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小知识会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浅谈会展人力资源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界展览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世博会-历史
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的起源是中世纪欧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牵涉到经济贸易,到19世纪,商界在欧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规模渐渐扩大,商品交易的种类和参予的人员愈来愈多,影响范围愈来愈大,从经济到生活艺术到生活理想哲学……到19世纪20年代,这种具规模的大型市集便称为博览会(Expositions)。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是在1851年于英国伦敦举行,当时英国国势全世界最盛,英国便希望透过一个大型的展览,去显示其国力。英国人自豪地把这次大型市集会称为“伟大的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在展出的约10万件展品中,蒸汽机、农业机械、织布机等推动工业革命的机械引人瞩目;而这些当时崭新的展品,会后便成为两个博物馆的展品作为博览会的展品基础:包括在1852年成立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1853年成立的坎星顿科学技术博物馆。初时的世博会多以大众化的综合博览为主题,例如庆祝某个国家成立百周年、法国大革命100年纪念等。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举办世界博览会亦趋向专业博览模式,去探讨新科技和生活的关系。
而且,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多数以当时的科技成果,来配合当时社会气象的需求。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的世博会,多数博览会的中心思想是“和平”、“建设明天”;到了接近21世纪,环境保育的议题亦成为了当时的世博会上关注的焦点。
有鉴于世博会可为主办国来庞大的产业与经济效益,三十一个经常参与或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在一九二八年签署《国际博览会条约》,并成立负责规范管理世博会的国际展览局,至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五日为止,共有一百五十三个成员国。
世界博览会没有规定多少年才可以举办一次,不过,正式提出申办要求不得早于设想中的世界博览会开幕日子的前9年。基本上需要由申办的国家向国际展览局(BIE)递交世界博览会申请书,提出举办时间和具体主题内容,由国际展览局于成员国大会上透过投票表决。当申办国成功申请后,便由该主办国作统筹,别国亦可以透过邀请参予世界博览会,以达至不同的国家可以在世博会这个大平台,去相互交流文化、科技,为全世界明天的进步出力。而主办世界博览会的国家/城市亦会高度重视这项大事,因为这是展示国家富强的一个指标。
世博会-意义
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是透过一个国际性的展览平台,使参予的国家在主题上得到广泛的联络与交流。世界博览会是对当时社会文明的智慧的一种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
不过并非每一届世界博览会都成功地表达强烈的主题色彩,许多世博会都变质成为了大型博物会馆的基调,展览会的一些令人惊叹的新奇展品,便成为了永久珍藏。
世博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五年一次,展期通常为六个月的注册类世博;另一类则是穿插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展期通常为三个月的认可类世博。
世博会-组织章程
负责协调管理世界博览会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展览局,英文简称为BIE。国际展览局成立于1939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章程为《国际展览公约》。该公约由31个国家和政府代表于1928年在巴黎签署,分别于1948年、1966年及1972年作过修正。
世博会-办事机构
国际展览局(BIE)的宗旨是通过协调和举办世界博览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国际展览局的常务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长为该处的最高领导,现任秘书长是洛瑟泰尔先生。
世博会-成员国
至1999的5月底,国际展览局成员国名单共87个,名单如下:
欧洲地区(30个)
奥地利、比利时、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英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摩纳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爱尔兰、冰岛。
北美洲地区(2)
加拿大、美国
中美洲地区(16个)
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格林纳达、海地、墨西哥、尼加拉瓜、圣克提斯与内维斯、圣艾森特和格半提内斯、圣卢西亚、特立尼达与多巴哥
南美洲地区(8个)
阿根廷、哥伦比亚、圭亚那、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巴西
非洲地区(11个)
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塞舌尔、南非、坦桑尼亚、刚果、突尼斯、乌干达
亚洲地区(17个)
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日本、韩国、老挝、黎巴嫩、马来西亚、蒙古、阿曼、菲律宾
大洋洲(3个)
澳大利亚、瑙鲁、帕劳
世博会-种类级别
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世界博览会有综合性博览会和专业性博览会两类。按国际展览组织的规定,专业性博览会分为A1、A2、B1、B2四个级别。A1级是专业性博览会的最高级别。
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主要规定
根据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规章的规定:
①A1博览会必须包括含园艺业的所有领域;
②最小展出面积:50公项(5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物所占最大面积为总面积的10%(不包括用于室内展览的建筑面积);
③展览面积用地面积的至少5%应留给国际参展者;
④至少有10个不同的国家参展;
⑤财政保证金:20,000瑞士法朗;
⑥A1级博览会每年不超过一次;
⑦每个国家每10年中不能举办一次上A1级博览会,举办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
⑧免费提供场馆对不发达国家提供资助。
专业性博览会展出的内容要单调些,它是以某类专业性产品为主要展示内容,下列主题可以视为认可类展览会:生态、陆路运输、狩猎、娱乐、原子能、山川、城区规划、畜牧业、气象学、海运、垂钓、养鱼、化工、森林、栖息地、医药、海洋、数据处理、粮食等。参展国在主办国指定的场馆内,自行装修、自行布展,不用建设专用展馆。99昆明世博会就属于专业性国际博览会。
世博会-举办益处
邮票上的世博会一般来说,主办世界博览会的国家可以得到以下的好处:
1.主办国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和科研成果向来观赏世博会的海外人士推销,推动国际市场,发展国际贸易和科技合作。
2.主办国可以透过举办这项国际性活动,从而提高本国地位。
3.经济贸易上得到大跃进。
4.透过各国于博览会平台交流先进科技,可让主办国和参展国均扩阔视野。
5.主办城市可以从营运博览会而加快城市建设。
世博会-选举规则
爱知2005世界博览会俯瞰电脑图象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并已先后举办过40届。按照国际展览局的最新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以前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不同于一般的贸易促销和经济招商的展览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博览会。
