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急需 就这两天


那个空的地方很小,这么多...
五中全会主谋“十二五”,分析了此次全会的主要内容;经济为主基调的本次会议,料将通过十二五规划,全面部署下镇州一个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也是官方媒体首次披露五中全会的具体涉及内容。
“十二五”规划的调研正在进入收尾阶段,预定秋季召开的五中全会将以此全面布置“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战略布局

近日,《了望》新闻周刊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即将在今年三季度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集中听取、讨论和审议通过《中共指衫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而“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

“‘十二五’规划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权威人士透露说,五中全会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通过“十二五”规划,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御逗蔽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在其看来,“十二五”将是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一些影响全局和长远的改革任务,将集中在这五年完成,“现在距离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剩下十年时间,我们要把全局性和长远的改革任务,集中在前五年里打攻坚战,‘十三五’的五年,作为体制机制修补和完善期。”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的改革,要取得突破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小敏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十二五”的改革任务之所以重,就在于“当前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和政治的需要。而背后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是推进改革最大的阻碍。”他的最大担忧就是改革动力不足。

因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应大力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十二五”改革,以实现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比较而言,‘十一五’政府转型尚未取得重要进展。在‘十一五’规划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攻坚的关键和重点,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尚未有实质性突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有所强化。”而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围。

“十二五”体改重任

《了望》新闻周刊了解到,“十二五”将从围绕若干重点领域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攻坚。

首先,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迟滞,土地、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有些还未破题;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等。

权威人士指出,当前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逐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最终要靠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改革中,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较强,应该有条件、有能力在“十二五”时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权威人士分析,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因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财富增长很快,存量很大。但是,所得税和财产税还不健全、不完善,对调节高收入和财产收入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权威人士认为,这是目前我国二次收入分配中的“短板”,是“十二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由此,从现在开始到“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有效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发挥好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税费制度,解决资源占有者和使用者获得超额利益的问题。

其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权威人士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机构随之会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强调。

进城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是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虽然常住城镇,但是工作和生活并不稳定,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推进城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这样可以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迫切。

土地问题。我国城镇化将持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推进,一部分农村土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将会产生巨大的土地级差地租,“这些财富由谁来分配?按照什么机制来分配?如何从制度安排上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对这些问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其四,创新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体制。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原因在于“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的作用不够,活力不足。”

“在公共服务中如何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政府是公共服务的采购人还是直接提供者?这是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必须明确的原则性问题。”权威人士认为,社会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应该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保障的是“基本”。“非基本”部分能够由社会和市场提供的,要切实交给社会和市场,政府履行好监管责任。

“即使是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讲究方式和效率。”公益性事业不等同于政府包办,“公益性主要指政府的投入和保障责任,但不代表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和提供。要逐步做到凡是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应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

政府转型的“牛鼻子”

“第一次改革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第二次改革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迟福林告诉本刊记者,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改革,对后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转型。”

他分析指出,“政府转型决定‘十二五’改革全局。”比如,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关键在于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解决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矛盾,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

“从现实情况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投资-出口为主导;以批租土地为特点;以重化工业为载体;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非改不可。”他认为“十二五”期间的体制改革,政府转型应该是“总抓手”、“牛鼻子”,“政府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涉及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特殊利益集团的掣肘,中央地方的博弈等多个方面。”

比如,具体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关。现阶段,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财政资源,使公共财政体制难以建立;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倾向于长期压低劳动力报酬,使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偏好“做大蛋糕”,使“分好蛋糕”的矛盾逐步突出。

因此,迟福林具体建议,以缓解收入差距为目标,“十二五”初期要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资源红利的社会共享为目标,实现国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财产性收入的体制基础,逐步缓解并缩小居民过大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建立实施工资谈判制度和工资定期增长制度。

同时,应确立政府在“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的约束性指标,“例如,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使城乡人均收入在“十二五”翻一番,年均增长在15%左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约60%提高到65%左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39.7%提高到50%左右;城乡收入差距从2008年的3.31:1控制到3:1以内;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达到30%左右。”

具体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迟福林建议,需要建立规范的中央与地方公共职责分工体制,包括建立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分工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使其法定化、可问责;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平衡的体制,按照政府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要求,实现由层级财政向辖区财政的转型。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为重点,建立辖区财政能力均等化机制。强化省、市两级财政的辖区责任,保证县级财力;推动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的联动改革。

在推进行政区域体制改革中,应推进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向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过渡;将发展潜力非常大的大城市增设为直辖市,将部分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增设为副省级城市。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县改市或改区。继续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在大部门体制内部分离决策部门的执行职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执行权,建立执行机构。强化监督权,成立独立的监督委员会。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四个更陪好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脊败会公平正义。

  ·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樱乱颤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个”坚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驾”马车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此前的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一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会如某些观察家的预测,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也颇为引人注目。

另据悉,此次全会还可能涉及一些人事变动事项。“比如根据《党章》,中央委员的递补等人事变动,要根据条件和需要,须召开全会决定等等。”中央党校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近日表示。

据了解,“十二扒滚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经济物此丛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认为,“十二五”规划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未来几年,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

(一)五中全会前瞻之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前是发展计划),它顺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实现,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5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前瞻之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

在我国“十一五”与“十二五”相交之际,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可以肯定,世界经济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其间,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更具不确定性。

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罩樱个历史转变。

(三)之三:"十二五"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

据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化的任务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推进工业化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下功夫。

(四)之四: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正处在代际交替的过程中,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知识、家庭等原因,逐渐开始离城返乡,第二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十二五”时期,如何使两代农民工能够进的来,留得住,使他们成为市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

(五)之五: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必须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六)之六: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从1978年的17.92%,上升2009年的46.6%,目前,已有将近6亿人口生活在城镇,大约2.3亿农民走向非农产业,其中1.3—1.5亿生活在城市。城镇化加速大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城镇化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不同,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人口城镇化过程被割裂为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身份转变两个阶段,目前,仅完成了农民向农民工的职业转变,还没有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形成“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赚钱在城市、保障在农村”的“不完全的城镇化”的特征。这种“不完全的城镇化”,不仅削弱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加快城镇化必然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