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
详解:通常的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把孝变成了一种行为规范而脱离了实际情感的当下基础。
孟武伯,上章孟懿子的儿子。“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唯其疾之忧父母者”的倒装与省略,“唯”,纵使;“其”,指代儿女;“之”,结构助词。孔子这里说的很平易,也很有操作性。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就是“儿女纵使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感情”,为什么?因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担心,更使誉局得父母得不到照顾,为此不安,因此产生忧愁。这种感情是当下产生、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去约束。
本章,如上章,同是站在具体个体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的当下性。孝,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种真切的当下的感情,纵使你生病,也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就是孝。当然,平时没有生病时,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同样也是孝。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当下自然地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种孝才算是经历考验的。有些所谓的孝子,平时口比蜜甜,真到紧要关头,只想着自己,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用说自己生病等情况了,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注意,这里的“疾”只指生病,不指那些不当行为等导致的过患。人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送黑发,任何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因为一些恶习而遭遇意外的儿女,都是世间最不孝之人。另外,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受伤残、牢狱等,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竖虚昌而导致伤残、牢狱、甚至死亡的,绝不可能在当下真正产生对父母的余扒担忧,这些人心里如果真的担忧父母,就不会容忍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而把自己陷入险地。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孝就是)纵使自己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当下产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