国际展览局是专门从事监督和保障《国际展览公约》的实施、协调和管理举办世博会并保证世博会水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截至2002年11月,有89个成员国。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根据选举规则,国际展览局成员国无论大小,各拥有一票的选举权。在第一轮投票中,如果某候选国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该城市将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如果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任何一个候选国城市获得所需的选票,则将进行第二轮投票,但在首轮投票中得票最少者将不再参加角逐。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国城市当选。如若仍没有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则继续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第三轮投票,直至选举出2个得票最多的城市。最后的角逐将由这2个城市进行,其中得票较多的获举办权。
世博会-运行条件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的产物“太空针”国际大环境的支撑
纵观历史上各届成功的世博会,大都是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良好,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举办的。只有在国际大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世博会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企业参加,也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在各届成功的世博会中,早的如 1851年的第一届世博会是在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举行的,近的如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在 1957年人类首次成功发射宇宙飞船并从此进入太空时代的背景下举行的,而 1964年和 1982年分别在美国举行的世博会也只有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才能顺利举行。
相反,在战乱连绵、经济萧条的国际环境下,连世博会的正常举行都很难做到,更无法从中找出一届成功的世博会了。
良好的国内环境
世博会是一项大型的国际展览会,举办过程需要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这不仅要求举办国的经济具有稳定增长的态势,能为世博会的运作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而且要求举办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积累相当的社会财富。
日本 197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行,很大程度上都应归因于当时迅速成长的日本经济;而韩国大田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当时韩国经济二次起飞的真实反映。
世博会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会,从申办至举办需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一个国家的稳定健发展,才能保证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地理优势和基础设施
从历届世博会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举办世博会次数较多、较为成功的国家在展览的选址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日本大阪等,这些城市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交通设施十分便利,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机场、码头、高速公路、地铁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良好。
另外在展览场地的周边有各类酒店宾馆,方便参展人员入住,而且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比较良好。
高效的政府组织
主办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是影响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在世博会中的主要作用是带有指导性的,并出台一些有关博览、会展方面的法律与法规。政府工作还涉及:对主办城市和地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程度,对本国申办世博会在国际上的外交宣传力度,以及在世博会举办前后所做的各种协调工作。
世博会-申办程序
1993年韩国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申请:
按BIE规定,有意举办世博会的国家不得早于举办日期的九年,向BIE提出正式申请,并交纳10%的注册费。申请函包括开幕和闭幕日期、主题,以及组委会的法律地位。BIE将向各成员国政府通报这一申请,并告知他们自通报到达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他们是否参与竞争的意向。
考察:
在提交申请函的6个月后,BIE执行委员会主席将根据规定组织考察,以确保申请的可行性。考察活动由一位BIE副主席主持,若干名代表、专家及秘书长参加。所有费用由申办方承担。考察内容是:主题及定义、开幕日期与期限、地点、面积(总面积,可分配给各参展商面积的上限与下限)、预期参观人数、财政可行性与财政保证措施、申办方计算参展成本及财政与物质配置的方法(以降低各参展国的成本)、对参展国的政策和措施保证、政府和有兴趣参与的各类组织的态度,等等。
投票:
如果申办国的准备工作获得考察团各项的支持,全体会议将按常规在举办日期之前八年进行投票选择。如果申办国不止一个,全体会议将采取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
若第一轮投票后,申办国获三分之二票数,该国即获得举办权。若任何申请均未获三分之二票数,将再次举行投票,每次投票中票数最少的国家被淘汰,随后仍按三分之二票数原则确定主办国。当只有两个国家竞争时,根据简单多数原则确定主办国。
注册:
获得举办权的国家要根据BIE制订的一般规则与参展合约(草案)所确定的复审与接纳文件,对展览会进行注册。注册申请应在开幕日之前五年提交给BIE。这也是主办国政府开始通过外交渠道向其它国家发参展邀请的时间。注册意味着举办国政府正式承担其申请时提出的责任,认可BIE提出的标准,以确保世博会的有序发展,保护各成员国的利益。BIE在收到注册申请时,将向举办国政府收取90%的注册费,其金额按BIE全体会议通过的规则确定。
世博会-评判标准
举办世博会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在组织能力、基础设施和环境及对参展国家提供资助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举办国要有能够邀请到世界主要国家来参展的国际地和经济实力。所举办的世博会要有优惠的展出条件、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其他特色。因此,以往举办世博会的基本上是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回顾150多年来的历届世博会,其中有成功精彩的,也有留下缺憾的。
那么,如何才能认定世博会举办得是否成功呢?从历史上来看,成功的世博会一般具备如下特征:
能够达到和超过预期的参观人数
近20年全球举办的各届世博会达到和达不到预计参观人数的各占一半,因此,能够达到和超过预计参观人数将是世博会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够刷新参观人数纪录的世博会将是十分成功的世博会。
能够吸引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历届世博会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都在 100个以下。但近 10多年来,这一纪录不断被刷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已达到 172个。
能够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从历史上看,赢利、持平和亏损的世博会各占三分之一。1964年西雅图世博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实现了赢利。
能够获得参展方和参观者的认同
除了上述三条“硬指标”外,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大量的参观者对主办方在筹办和举办世博会时制定的政策、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和认同,也是考量世博会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主办方如能在世博会举办期间获得参展方和参观者较高满意度,那对其国家正面形象的确立将是大有裨益的。
