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跟 朱自清的《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斑斓春敏丛色
在千古涛声的回响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的课程进入了春的主题。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和上一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配穗到三味书屋》一样,一向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毕竟是经典,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但可见可闻,而且可嗅、可味、可触,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还有春天的人,丰富的手法,绚烂的色彩,让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春也是古人的最爱,“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桥卖樱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这些都是古诗中歌咏春天的名作。其中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在溪头荠菜花”、“天街小雨润如酥”、“乱花渐欲迷人眼”等名句,为什么千古传诵?有些字词为什么堪称“诗眼”?此外还有两首新诗,艾青的《春》,为什么偏说春天是“来自郊外的墓窟”?王宜振的《初春》,又是怎么用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比较•探究”中还有两篇科普作品: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和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把我们从诗歌
艺术的境界带入
科学理性的王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