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九则!!,孟武伯问孝 内个,把这九则的翻译给我 谢谢!!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孝的意思。夫子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会到服么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的人把能奉养父母便算是孝了。就是犬马(这样的动物),一样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人跟动物在什么地方有分别呀?”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游历悔亩帆,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碧雹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是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高兴,一是为父母衰老(临近死亡)而恐惧忧愁。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夫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人,很少会是仁义的。”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夫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耐掘无助的(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亲近),一定有人和他做伴”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懂得仁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懂得利益(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外贸动作)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理负担很重,外貌动作)显得局促不安。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夫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

详解:通常的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把孝变成了一种行为规范而脱离了实际情感的当下基础。

孟武伯,上章孟懿子的儿子。“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唯其疾之忧父母者”的倒装与省略,“唯”,纵使;“其”,指代儿女;“之”,结构助词。孔子这里说的很平易,也很有操作性。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一个判别的标准,就是“儿女纵使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感情”,为什么?因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担心,更使誉局得父母得不到照顾,为此不安,因此产生忧愁。这种感情是当下产生、发自内心的,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去约束。

本章,如上章,同是站在具体个体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的当下性。孝,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种真切的当下的感情,纵使你生病,也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就是孝。当然,平时没有生病时,当下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同样也是孝。但在生病等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当下自然地产生担忧父母的感情,这种孝才算是经历考验的。有些所谓的孝子,平时口比蜜甜,真到紧要关头,只想着自己,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用说自己生病等情况了,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注意,这里的“疾”只指生病,不指那些不当行为等导致的过患。人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送黑发,任何不珍惜自己生命的,因为一些恶习而遭遇意外的儿女,都是世间最不孝之人。另外,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受伤残、牢狱等,道理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竖虚昌而导致伤残、牢狱、甚至死亡的,绝不可能在当下真正产生对父母的余扒担忧,这些人心里如果真的担忧父母,就不会容忍自己有任何不当行为而把自己陷入险地。

白话直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孝就是)纵使自己生病也担忧父母的那种当下产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