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为不快乐而哭,孩子害怕、担心父母的指责、批评或者惩罚,孩子不会表达自己,只能用哭的方式,让周围人猜测他们的想法
2、妈妈可以说宝宝的时候语气柔和些,不要让宝宝感觉委屈,可以跟宝宝比赛喝水什么的啊,这样小孩子容易接受些,如果哭的话就跟他说因为你哭所以妈妈放你一个人哭,哭好后妈妈再来!然后出去若宝宝想你的话就会哭的时间越来越短,因为他知道哭了妈妈就要离开自己,亲可以试个,你生气的话小孩会更觉得委屈更要哭的。
贝贝金
海外专营店为您服务
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哭得多,有几个原因:
1、天生的性格,比较敏感,很小的事他看得很大。比如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他会嚎啕大哭,而且没完没了;
2、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比如孩子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父母亲就老是去“关心”他,一会儿就来问一问、摸一摸,表示过多的担心;又比如孩子为什么事不满意而哭,父母就想尽办法让他不哭,把他想要的东西全给他。
虽然孩子常哭,但他并不是不快活。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尽情发泄,哭过了会好过些。研究人员相信,眼泪可以帮助人减少由大脑在压抑时所产生的有害的
化学物质(chemicals)。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爱哭的人在情绪上、身体上不比不爱哭的人差。
所以不要看见孩子一哭就紧张、就想办法制止。
为了适当减少孩子的哭,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1、对孩子的敏感要重视。敏感的孩子,对疼痛、对“重大事件”(如心爱的娃娃胳膊掉了、搭好的积木高楼被别的儿童推倒了等等)的感受比别的孩子厉害。因此,嘲笑这种敏感或否定其合法性,甚至批评这种敏感是错误的。一定要用理解和同情来反应,帮他从困境中走出来。但是,切不要做过头,否则会做过头,也不好。承受力是锻炼出来的。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低的自尊心会使他敏感的程度增高,哭得更多。所以促进孩子的自我评价,并时时表扬好行为很有作用。你不应该对他要求太多,或者做他能力达不到的事。
3、不要助长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奖励,也不要惩罚,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不过,在孩子情绪过分激动时,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
游戏,分散注意力,或者给予一点亲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给太过分的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
4、帮助(或引导)孩子把嚎哭变成语言。教他在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替他解决。
5、不要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来,否则他也会模仿,大人流眼泪,他马上也会哭,如你真有动情的事,应避免在他面前表露,不让他模仿。
6、不要批评孩子想学习、想做一些事的愿望和努力。甚至在结果并不太理想时,也不要批评,而要鼓励和帮助。比如:他想画画,在纸上用彩色笔画花朵和青草,这很好,但他画着画着就到墙上去画了。这时,你的任务是表扬他的画画能力,
教育他不要往墙上画。这样,他会愿意改正,以做得更好来获得更多的表扬。这时,如果你只批评他在墙上画的事,他会感到委曲、会哭。
7、对孩子的哭不要极严厉地禁止,也不要过份地同情。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皱一皱眉、摇一摇头,表示你的态度即可。
8、对5岁的孩子要立规矩,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规矩要容易执行,比如不要在大人午睡时大声叫嚷;玩具玩过以后要收拾好;小朋友跌倒要去扶起来,找大人看看是否要送医院治疗等。在立规矩时,要浅显地讲点道理,他懂了,会执行得好些。比如玩具玩过后要收拾好,是为了下次玩时好容易地找到;大人午睡时不要大声叫嚷是给大人留下安静的环境,使他们睡得更香等。
当儿童一两个月都没有不执行规矩的行为,哭得比以前少我了,则要大力表扬。
9、不要给他贴上一个“好哭的孩子”的标签,不要当他的面和别人谈论他的哭,以保护他的自尊心。
10、对孩子发生哭的行为时,要反应,不能置之不理,如果不理会,有时可能发生危险,问题就大了。比如他跌倒了,哭了,马上要去看看有什么问题。腿破了,要处理,头疼了,要到医院去检查。但如果他是无事哭闹,则转移注意,让他玩些游戏,不要什么都给他 。
小孩子刚开始吃奶就是这样的,少吃多餐,最好是喂养母乳,要不你拿小勺子喂她,我们这里的医院都提倡这种喂法。至于她经常哭,有两种原因,第一除了肚子饿,你就要留意下是不是该换纸尿裤了。第二就是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小孩太小不会说,所以就用哭来表达。
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难免会烦躁,一烦躁就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自我感觉上,进而就很难和孩子沟通,更别说尝试去了解孩子了。所以,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到「孩子哭并不是无理取闹,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尽量减少烦躁多些耐心。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后,家长需要利用询问的沟通方式去推测孩子眼泪背后的情绪,并且通过和孩子的沟通来弄清楚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不要简单粗暴的去用「你就是」这样的口吻来判断孩子的情绪。这个过程一方面能让家长更加准确的理解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导让孩子能逐步理解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他们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觉得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在意」。
放平自己的心态,去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最
健康的亲子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
建议:推荐一本书<
心理育儿>我支持里面的观点对婴幼儿的无理哭闹采取不理睬而且要坚持坚决不理睬正是因为每次父母都会做出反应或是劝解或是批评的反应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哭闹是能引起父母注意的婴幼儿不同于少青年他们对父母的那种反应不能像青少年看待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