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学知识 地震逃生小知识

今天给各位分享地震科学小知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地震逃生小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地震小知识顺口溜5句

地震小知识顺口溜5句如下:

遇地震,莫惊慌,保镇静,少伤亡。

先颠簸,是近震,只摇晃,震必远。

是远震,不用管,若近震,莫等闲。

住楼房,别慌张,到小间,暂躲藏。

厨与厕,牢又坚,跨度小,较安全!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地震逃生小知识

1、地震中的标准求生姿势

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一手捂口鼻,另一只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

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2、地震来了,假如你在室内

应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选择空间小的地方躲避,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

利用写字台、桌子或者长凳下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

3、地震来了,假如你在高楼里

远离高层楼的窗户。地震时,高层楼面向马路的那面墙很不稳定,高层楼的窗户更要远离。

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使用电梯。一旦断电,上不来下不去就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4、地震来了,假如你在公共场所

在影剧院、体育场馆,观众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

在商场、书店、饭店、地铁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避震时用双手、书包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

震后疏散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解开领扣,保持呼吸畅通。

5、地震来了,假如你在室外

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不要在石化、煤气等易爆、化学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附近。不要位于明火的下风。

若在车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到开阔地靠边停车,注意保持车距,留在车内。不要把车停在立交桥、高楼等建筑物下、大树旁、或电线电缆下。

若在野外:要远离山崖、陡坡和高压线。

若被困在废墟中:应保持冷静,保存体力。设法把双手从埋压物品中抽出来,尽量挪开脸前、胸前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

地震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大量的实证数据使得地震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系统、完善的科学,现代人对地震做出了更接近真相的解释。现代科学认为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由于地球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该学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该学说将占世界地震总量90%以上的构造地震成因归结为地壳各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的结果。根据板块结构理论的分析,可以解释我国西部地区频繁发生强烈地震的问题:印度次大陆板块不断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并且不断挤压,形成了仅次于太平洋地震带的、世界上第二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地震带东西分布,横贯欧亚大陆,正好经过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所以我国西部地区就成为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除了地质因素外,人类自身的活动有时候也能引发地震,尤其是现在,人类所能实施的工程越来越浩大,对地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引起警惕。

根据具体诱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下面将一一详述。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往往是由于地壳发生断层引起的,所以又称“断层地震”。“断层”是指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大小不一、规模不等,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当形变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构造地震是地震的主要类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根据地震序列的表现形式,可以把构造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孤立型地震

前震和余震都很稀少,而且余震的震级与主震震级相差也很大,大小地震不成比例。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的,前、余震能量的总和常常不到主震的1/1 000。2009年3月20日2时38分,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交界发生4.3级地震,震中距长春市约70千米、距沈阳市约240千米。四平、长春地区有震感,但过程仅仅几秒钟,大多数人还没感觉到就过去了。吉林省地震局当日下午对外通报称,该次地震属于孤立型地震。

(2)主震——余震型地震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之差大于等于0.6,而小于等于2.4。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地震中,发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这次的汶川地震就属于比较典型的主震——余震型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发生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的主震为8.0级地震,随后一段时间分别发生了几次6.0~6.4级余震,其他余震级别都比较小,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之差在0.6与2.4之间。

(3)双震型地震

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之差小于等于0.5。1980年4月18日青海省天峻县发生5.2级地震,4月24日原震区又发生5.0级地震。在这个地震序列中,只有这两次地震的震级差小于0.5,其他的余震都比较小,属双震型。

(4)震群型地震

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震级之差小于等于0.5的最大地震数达到3或更多,没有明显的主震,最大地震在全序列中所占能量比例一般均小于80%。

震群型地震的特点是地震频度高,能量的释放有明显的起伏,衰减速度慢,活动的持续时间长。震群的震源往往较浅(小于10千米),随时间震群的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1966年的邢台地震就属于这一类型。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随后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可产生在火山喷发的前夕,亦可在火山喷发的同时。其特点是震源常限于火山活动地带,一般深度不超过10千米的浅源地震,震级较大,多属于没有主震的地震群型,影响范围小。有些地震发生在火山附近,震源深度为1~10千米,其发生与火山喷发活动没有直接的或明确的关系,但与地下岩浆或气体状态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有关,这种地震称为A型火山地震。还有些地震集中发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的狭小范围内,震源深度浅于1千米,影响范围很小,称为B型火山地震。有时地下岩浆冲至接近地面,但未喷出地表,也可以产生地震,称为潜火山地震。

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1999年记录的27起火山活动,有14起出现在土耳其大地震以后短短的两个多月内。著名的腾冲火山群位于滇西横断山系南段的高黎贡山西侧,火山及熔岩流以腾冲县城为中心成一南北向延伸的长条形,面积87×33平方公里,计有火山锥70余座,其中火口完整的22座,遭破坏的10座,其余为无火口火山。火山及熔岩活动自上新世始至全新世。本区以极丰富的地热资源著称于世,据1974年不完全统计,腾冲县79个泉群中,温度在90℃以上者有10处,地表天然热流量达25.498×104千焦耳/秒,一年相当于燃烧27万吨标准煤。在地热区高温中心热海热田,遍布汽泉、热泉、沸泉,水声鼎沸,水汽蒸腾,数里之外可见。该区地震频繁,并具岩浆冲击型地震的特点:小震、群震、浅震甚多。

