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祛湿


中医如何祛湿

首先要明白一点,什么是“中焦湿症”?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说到:

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意思就是:

1. 湿,分寒湿、湿热;

2. 湿的形成,有从外部传来的,也有脾胃失运,湿从内生;

3. 湿气伤的是:脾、胃;

4. 寒湿一般比较普遍占80-90%,湿热占10-20%。

如何判断自己中招“湿邪”了呢?

1,舌苔腻,越厚越严重(色白或黄);

2,大便不成形,粘腻,不好冲,粘马桶;

3,口粘,口渴了不想喝水或者喝几口就不想喝了;

4,胸脘胀满,两胸之间的中间部位;

5,头重好像裹了毛巾一样,不轻松;

6,身体沉重,四肢浮肿无力,有时还伴随关节疼痛等;

7,面色油光,头皮油腻;

8,尿少浑浊,湿疹反复发作;

9,女性白带增多,阴道炎发病率高。

怎样袪湿才有效?

首先,常喝薏米红豆芡实水

薏米红豆芡实水=芡实+赤小豆+炒熟的薏苡仁。

红豆薏米祛湿气,其中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红豆较圆,赤小豆则比较细长。

红豆不能祛湿,吃多了反而会败血,因此一定要用细长的赤小豆煮水,才能利水祛湿。

薏米虽然可以祛湿,但是寒性较大,直接煮水容易伤害脾,脾虚反而会加重寒气,因此可以将薏米炒一下,大大减少寒性。

脾虚,运化水汽的能力降低,体内湿气便加重,湿气过多,又会加重脾的负担,引起恶性循环。

只祛湿不健脾,治标不治本,喝再多红豆薏米水都没用!因此祛湿和健脾必须同步进行。

健脾,最厉害枯晌携的要数芡实了。芡实又叫鸡头米,被称为“水中人参”。

能健脾祛湿、固肾益精,还能补中益气,延缓衰老,让你面色红润更年轻!

薏米红豆芡实粥做法:

第一步:将赤小豆、芡实用冷水浸泡2小时,或用热水浸泡1小时。

第二步:用文火炒制薏米至微黄即可,减轻寒气。

第三步:将泡好的薏米、赤小豆、芡实、冰糖、红枣放入锅中,加水,熬谨斗煮2小时即可,香甜软糯,祛湿又健脾!

其次,多走祛湿步

为什么湿气大的人腿容易肿?因为湿性下注,湿的重点是在下面。 

湿气大的人可以这么散步:双手叉腰,后面的腿往前蹬出去,脚尖勾着蹬出去。走得不用太着急,走稳一点、慢一点,只要把腿抖起来,气血循环就舒畅开,经络就疏通。

祛湿步,其实就是一个蹬腿的动作。我们这样走起来,它特别有效,可以促进腿的气血循环。腿的气血循好,湿气就能很好地消利出去。

记得,常按祛湿穴

我们身上还有三个祛湿开关:【阴陵泉穴】【丰隆穴】【承山穴】

1.阴陵泉穴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2.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3.承山穴

取穴时应没伏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有运化水湿,固化脾土的功效。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注意饮食作息

1,少食肥甘厚味,烤串,麻辣烫,海鲜之类食物;

2,少食冰冷,冰激凌戒掉之;

3,少食甜品,蛋糕这些生痰困脾之物;

4,尽量保持生活环境要干燥;

5,尽可能让自己每天运动一下,身体微微发汗;

6,不熬夜,节欲;

7,多思伤脾,少生气以免肝气伤脾胃。

对于除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吃红豆薏米,而是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哪种配置。

大人和孩子一样,只要是能少给身体增加负担,脾胃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这是我们平常能做的,而且也是有确切效果的。

避免更多湿的产生,本身就是除湿的过程,也是可以提高体质的过程。

如果有关于“祛湿”的更多问题,欢迎私信咨询。


生姜和它中纯薯煮水,是祛湿“好帮手”,养护卖者脾胃裤宴,瘦掉小肚腩!


怎么祛则答野塌湿?孙脊慧


湿气除百病不扰,路边1种戚并野冲派菜泡水,清高判迹热祛湿,滋养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