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文臣(明朝开国文官大臣)

关于【明朝10大文臣排名】,明朝十大柱国文臣,今天常识小编棒棒酱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明朝十大柱国文臣2、明朝10大文臣排名,明朝十大柱国文臣1、明朝十大柱国文臣

明朝文学其实是很璀璨的,所以终明朝一代,文臣对于皇帝来说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明朝内阁建立之后。那老冯给大家整理了十个明代著名的文臣,和大家一起交流,老规矩排名不分先后。

十、韩爌

天启崇祯的官场已经被弄的乌烟瘴气,如果说文官集团中还有一个不同于众人的贤德之士的人的话,那就是韩爌了,《明史》记载:“引正人,抑邪党,天下称其贤。”

九、张居正

这老头子不用老冯过多介绍了,他让万历前十年的朝政为之一震。张居正改革可以说是让大明帝国的以续命的一剂良药,他让大明帝国的财政军事得以恢复一些。但是张居正功高震主,遭到了万历帝的猜忌,得到了一个鞭尸灭族的下场。

历史课本中的张居正

八、徐阶

海瑞看不上他,但是我认为徐阶是少有的严嵩倒台之后他是最适合的一个内阁首辅,徐阶的执政理念,就是维护专制皇权,他曾明确表示“不是严嵩第二”。所以在徐阶秉政时期,张居正、高拱就是他提拔的。

《大明王朝1566》徐阶

七、杨廷和

历任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四朝元老。大礼议之争时,临时做了十几天的“皇帝”。辅政期间,能从容地处理武宗不在京的时候的政务而清明异常,并且帮助武宗除掉了大太监刘瑾。死后被追谥文忠。

六、李东阳

明代唯一一个得到“文正”谥号的人。我认为他是明朝中期最厉害的一个大臣,世称“西涯先生”。他学识渊博、做宰辅16年,以诗文冠天下。明代诗人谢楱在《诗家直说》:“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只是酒徒。”

一代文宗李东阳

五、徐溥

大明正直最清明的是哪一朝?大多数人会说弘治朝,史称“弘治中兴”,而弘治中兴当中,弘治帝最倚重的大臣叫做徐溥。居内阁十二年,从容辅佐,爱护人才,德高望重,非常保护言官,政治威望非常高,被追谥“文靖”。

四、杨溥

“三杨”之一曾因直言进谏得罪汉王朱高煦被下狱,下狱后仍不忘学习。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即使对隶属小官,也不敢怠慢。明初的这些大臣,真的有大家之风。杨浦的威望在当时仅次于杨士奇,杨浦去世时,明英宗辍朝一日,追谥“文定”。

三、杨士奇

“三杨”之首。明朝第一个盛世“仁宣之治”出现的最大功臣。他是千古内阁首辅的典范,劝谏宣宗免除征伐,又能体恤百姓,他对于后辈的提拔,也是不遗余力。当明英宗即位,宠信王振时,他几次劝谏,英宗不以为意。他忧虑不起。死后追谥“文贞”。

最适合做内阁首辅的杨士奇

二、于谦

不是郭德纲搭档,“千凿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古名句出自他手,若非于谦,大明的灭亡时间要早将近200年。他在明英宗被俘虏后果断的立代宗为帝,让也先用英宗威胁朝廷的阴谋没有得逞,而他率领二十万大军拒鞑靼大军于国门之外。也因用力代宗招了英宗的忌讳,在夺门之变后,于谦被斩首。明神宗为其平反,追谥“忠肃”。

于谦

一、李善长

明代建立时,文臣很多,选择也很多,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等,但是老冯还是选择了李善长,是他给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参与制定《大明律》、大明国号、大明首都选址,在明初的一些休养生息政策当中,大多都有李善长的影子。如果不是因为最后举荐了同乡胡惟庸,李善长应该可以善终。

2、明朝10大文臣排名,明朝十大柱国文臣

(塞万提斯)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按干支纪年法,是一个乙巳年。

这一年,西班牙一个叫做塞万提斯的作家出版了一本小说,在当时虽然销量惨淡,但在漫长的时间沉淀之后,这本书却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巨作。