世博会-理念
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这意味着世博会是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类文明的盛会,是人类迈向和平与进步的阶梯。
在世博会上,全世界的人们欢聚一堂。不论人们来自哪个国家,属于哪个民族,源于何种文化或宗教,面对世博会上人类共有的智慧成果和科技进步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各国人民之间长期以来追求和平与合作的梦想,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与沟通。
同时,世博会融合世界各国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千百万观众大开眼界,而且产生了思想碰撞,促进了彼此间新一轮的学习、竞争和进步。
《国际展览公约》第一章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世博会是一种展示活动,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未来的前景。”
说到“欢聚”,不能不说到世博会上除展示、论坛以外的各类演艺活动。演艺活动不仅让世博会摆脱“枯燥”、远离“说教”,让世博会变得既充满“理性”也不乏“感性”,而且以一场文化“盛宴”的形式,促进了不同国别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情感和友谊。
世博会的主要活动类型包括官方正式庆典活动,如开闭幕式、各个国家的国家馆日、国际组织馆日、主办国的地方日活动等;此外还有极具多元色彩的文艺汇演、文化巡游等,各国代表性的文化精萃以及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都可以在世博会各类舞台上大显身手。某种程度上,世博会因各类活动的举办,变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变成了一个最大规模的“嘉年华”。
世博会-意义
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是透过一个国际性的展览平台,使参予的国家在主题上得到广泛的联络与交流。世界博览会是对当时社会文明的智慧的一种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
不过并非每一届世界博览会都成功地表达强烈的主题色彩,许多世博会都变质成为了大型博物会馆的基调,展览会的一些令人惊叹的新奇展品,便成为了永久珍藏。
世博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五年一次,展期通常为六个月的注册类世博;另一类则是穿插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展期通常为三个月的认可类世博。
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被誉为21世纪的“三大无烟产业”,对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具体来说,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到底该怎样看待?会展业是一个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在20%~30%之间。会展具有桥梁、窗口、展台、连带等功能,在促进商品流通、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及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会展业具有很强的连带功能。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10,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10。国内据上海、深圳测算表明,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主要表现在:会展能够吸引大批中外参展、观展人员,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消费需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据统计,一个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会展业特有的展品、展地和展期三个要素,决定参展商和贸易商的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性,承展地必须为参展商提供商品展览、研讨会议、新闻通讯、宾馆业等“一条龙”服务,这样就带动了承展地的咨询业、保洁业、广告业、印刷业、旅游业等的快速发展;会展能够推动举办地加强交通业、运输业、电信业、环保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举办地的综合经济实力。会展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国际展会是最大、最有特色、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它能够向世界各地的参展商、贸易商和观展人员宣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实力,展示城市的风采和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会展业的发达,还有助于加深政府、国内外团体和商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推动城市间人员的互访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会展业要坚定不移会展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先是在沿海地区城市飞速发展,“会展经济”已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所认同,所重视。郑州发展会展业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前一段时间考察了上海、深圳等地会展业发展情况,接触了不少从事商贸和会展工作的人士,他们普遍看好郑州发展会展业,认为郑州是举办展会的理想城市。发展会展业要突出个性特色以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来越突出个性化特色,深圳的“高交会”、大连的服装博览会、广州的“广交会”等等。那么,发展郑州的会展业也应该考虑郑州有哪些个性,突出个性才能办好特色,会展业才会有生命力。根据郑州市的区位、交通、文化、旅游等优势,郑州会展业发展应突出以下几个个性特色:一是发展物流量大的会展。由于郑州位居中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且交通发达,优势明显。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方便、快捷。这种区位、交通优势,是一些边远城市无法企及的。它更有利于大批货物的运输、配送,有利于物流集散。在这里参展,能够使大批货物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使广大客商既节约时间,更节约费用,达到方便、快捷、高效的目的。因此郑州会展业的发展应主要依托这一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突出这一特色,多举办大型机械、建材、农产品等物流量大的会展,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和拉动郑州物流业的发展。二是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会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新郑大枣、花生,中牟西瓜、大蒜,新密的金银花等,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郑州是全国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农产品品种丰富、品质好。从全国来说,山东省是全国农业发展最先进的地区。郑州东部有山东、西部有国家级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具有举办农产品会展的最佳适中位置,可以吸引东西南北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及其新品种到这里展销、展示、流通、推广。郑州的会展业应依托这些优势条件,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会展,使郑州成为全国农产品展销、展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中心。以此带动中原地区农业大发展。