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哪些优势


1、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区域优势

黑龙江省优秀的自然条件成为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先天优势。据了解,由于黑龙江冬季漫长所以病虫害少、土壤休眠时间长、土壤肥沃,因而化肥施用量只占南方化肥施用量兆缺的七分之一,还有刺五加、菇娘等寒冷地区特族轿辩有的品种。整个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高,病虫害少,很受市场欢迎。
2、 力推营销渠道建设
据了解,为打造多元化的立体营销渠道,黑龙江省设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并以省政府名义每年集中在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重要中心城市举办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同时,每年有计划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8-10个博览会,单独设立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展区或专馆。通过旗舰店、连锁店、主流超市、电商网络4种渠道建立覆盖全国营销网络。
3、打造优势品牌
黑龙江省通过统一名称、统一主题、统一形象、统一对外宣传报道、统一资金补贴标准等方式,突出整体效应,强化整体品牌冲击力,在“绿色食品第一大帆乱省”这一大品牌下,形成集群效应,为每一个企业和产品的小品牌创造优质的环境。把更多的大企业,更多的优质特别是地标性产品推广出去,通过香港市场走向世界,由政府搭平台,助推企业品牌建设。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企业数、产销额等六大指标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2%。监测面积、产品数、企业数分别占全国的25.8%、29.2%、12.5%。正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我省从“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间,绿色食品多项指标始终居全国首位。
  在正视成绩同时,我们看到,绿色食品原有竞争优势有的在弱化,而新的竞争优势,如产品创新和区域品牌建设等还没有完全确立,而在外省份加快发展和注重培育竞争优势的市场业态下,当前我省绿色产业优势位次有所后移。
  1996年到敏搏旦2010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2年),处于产业竞争全国强势中的首位,第二阶段(2003~2005年),处在强势中的第二位;第三阶段(2006~2010年),排序已降到第五位。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尽管我省绿色食品始终处在强势集群中,但在不同年份发展位次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绿色食品产业在全国中的排序位次已开始后移。
  从分析看,在第一阶段由于资源优桥扰势、政策支持及“起步早”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省绿色食品其处于强势集群的首位;第二阶段由于市场需求规模扩大,对其产业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起了促进作用;第三阶段产品、技术与管理创新和政策支持、特别是科技进步决定着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发的程度,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这一阶段,我省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于其他省份有所下降,特别是科技进步及转化为生产力又相对滞后,使其在同一层次中的地位下降。此外,量大链短,精深加工层次不够,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品牌小、多、杂,名优新特产品比重不多等也成为竞争优势弱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产品结构和市场的地区结构不合理制约着竞争优势的发展,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销售中,省外市场占60%左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在上升的销售中,主要产品是初级品和初加工品,省内市场约占35%左右,比较稳定,国际市场销售呈下降趋势,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产品结构中,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较低,是竞争优势淡化的因素之一。
  为确保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地位,应采取以下措施及发展策略:一是科学发展,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要针对量大链短等精深加工的“短板”等问题,从科学发展,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入手,加快推进由种植业向银毁养殖业延伸、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延伸、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现绿色食品大省向绿色食品强省跨越。二是科技创新,增加产业科技含量。科技创新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是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要组织引导技术人员深入绿色食品领域,学习和引进国际技术标准,加快完善我省绿色标准体系;以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和科技园区为突破口,开展产学研对接,开展绿色新品种、新技术试验与推广;紧盯国内外市场,大力开发专用面粉、大米、制酒玉米等专用型绿色食品以及儿童营养食品、老年营养食品、妇女保健食品等营养健康类绿色食品。三是实施精品战略,创立激励保护机制。要搞好品牌整合尊重品牌建设和整合规律,把区域内的绿色食品或者同类产品整合到地理标志品牌之内,统一标准,统一形象,集中宣传。要引导中小企业要积极向名牌产品企业靠近,通过联营联牌,贴牌生产,引导产品向优势品牌聚拢,借名开拓市场。加大绿色食品品牌推介力度,把黑龙江绿色食品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知、认同。