此书书名十分简单,只有四个大字:《堂吉诃德》。

同年,莫斯科民众大起义,当地的大贵族们鼓动老百姓造反,推翻了本地的戈东诺夫政权。

东亚地区,德川秀忠几经努力,终于成为了日本江户幕府的第二代将军。

大洋彼岸,波兰和瑞典爆发了吉尔霍尔姆战役,波兰军队以少胜多,参加此次作战的波兰翼骑兵名声大噪,一时被传为必胜之师。

世界各地都有大事发生,但中原大地,大明王朝却十分平静。

当然,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平静,只有相对的平静。

如果说紫禁城里暮鼓晨钟,日日不变,那么地方总归还是有点事儿的。

什么事儿呢,有两件。

第一件,即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广东海南岛琼山,具体在文昌一带,发生了一场7.5级的地震,这场地震虽然在地质灾害等级上看上去不是很大,但却几乎具有毁天灭地的威力,导致琼州海峡附近的村庄陷落成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有明以来,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约发生了一千多次地震,这实在是有些过于频繁了。

事情变频繁,那么事情也会变普通。

(明神宗朱翊钧)

所以一场地震摧毁了几个沿海的村庄这种事儿当然无关宏旨,也无需让万历皇帝知道。

第一件事儿不太重要,那么第二件事儿呢?

老实说,也不太重要。

这一年的初夏,直隶省通州府诞下了一个男婴,取名魏藻德。

这位魏藻德同志起点颇高,长大之后勤学苦读,在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一举考中状元,顺利考取功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公务员。

一举成名,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譬如我们十分熟悉的范进同学,考试考了一辈子才中了个举人,就已经欢喜的要发疯了。

虽然范进是个虚拟人物,也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作者还是要为他留下一句言简意赅的评语。

范进是大明王朝千千万万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穷极一生都在考试,但初衷已经从入仕为官变成了为了考试而考试。

所以,范进是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然而殉道者并非他一个,本篇文章的主人魏藻德,同样是时代的殉道者。

他高中状元的1640年实在不是一个很吉利的年份。

性格复杂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将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苦苦支撑了十三年。

这十三年,大明算是遭透了。

(明思宗朱由检)

紫禁城内,文官们丝毫不顾国家利益,也不关心王朝的命运和死活,他们终其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相互结成庞大的文官势力,从而让年轻的崇祯皇帝在朝堂之上老老实实的听他们的话。

紫禁城外,辽东的皇太极虎视眈眈,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纷纷起义,战火席卷了一整个中原大地。

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内心当然也是十分焦灼的,但纵然他有再大的本领,也不可能一个人盘活这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的颓势,所以皇帝十分需要找到一位上可对自己负责,下可统领百官的大臣来帮助自己。

单排上分何其艰难,组排合作或有生机。

能帮皇帝承担这个责任的,当然首推内阁首辅。

往上,首辅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股肱栋梁,往下,首辅统领六部三司,所以谁来当首辅,对皇帝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决定。

但问题在于,崇祯皇帝本人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

他谨小慎微,又多疑敏感,这就导致很少有大臣能和这位皇帝通力合作。

之所以说大家很难和崇祯合作,并非我胡说八道,或者刻意抹黑,而是的确有史可查。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算太短,但也并不是很长,而在这短暂的十数年光阴里,皇帝居然换过整整十九位内阁首辅。

这些首辅有干的好的,如来宗道,成基命,也有干的不好的,如薛国观,张四知,但无一例外,他们全都在短暂任职后被崇祯撸下了台。

原因倒也很简单,大明王朝腹背受敌,内忧外患,皇帝实在是谁也不敢相信,谁也不敢久信。

皇帝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既希望内阁首辅死心塌地的为他工作,为他创造出卓著的功勋,但同样希望作为首辅,要马首是瞻,唯他是从。

想要业绩,还不放权,这实在是很滑稽。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第十八位首辅蒋德璟致仕,状元郎魏藻德的机会来了。

(蒋德璟)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魏藻德能从一众官员中脱颖而出,并非皇帝给他机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是因为皇帝实在也没得选了。

对崇祯皇帝本人来说,魏藻德不是他最好的选择,但却是他唯一的选择。

时间来到崇祯末年,具体来说,应该是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

这一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步步紧逼,京师一度告急。

崇祯皇帝明白,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自己必须做出抉择。

皇帝的抉择很简单,那就是组织队伍,奋起反抗。

朱由检“烈宗”的庙号不是白叫的,纵然他在治国方面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失误,但他“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的气节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皇帝要组织军队反击起义军,士兵倒是一抓一大把,但军饷发不出来,谁也不愿意上战场。

明军们宁愿窝在北京城里等死,也不愿意出去奋勇杀敌——这不能怪他们,就算是给皇帝打工,也不能不发工资呀!

