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琴岛诗话》记载,小青岛之所以得名琴岛,是因为 “山如琴,水如弦,微风来,琴声如琴声”。这段话的意思是,青岛的山如琴,海是它的弦。在海风的弹拨下,海浪的声音像一架美妙的钢琴。
自明朝以来,“青岛”的地名逐渐由海中移向陆地,“青岛”以北的海湾称为青岛湾;靠近海湾的村庄叫青岛村;村南的那条河叫青岛河;村东南的那座山叫青岛山。《胶澳志》上说:“青岛村原来是渔船的聚集地。有三四户人家,大多从事捕鱼业。青岛村位于“青岛”的对岸。没有描述为什么它被称为青岛村。然而,从中国地名的命名特点分析,可以说青岛村是以“青岛”命名的。海口、青岛村附近的河流和山脉也以青岛命名。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清政府决定在当时的青岛胶澳建立防御工事。邓州镇大兵张高远调到胶澳。建宗坪衙门紧挨着青岛村。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1年)3月,即德国占领前半年多,胶澳镇拥有60多家商铺,成为一个繁荣的城镇“青岛”的名字原来是指小青岛(也称青岛),它以岛上的“高耸山林”命名,“明代青岛”的名称在明代中期有着明显的记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长徐领曾到即墨四海及地方视察,主持编写《即墨县志》。可以说,徐领是第一个完全了解青岛的人。虽然当时青岛只有一座小浮山,但徐也提到了位于青岛湾岸边的“青岛”岛。在徐领主编的《论地方事务·海防》中,有一段关于青岛的名字:“这个县的东南海岸,即中国的东部边界,看似无边无际,但岛屿屹立其中。岛上适宜居住的人叫清、福、关、白马、相华、岳田恒和延武“青”这里指的是青岛,现在是一个小青岛。在徐领看来,小青岛不仅可以抵御日寇的侵略者,而且可以成为人们居住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徐领此时所说的青岛,是福山千家万户管辖下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在岛的对岸斜坡上,一座小天后宫已经存在了100多年。回首往事,也可以追溯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的村民第一次来建青岛村的时候。另一个叫“青岛”的岛屿位于即墨市天横岛东北部,又称“三平岛”。《即墨县志》清同治版记载了该岛,但由于与“青岛”同名,自20世纪初以来,多被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逐渐不叫了。那么,“青岛”何时会成为青岛的总称呢?现在有记载,就是天后宫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清代同治时期修建戏院的碑文。碑文记载:青岛建城一百多年,。到目前为止,游客和商人都聚集在这里。”在这里,铭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不再是一个岛屿、一个村庄、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的总称。对于纪念碑中“青岛创造”和“百余年”的结论,时间应该是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开埠”的开始,青岛有着近300年的历史。德国占领时期的胶澳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