大力培育绿色食品品牌经营主体,搞好绿色食品品牌评选认定,形成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监督举报体系和打假维权联系制度,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经济和刑事责任的处罚,为培育驰名品牌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政府而言,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保护名牌产品,对省级及国家级品牌实施保护,建立相应的监督举报体系;相关部门要建立打假维权联系制度,为企业的品牌经营保驾护航,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经济和刑事责任的处罚,为培育驰名品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考虑运用财政金融等支持性政策,推动区域性品牌战略的实施。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为“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今天介绍一下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知识。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主要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麦穗代表农产品,对勾表示合格,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分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产品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实施,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的产品方可申请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定位是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政府行为,认证不收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需要经过申报、材料审核、现场检查、专家评审、颁发证书等程序。
  区分普通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主要方法是看其在销售时是否加贴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通过辨别标志的真伪,来判断该产品是否是无公害农产品。揭开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或包装上留有16位防伪数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询该产品是否为无公害农产品。一是1066958878短信息查询方式。将标识上的16位防伪数码编辑成一条短信息发送至1066958878,数秒钟后系统会回复一条短信可知标志的真伪。二是通过互联网查询。登陆http://www.aqsc.gov.cn的防伪查询栏目,在防伪标识查询框内输入产品数码,确认无误后按“查询”键,即可迅速得到鉴别结果。
  我省是无公害农产品大省,全省已累计有1.45亿亩耕地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评,占全省耕地的近70%,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超过9000个。
  肇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总体思路,全力扩大基地规模、打造绿字号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经过认证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绿字号农产品标识已发展到350个(其中绿色食品发展到22个、有机食品发展4个),检测面积达到210万亩,基本实现了耕地的全覆盖。
  政企联手 350个“三品”标识掀起绿色风暴
  肇源县通过宣传发动、基地带动、申报推动等措施帮助企业申请“三品”标识:利用媒体播发标准化种植及技术规程;邀请大专院校、业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举办“三品”培训班60多场次,使绿色无公害食品技术宣传入户率达到90%以上;大型基地的成功认证也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2006年以来,肇源县先后在省里争取80多万元资金,加大“三品”的环境监测力度、完善相关软件设施、健全基地安全设备,先后成功申报了5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基地和230万亩“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生产基地”。这2个大型基地一体化认证的成功申报,使企业实现了由原来的基地、产品分开申报绿标到基地产品统一申报的转变,极大地简化了申报手续,同时,节省了大量经费。在基地内申请绿标,每个可节省1.5万元的申报费用。大型基地申报当年,全县就获得了200多个无公害认证和8个绿色认证。立陡山的大米、文国的肉鸡、把家河的江鱼、古龙的杂粮、复兴的蔬菜,当地有名的优质农产品,全都有了绿色标识……一场“绿色风暴”,席卷肇源。
  农产品加“绿” 企业与农户双赢
  绿字号农产品的品牌认证,使肇源的“小米杂粮”、“江鱼蔬菜”等从过去的“小家碧玉”变成了“大家闺秀”。如何让这些“大家闺秀”靓装远嫁,肇源县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入手,精心打造市场主体。
  “肇源大米”自2009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以来,品牌知名度上了新台阶,带动基地农户增收3800元。“绿色标识使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一斤普通大米只能卖到1.25元,而获得绿色标签后,身价就会翻一倍,甚至几倍、十几倍。”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截至2011年底,肇源县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基地已发展到63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全县绿色食品龙头加工企业已有29家。这些绿色大龙头的劲舞,有力支撑全县 “坐地消化绿色水稻基地产品,水稻原粮加工不出县”目标的实现。
  绿色品牌 为企业赢得市场一路绿灯
  凭借绿色食品品牌打造,肇源县通过几年的努力,率先打破了“原字号农产品质优价不优”的魔咒,走出了一条产业新路。天源食品公司是该县罐头厂改制后成立的企业,以前老罐头厂生产的番茄罐头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天源食品公司在加大技术和工艺改造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绿色品牌的培育,先后申请了“双燕”牌番茄酱、整番茄罐头、美味黄瓜等一系列绿色食品品牌,打出了“绿牌”,不但稳定了俄罗斯市场,还打入中东、非洲、欧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市场,2011年实现外贸出口2800吨、创汇3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