三是着力经营“糖酒会”,把它发展成名牌会展。培育名牌会展对提高城市会展整体水平十分重要。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郑州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且一届比一届更好、更有影响力。去年的糖酒会规模大,范围广,成分多,档次高,参会企业近4000家,成交额达100多亿元。会展期间,全市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百家大中型宾馆全部爆满;裕达国贸、中州宾馆等四星级以上酒店餐饮销售额均比平时增长50%;布展和广告投入在10万元以上的厂家有500多家;还有交通运输、电信、商业、旅游等都从糖酒会得到很大的收获。四是节、会、展结合,以节、会、展促经济发展。少林武术节是在郑州举办的惟一的一项国际性活动。随着一次次的成功举办,武术节在国内外的影响逐步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因此,郑州要围绕“少林武术节”举办各类会展,充分拓展“少林武术节”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武术节搭合,举办各种经贸洽谈活动和展销会、研讨会等。要选择一两个具有中原特色的优势产品,在少林武术期间举办会展,扩大国际影响和知名度,通过“武术节搭台,经贸唱戏”,将1~2个具有中原特色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理顺会展业发展的体制目前,阻碍会展业进一步发展除了观念滞后外,恐怕体制因素也不能忽视,要大力发展会展业,必须进一步理顺和健全体制。会展业发展体制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既是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会展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会展业在发展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扶持,比如关于会展的场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投资大,收效慢,且属社会公益设施,一般应由政府投资建设。当会展业发展起来后,政府应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统一审批,以免造成重复和资源浪费;加强与会展相配套的城市交通、运输、通讯、宾馆、广告、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会展业和展览公司资质进行评估和认证工作;加强对主办、承办机构的办展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会展的具体运作主要靠各类会展公司、专业协会等,不论是公有、民营、股份制、外资公司,只要符合经营会展的条件,都可以办展。但必须走市场化运作道路,用市场的方法去经营会展,才能使各种会展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水平。各地对会展业的管理体制不尽一致。上海国际性展会由市外经贸委和市科委审批,国内展会由市商委负责审批;大连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兼职的展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会展工作,办公室设在市贸促会;深圳成立了直属市政府的会展管理中心?事业编制,代表市政府行使展馆的国有资产管理权,具体业务则由展览公司承办;广交会由外经贸部直接管理,广州博览会由市政府组织,市经济协作办牵头承办,其它专业性展会由行业协会承办。他们的共同经验是:会展业在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扶持,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侧重宏观管理,协调服务,具体操作由专业展览公司进行。各地展会的主办机构由当初起步时的单一政府部门发展到现在政府部门、民间协会、工贸公司、国内展览公司、中外合资展览公司和外商独资展览公司等多方位、多层次相结合的新格局。随着会展业的兴起,各地都发展了一批专门从事会展业的展览公司,展览业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的上海浦东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规划中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计划占地200万平方米,总造价40亿元。郑州要大力发展会展业,硬件设施必须要跟得上。郑州市举办会展的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都有待改善,郑州最大的展览馆即中原国际博览中心,只有1.3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具有国际标准展位700个,远远不能满足国际性会展的需要。因此,郑州要进一步发展会展业,必须首先建好会展场馆,新场馆的规划和建设要有超前意识,规模和水平要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根据国际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展馆面积至少要在10万平方米以上。新展馆的规划要匹配大型广场,并预留发展空间,使之成为再造一个郑州的起步区,远期可考虑在会展区及周边地区建设会议中心、歌剧院和高档酒店,使该地区成为城市未来的次中心。同时还需要建设一批档次不同的星级宾馆、餐饮、娱乐场所,使展会期间参展商和观展人员能在郑州“住得舒服,吃得满意,行得方便,玩得愉快”。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会展组织者来说,既要掌握熟练的外语,又要掌握如公关、广告、策划、礼仪、谈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展览成为会展业的新亮点,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展示产品、交流信息,洽谈贸易,开展电子商务。这一切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郑州市会展专业人才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是通过举办各类会展,从实践中锻炼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并组织专门培训,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介绍会展组织、设计、建造及运输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会展组织人员的经营管理技能和外语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一支我们自己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通过营造会展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用事业来吸引人才,招揽会展专业人才。
浅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摘要】我国会展产业迅速发展,致使会展专业人才供给短缺,针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制定切实的培训开发规划,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加强高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我国会展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展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目前中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趋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和中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展产业迅猛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再加上交通手段的不断改善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会展业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我国会展业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产业的发展与会展人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会展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与一线会展人才。