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这种情况引起的地震叫陷落地震。地震能量主要来自重力作用。陷落地震主要发生在石灰岩或其他岩溶岩石地区,由于地下溶洞不断扩大,洞顶崩塌,引起震动。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这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级都很小,影响范围不大。

广西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这里发生的地震多为陷落地震,特点是小震级、窄范围、高烈度、局部破坏严重。1981年9月24日16时30分,桂林市平乐县发生了陷落地震,垂直下陷120米,水平移动800米,宽度60~100米。老虎冲两侧农田全部被砂泥乱石淹没,覆盖厚度10~30米。1997年11月11日11点54分,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发生里氏1.2级的陷落地震。此次地震造成地面塌陷的受灾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据查是桂林陷落地震史上受灾最严重、地面塌陷面积最大,而陷坑最多又相对集中的一次震害。

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科研工作者总结出水库诱发地震的7项标志:(1)坝高大于100米,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2)库坝区有活动断裂;(3)库坝区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或其边缘,近代升降活动明显;(4)深部存在重力梯度异常;(5)岩体深部张裂隙发育,透水性强;(6)库坝区历史上曾有地震发生;(7)库坝区有温泉。

按工程地质条件来分类,水库诱发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溶塌陷型和断层破裂型。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最常见,多为弱震或中强震。我国在岩溶地区的大型水库有8个,其中4个诱发了地震。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概率虽然较低,但有可能诱发中强震或强震。我国新丰江水库和印度柯依纳水库的诱发地震都属于这种类型。

新丰江水库又称万绿湖,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集灌溉、发电、防洪于一体的水利工程,1959年10月20日,水库开始蓄水,新丰江水库蓄水的同年11月便录得有地震活动;1960年5月,水库的水位蓄到81米时,发生了3至4次强度为3.1级左右的有感地震;1960年7月18日,水库水位升到90米时,发生强度为4.3级的中度地震;1962年3月19日,水库水位升到110.5米时,发生了震级6.1级的强震,震中位于大坝下游1.1千米处,震源的深度约为5千米,此次地震对大坝的局部地段造成损害。此后,地震的强度逐年迅速减弱。

印度科依纳(KOYNA)水库位于印度孟买城以南230公里的地方。印度科依纳水库不但大坝底下的地基十分理想,而且水库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完整。从地质板块学的观点来看,这座水库是建造在印度板块上,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一部分,于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形成。人们认为这种地质结构是最稳定的,即所谓的无震区,而且在水库建造之前,也没有地震的记载。1963年科依纳水库竣工并当即蓄水启用。在这之后,附近地区就小震不断,在1964年和1965年之间,最高一周地震次数达40多次。水库在1965年蓄满水,之后地震次数增多,强度加大。到1967年,一周地震次数竟高达320次。在1967年9月13日发生了一次震级5.5级的地震,1967年12月11日在大坝附近发生了震级为6.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为8度。在印度科依纳水库诱发地震之前,人们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强度不会超过6级。但是科依纳水库诱发地震之后,这个指标修正为6.5级。

人工地震

广义的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还有打桩、爆破,乃至车辆通行,都可形成人工地震。狭义的人工地震可以理解成,为了研究地震而用人工爆炸的方法制造的地震,其震级很小,地点可以由人自由确定,规模大小可以控制。

“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一个全国性的勘察项目,是国家“十五”计划之一,全国重点城市都要进行这样的深部地震勘察项目,旨在了解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措施,可以大大减轻城市地震灾害。而人工地震就是勘查的主要手段,通过人工地震造成地震波,再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研究城市活断层并进行有关评估。有专家形象地称这是在“给地球做CT”。

2004年4月1日凌晨1点,“嘭!嘭!”万籁俱寂的上海南汇以东海滩突然发出两声闷响,方圆1千米的大地随之微微颤动,地下泥浆伴随着水柱冲天而起。瞬间,上海市地震局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监测仪器屏幕上出现地震波信号,5分钟后,结果显示:南汇地区“地震”2.1级。这就是由上海科技人员遥控、由1.68吨炸药制造的“人工地震”。“人工地震”的“震源”有2个,其中1个震源埋设的炸药达1.5吨,科技人员打出8个直径20厘米左右、深达40米的井孔,把炸药埋在地下。凌晨1点,GPS引爆后,爆炸能量穿透地下30公里,直抵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处——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原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仅仅25秒,远在200千米外的浙江长兴地区的地震监测仪就收到了它的地震波。另一个相距10千米的“震源”则埋设了180公斤炸药,它能对地下30千米的地壳介质结构作出“精细扫描”。

知识点新丰江水库地震

新丰江水库大坝是世界上第一座经受六级地震考验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坝。

新丰江水库蓄水20世纪60年代的地震活动:

1960年5月,水库的水位蓄到81米时,发生了三至四次强度为3.1级左右的有感地震。

1960年7月18日,水库水位升到90米时,发生强度为4.3级的中度地震。

1962年3月19日,水库水位升110.5米时,发生了震级6.1级(一说6.4级)的强震,震中位于大坝下游1.1千米处,震源的深度约为5千米,此次地震对大坝的局部地段造成损害,此后,地震的强度逐年迅速减弱。

关于地震科学小知识,地震逃生小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