既然没军饷,那就筹措呗!

朝廷想要筹钱,通常来讲,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来取之于民,二来索之于商。

但现在是明末乱世,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富商大户家道中落,就是这两帮人好意思给,崇祯皇帝好意思要么?

赋税收不上来,捐输也征不上来,皇帝思来想去,破天荒地想出了一个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即:

让满朝文武挨个凑钱,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按作者来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大家都是京官,又是朝廷要员,总是有些小积蓄的吧。

六部的尚书捐一点,侍郎再捐一点,三司的领导捐一点,内阁里的大学士们再捐一点,这军饷不就凑出来了?

皇帝打定主意,第二天就在朝堂上对大臣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魏藻德 形象)

别人支持不支持他,皇帝不知道,但首辅魏藻德是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只要他肯投赞成票,这事儿八成就有谱了。

但让皇帝大跌眼镜的是,自己提出这个想法之后,还没等百官反对,首辅魏藻德先不干了。

他率先表示,皇帝的想法很好,很有创造性,但鄙人做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家无余财,一分钱也掏不出来。

魏藻德是真没钱么?

他当然有钱,不仅有钱,还是京城里鼎鼎有名的富户。

他之所以率先反对崇祯皇帝的提议,原因无非一点,那就是,自己是内阁首辅,百官之统率,既然是高级领导,那么不管别人捐多少,自己只会比别人多,不会比别人少。

我才不当这个冤大头呢!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帝一根绳儿,大明王朝几经辗转,终于宣布全盘破产。

当然了,明朝的灭亡并非是魏藻德不捐钱造成的,区区个人,实在是不能也无法左右一个帝国的命运。

罗马非一夜所建,也绝对不会因一人崩塌。

但至少大明变成一堆残砖败瓦,总是有魏藻德的责任的。

明朝灭亡了,但这位大明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首辅却并没有离开北京。

起义军攻破北京城的那天,魏藻德同志的内心十分平静,他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宅邸之中,等待李自成大驾光临。

这位还不到四十岁的中年人十分笃定地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自成)

大明虽然完蛋了,但自己可不能跟着它一起陪葬,他要奔向他新的主人,闯王李自成。

在他的想象里,自己是状元出身,又是末代首辅,必然会被李自成所倚重,在大顺新朝里接着做他的高官。

想象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李自成没有给魏藻德毛遂自荐的机会,而是直接把他下了大狱。

这个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同样忠肝赤胆,十分厌恶魏藻德这样背主求荣的人。

当然了,李自成还是给了魏藻德一条活路,那就是,他要求魏藻德捐献出自己的家财,以供自己的军费开支。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这回,魏藻德不敢再扯着脖子嚷嚷自己家无余财了。

他在监狱中被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刘宗敏严刑拷打,在被夹断十指之后终于交出了五万两白银。

五万两,这是魏藻德所有的资产了。

当年那个曾经想要力挽狂澜的崇祯皇帝十分真诚地要求他捐出这五万两,他没有同意。

而如今,他规规矩矩的拱手送给了起义军。

(刘宗敏)

然而更讽刺的是,刘宗敏压根不相信堂堂首辅居然只有五万两的资产,他认为魏藻德一定还有余粮不肯上交,于是又陆续拷打了他五天。

这回,魏藻德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了。

最终,他死在了暗无天日的监牢里。

临死前,他曾经在狱中高呼自己不能为主尽忠,悔之晚矣。

但谁还会在乎呢?

一个旧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明朝十大文臣,明朝文官排名,明朝顶级文臣,明朝文臣武将谁的地位高,明朝开国文臣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