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会展知识或展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能推动了会展业的顺利发展。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布置广告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然而,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先天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文化艺术素养、公关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差距明显;熟悉展览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十分匮乏,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尚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层次;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会展人才紧缺的呼声强烈,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多,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务开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瓶颈”。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示,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约100万人,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有15万人,这些人多半是“半路出家”,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系统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经验的会展人才比较缺乏。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的“关于会展人才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2004年上海会展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人才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如此,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来说,会展人才短缺就更加明显了。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会展业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开始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为会展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在政策上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是组织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培训,到国外先进的会展公司学习锻炼。三是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行业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四是高校开办了会展专业教育,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从2002年开始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高职、高专设置了会展专业。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底,仅北京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足够认识;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的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与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分不开的。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也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保护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方面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在我国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会展业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中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中国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对相关人才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的。虽然会展业界开始意识并且重视人才问题,但是依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氛围,使各类会展人才和各类会展专家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和份量,充分发挥与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2、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根据会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开发规划,以保证培训的系统性。这一规划要有政府权威部门组织协调,制定出相应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及实施措施,严格加以考核,确保目标的实施,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可加强会展职业培训的协调及管理,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加快会展培训的品牌建设。培训要定期化,内外培训要相结合,长短期培训要结合。通过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展会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是会展业最活跃的因子,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办好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会展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并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所以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会展专家和人才,或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讲座和指导,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举办和组织会展的经验,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与沟通,从意识和形式上迅速提升,以提高会展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中国会展业早日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4、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随着会展业向纵深发展,人才再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有现代公关、组织展览的能力,掌握现代技术设备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展行业内部建立自己的人才衡量与考核标准,对不同的会展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衡量标准,有利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企业间会展人才的流动。会展行业的人才衡量标准主要有: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做的贡献。同时,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会展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会展人才。这样,确保在会展行业内,形成能者居其位的良好态势。
