之称。
拉萨的历史悠久,秦时属古汉、唐为吐蕃之地。唐贞观七年(633年),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西藏的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同时建都拉萨。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在此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千余年来,这里成为了西藏政教活动的中心。 简称:0891 省会:850000 位置: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 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摄氏8度(华氏43°)左右。全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誉。 最佳旅游时间:拉萨市地处喜玛拉雅山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睛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零下16.5℃,年平均气温7.4℃;降雨量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称。
宜兴素以陶瓷工艺扬名。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为陶中上品。宜兴制陶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宜兴陶器发明创造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熟于晋宋,大放异彩于明清。相传春秋时代的范蠡与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兴陶业中心鼎蜀镇,已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拥有二十多家工厂、近两万 名工人机械化生产的多品种陶瓷工业基地。
故因此称呼 陶都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石头城
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
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 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
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五代景德镇 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这种单一的原料制胎,史称“一元配方”。用瓷石制成的坯,在高温下易变形。为减少变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压力,这样瓷器的造型风格受到一定影响。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胎呈灰色,与当时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窑制品风格相近,其质量上乘的制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白瓷较精,白瓷胎致密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与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五代景德镇烧制白瓷的成就,对于该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景德镇也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它开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但从全国范围来说,那时的制瓷格局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景德镇窑同它们相比,还稍逊一筹。五代是景德镇瓷业的起步阶段。
宋代景德镇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恢复安定,生产得以发展,制瓷业也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各地名窑名瓷不断涌现,其中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和哥窑被后人称为五大名窑,成为当时制瓷水平最高的代表。受其影响,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日益成熟,规模迅速发展(瓷窑多达300余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一种品种。这种瓷器因釉色青中显白,白中泛青,介于青、白之间,故得名(也称为影青、映青、隐青)。青白瓷,清淡高雅,俊秀挺拔,享有“饶玉”之称(即饶州之玉,因景德镇在宋时属饶州)。它是景德镇独创的一种瓷器,因而也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珍贵的品类。
青白瓷以日用器为主,饮食具有碟、盘、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卫生具有钵、洗和各式香薰,照明具有灯盏,瓷枕有象枕、狮枕等,盛化妆品和香料的盒更是丰富多彩,还有浮雕人物。齐全的品种说明,景德镇瓷工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器物的成型方法;而且还出现了较细致的分工。
此时,瓷工们对成型质量非常讲究,坯胎已做得很薄,坯体表面也加工得十分精细,再辅之刻花、篦点、篦纹和印花装饰,与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辉映,使青白瓷真正收到了光致茂美的艺术效果。它常见花纹有牡丹、莲、梅、卷草、凤、鱼、婴戏等。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无花纹,器形规整,釉质润洁,有“冰肌玉骨”之誉。北宋中期以后,刻花、篦点、篦划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南宋以后,盛行印花装饰。其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到河北定窑影响,因而又被称为“南定瓷”(即南方的定窑)。如果从瓷器的致密度、透光度、烧制技术等方面比较,青白瓷比定窑瓷好,青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都很高,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标准。此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白瓷的出现,使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它以其独特的风姿而具备了与同时代的其它名窑名瓷一争高下的实力。
色质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现,就倍受人们喜爱。这也使它的销售市场极为广阔,不仅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大量销往海外。青白瓷对江南地区的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许多模仿青白瓷的瓷窑(共计有8省
34个县),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区两大瓷窑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宋代是景德镇瓷业全面发展的阶段。
元代景德镇 元王朝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官府用瓷。为什么元王朝要把唯一的为皇室服务的瓷局设在景德镇呢?这是因为蒙古统治者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当时,景德镇大量烧造青白瓷,这种白色调瓷器博得了蒙古统治者的喜爱。这便是他们把瓷局设在景德镇的主要原因。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倍受“关怀”,它得以集中全国各窑场的优秀工匠,得以垄断优良的原料等,这为瓷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元代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的分裂局面,社会趋于稳定,蒙古统治者虽不善于治国之术,却大力提倡海外贸易。那时,中国的瓷器输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必然刺激各种手工业发展,它对于在宋代已有广大市场的景德镇制瓷业来说,无疑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元代景德镇瓷业的辉煌成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元代景德镇瓷工凭借其出奇的创造力,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发现了新的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并把它掺进瓷石制胎,这便是著名的“二元配方法”。高岭土(此土产于景德镇市东北45公里处的东埠高岭村的高岭山,故名之,它也是国际通用的专门术语。此后,就把这种能制瓷的白色粘土通称为“高岭土”)的应用,是元代景德镇的伟大创举,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其一,迎来了瓷业的繁荣。南宋后期,景德镇出现了原料危机,上层优质瓷石枯竭,瓷业生产陷入困境。高岭土的应用,使过去无法利用的藏量巨大的中下层瓷石得以使用,从而使景德镇瓷业安然渡过了南宋以来的原料危机,迎来了元代瓷业的兴旺发达,也为明清景德镇瓷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其二,减少制品变形。高岭土掺进瓷石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使制品的烧成范围增宽,变形减少,成品率提高。高岭土在瓷胎中起到骨料作用,因而能烧造颇具气势的大件瓷器。高岭土的应用,改善了瓷器的理化性能,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变成高火度的硬质瓷,从而完成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其三,降低了成本。高岭土是土质原料,采掘方便,仅需淘洗即可使用(瓷石需经长时间粉碎后才能使用),这样,瓷器的成本必然会有所降低。高岭土的应用,是元代景德镇瓷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枢府器”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一种白胎白釉瓷器(因有的器物上刻有“枢”、“府”二字,而得其名)。同青白瓷相比,枢府器胎体稍厚,釉色偏白,呈鹅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瓷器。它具有烧成温度高,胎釉结合紧密的特点,而成为一代名品。卵白釉瓷分精、粗两类。精制的制品基本为白乳浊釉色,有印花装饰;较粗的制品一般胎体厚重,素面无纹饰,釉色白中略显灰青。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和釉里红的艺术效果提供了物质条件。元代景德镇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蓝彩瓷器)。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青花瓷的出现,使其它大部分古老的窑场都相形见绌,它昭示着景德镇瓷业的高度发展。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优良的使用价值,赢得了古今中外人士的喜爱,为此,青花瓷的生产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绝大部分供外销,主要销往伊斯兰教地区。销往这一地区的青花瓷器多数是大件器,各式盘的口径一般在35--45厘米之间,大的达58厘米之多。这是适应当地生活习惯,为人们围在一起,席地而坐吃抓饭时所使用的。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又一重要发明。釉里红也是釉下彩,在操作上亦与青花相同;与青花不同的是,青花的着色剂是氧化钴,釉里红则为氧化铜的呈色。元代釉里红的呈色红而不鲜,朴实无华,
拉萨被称为日光城: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地处川藏、青藏、中尼公路结合点,是西藏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人口40万,有藏、汉、回等30多个民族。这里属高原干旱气候区,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较少,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称。
拉萨地势平坦且天气温和,日均温摄氏8度,冬夏舒适。它享有每年3,000小时、125天的阳光,比其他大多数城市多,它有时被称为“日光城”。
日光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