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析经典之一: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大家好,在下初来乍到,水平有限,交此拙作一篇,水平有限,还望各位辩友多多包涵。
正二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竖纯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但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达到温饱后谈道德的问题,它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的不同层次上谈道德。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事实。但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对方似乎在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这很可笑。这是一个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认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温饱对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社会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睁纤悔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过失就不是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要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方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是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很是有目共睹。这些成绩都是在中国政府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谢谢大家。(掌声) 正方二辩在关键概念“温饱”上还是和一辩保持了同一,在必要性的认可上也坚持了不生悉正存如何谈道德的观点,但是在接下来问题上却和自己的队友产生了偏离:他提出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关系,我们姑且不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个人温饱是否可以等同,即使可以等同的话,那么他提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两手抓两手硬的关系,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两手抓两手硬”这个词说明的显然是两者可同时存在的关系,如果这样说,是否也可以引申为:谈道德与温饱是两手抓两手硬,两者的产生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并存。这种偏离 姑且不论构成了自相矛盾,也暴露出正方整体对理论体系的认可统一性较差,而容易导致主攻方向的不一致。这种偏离对一支队伍而言显然不是好消息,那么接下来他们的队友又表现如何呢?
正二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但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达到温饱后谈道德的问题,它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的不同层次上谈道德。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事实。但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对方似乎在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这很可笑。这是一个天真的纳答幻想。我方承认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温饱对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社会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派改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过失就不是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要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方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是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很是有目共睹。这些成绩都是在中国政府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谢谢大家。(掌声) 正方二辩在关键概念“温饱”上还是和一辩保持了同一,在必要性的认可上也坚持了不生存如何谈道德的观点,但是在接下来问题上却和自己的队友产生了偏离:他提出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关系,我们姑且不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个人温饱是否可以等同,即使可以洞羡慧等同的话,那么他提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两手抓两手硬的关系,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两手抓两手硬”这个词说明的显然是两者可同时存在的关系,如果这样说,是否也可以引申为:谈道德与温饱是两手抓两手硬,两者的产生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并存。这种偏离 姑且不论构成了自相矛盾,也暴露出正方整体对理论体系的认可统一性较差,而容易导致主攻方向的不一致。这种偏离对一支队伍而言显然不是好消息,那么接下来他们的队友又表现如何呢? 查看原帖>>
第三阶段: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 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掌声)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嘉:《邱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掌声) 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你们认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 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才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在你吃不饱的简丛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掌声) 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想,你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 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腊芹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 孙学军:但我们的这个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去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你十年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注: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食品)吗?(笑声、掌声) 在这个阶段,正方已经完全没有了章法,陈词阶段的暴露出的分歧与战况不利的焦虑使正方开始饥不择食,开始四面出击,挖空心思的找对方的问题,想把对方每句话都打倒,可是这更像是一个和别人打架的人开始乱轮王八拳,这使原有的整体攻防体系完全崩盘,陷入了彻底的被动轮咐毕之中。例如:提出对方是 自己吃得饱,要别人谈道德,这种观点反方并没有出现,而且与己方的攻防体系也没有任何关联性。至于“法律”“英国二战”等等,这只能说是情急之下无章法了,这种混乱的打法很难给对手构成压力,反而可能会给与其表演的机会。面对一个已经混乱的对手,复旦大学自然不会客气,牢牢的攥住“温饱只是贫困”的定性,同时频频说出种种花词捞取优势。 查看原帖>>
第二阶段: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掌声)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盯差可能。但我认凯陆皮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 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掌声) 事实上在这个回合,正方总算是打出了自己的套路,从“生存”的定悉态义,进攻很有力度,这也迫使季翔出现了漏洞,如果此时正方连续进攻呢:在生存都不能保证面前,连法律都难以遵守,何况谈道德?但是,正方的其他选手却并没有对此进行呼应,他们的发言反而是跑了题,这本来是正方的亮点,也是很好的机会,可惜没抓住,为什么呢?想起此前正方在陈词阶段暴漏出的内部不统一,这就不足为奇了。 查看原帖>>
自由辩论开始之后,第一阶段:季麟扬: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首猜冲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兆旁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掌声、笑声)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者歼有道德?(掌声) 正方第一轮的进攻不是很明确,尽管连续问了三个问题,但威力有限,唯一靠谱的也就是“超道德”的贯彻。复旦大学并没有给与相应的回应,而是坚持了自己本方的概念:“贫困”。 查看原帖>>
如果说,一辩双方旗鼓相当,到了二辩这个环节,正方的体系上已经出现了裂痕。那么双方三辩陈词又会怎样呢?正三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物察握,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定义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 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没洞规范。 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亚。(笑)关于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如果再考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笑)这是公认的罩庆,这样是对的吗?(铃响)谢谢。正方三辩一开始似乎就有些迷糊了:他提出了一个“社会中一般人和中产阶级的饥寒”,这个概念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尽管他在随后重申了“生存”的定义,这里却表现出他对整体理论框架理解的偏差,像“温饱”这种关键概念居然出现了自己的想当然的解释。随后他针对仁人志士的问题提出了超道德的概念,这与此前一辩的对同类问题的定性也产生了矛盾。再者,他提出了“温饱是人全部的需求”,这一点与整体立论中“基本需求”也形成了矛盾。我们只能说,正方三辩的种种表现,使正方的整个体系陷入了崩盘的危险,整体体系一旦崩盘在随后的自由辩论中也很容易陷入混乱。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