5、加强高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发挥教育部门主导作用,明确高等院校应按原有学科特点和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开设会展相关专业。鼓励高校发挥特长,建设特色专业,开展错位竞争,严格审核会展专业设置,防止产生“专业设置跟风,有无条件都上”的现象,确保有重点、高起点地培养会展人才。二是高校要切实触摸体会会展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培养会展人才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特别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应走与行业协作办学之路,具体可以采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办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加师生直接接触实践的机会;学校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对专业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就业取向结合,相对提前介入职业岗位。三是抓好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搞好教材编写、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基地建设等学科建设基础工作,建设一支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精通会展管理理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会展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总之,我国会展产业发展迅速,人才供求问题突出,培养会展人才刻不容缓,因此,政府、社会、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发挥各自作用,共同重视与支持会展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以确保我国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保建云、徐梅:会展经济——一种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型经济[M],西南大学出版,2000(5).
[2]季春红:会展人才培养——重应用还是重研究[N],中国贸易报,2005-7-18.
[3]马伯韫:会展业兴起专业人才前景好[N],北京青年报,2003-2-24.
[4]黄长: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
浅谈会展人力资源--中外会展业发展比较
内容摘要:会展业是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它对相关产业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会展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会展业比较思路
国际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主办机构专业化
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专业性展会是由行业协会主办的。随着展会之间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把自己的展览会卖给了专业展览公司,或者和专业展览公司合资组织股份公司,行业协会只保留一定量的股份,把展会的经营全部或部分交给展览公司经营.如闻名法国的法国国际男装展(SBHM)原属于法国男装行业协会拥有,由于经营不善出现巨额赤字,已将其全部股份卖给了一家专业展览公司。
展览公司集团化
由于市场对展会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就要求展览公司对资金、人力资源、国际网络等各方面做很大的投入。小型展览公司往往力不从心,被大型展览公司兼并收购,形成了展览公司集团化的趋势。如法国作为全世界展览业最为发达的国度之一,在法国展览市场上,主要的集团有爱博展览集团、博闻集团、巴黎展览委员会、励展集团等。
会展品牌化
在国际会展业发展之初,往往在同一个经济领域内有许多展会并存,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某一领域内的“品牌会展”越办越大,越办越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如法国在建材领域内有BATIMAT展,在食品领域内有STLA展,在包装领域内有EMBALLAGE展,在农业领域内有SIMA展。
会展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一国举办的国际性专业展已不能满足于吸引本国的的参观客户和参展商,必须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寻找客户。随着各国展会的竞争加剧,为了生存与发展,各国展会力求提高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增加国外参展商和参观客户的比例。如从1991年到2001年底,法国专业贸易展览会的数量从167个增加到212个,国际参展企业和观众数量分别增加了36.6%和25.6%。
中外会展业发展比较分析
管理体制上的差距
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但是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具体表现在:办展审批渠道多,政出多门,导致重复办展、多家办展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对办展主体的资质实施认证,从而使会展业的办展主体良莠不齐,影响了会展业的整体质量。
展览场馆和设施上的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展馆规模明显偏小,展览场馆功能单一,利用效率低,不具有竞争力,无法适应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此外,设施落后又是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装修简陋、设备落后。如 20世纪90年代投入运营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其建筑设计、会展设备等硬件设施已明显跟不上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2000年在此举办的国际车展为达到开展要求,不得不投入200万元对1—7号馆的空调进行改造。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我国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服务水平的差距
目前,在国内30多个展览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仍有欠缺,如没有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而这些方面,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德、法等国都有一套成熟的展览服务运作模式,主办单位以服务客户的身份出现,按照市场化、商业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运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全方位、周到满意的服务为参展商与顾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仅便于参展商成功地达到参展目的,更为展览会培养了顾客忠诚度,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会展人才的差距
会展业需要有很强的业务指导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德国、英国等国家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员讲授会展理论知识,更有一些行业组织,建立创造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内容,并分别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被培训人员各种机会,每完成一个专业测定就授予一定的分数,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协会将授予一个资格证书。严格系统的人才培训为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使得发达国家在展览业的竞争中始终占有绝对的优势。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会展组织者、会展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会展提供服务的其他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欠缺,与会展业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
大力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对策思路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培植世界级的会展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在经济、交通、信息、人才、服务等方面有综合优势,会展业已初具规模,国家应重点扶持和培植;国家还应成立一个统一的展览管理机构,制定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规范会展业的发展。
我国还要抓紧制定《展览法》、《会展市场准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规范,使会展业逐步走上法制的轨道。通过完善会展业的“游戏规则”,使我国的会展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使我国会展业的运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国际化,走上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的道路。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会展业的发展应同其他行业的发展一样,应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借鉴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会展展馆的数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会展业的发展,应根据各地区、各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不能盲目建展馆,盲目上项目,在办展前要对市场进行充分地调研分析,改变盲目办展、低层次办展的运作模式,争创名牌会展,使展览会走一条专题性、精品性的策略之路。如北京的展馆建设在专业化、品牌化上已初露端倪,其三大展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已基本上分别形成了车展、房展、科技展品牌。同时,展馆乃至整个城市的硬件设施,如交通、通讯等也要跟上,以满足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但信誉良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馆或展览公司,可以通过网上展览开展业务,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资金,避免展馆建设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缺陷,从而提高会展的经济效益。
加强会展人才的培训
提高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会展业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网上展览的发展。对会展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是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尽快解决国内会展人才短缺的问题,高等院校应开设会展管理专业,列入国民教育系列,培养会展业专门人才;同时吸引国外高水准的会展公司来国内对我国会展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举办展览和兴办合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会展场馆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办展技能。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会展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形式,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技能。加强从业人员的资格鉴定,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的会展人员素质。同时,还应该让一个权威性的会展行业协会不定期的来组织高层次的会展经济论坛,研究当前会展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问题,吸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提高对会展经济的理论认识,使会展主办者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办展的技能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使我国会展业的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综观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历史,德国、美国、法国、新加坡等会展业发达国家对本国会展业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例如德国展览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或资助建设。在这方面,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会展业的发展。政策投入。在金融政策方面,增加银行贷款的数量,并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在土地征用方面,要优先保证会展场馆建设用地的需要,并相应降低展览场馆的收费标准;在税收方面,对会展企业给予税收上的减免优惠。经济投入。在大型会展场馆的投资、土地投入等,政府投资的部分以政府股份或政府委托的企业的股份形式参与到场馆建设中,以减轻投资商的投资压力。另外政府为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出国参展可以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制定品牌战略
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认识到只有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品牌观,才会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立项、展会的规划、展览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来实施会展业品牌化发展。提升品牌质量。主要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会展的硬件设施是影响品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著名的品牌展会往往都是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因此,要实现展会品牌质的飞跃必须加大投入,不失时机地更新展会的硬件设备。会展的软件主要指的是会展的专业服务水准。一方面会展企业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会展企业应积极加入国际性的会展组织,通过这些途径实现会展服务与国际接轨。
参考资料:
1.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
2.北京中世航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会展经济报告(2002)[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3
3.应丽君,21世纪中国会展经济与会展产业争鸣集[M],重庆出版社,2002
4.马勇,拓展品牌会展的新思维[J],中国会展,2002(11)
5.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中国展会,2002(7)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