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为夷州。
根据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记载,孙权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家,掳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大兵员。于是,在黄龙二年(230年)春 ,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
根据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
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宗主权属于中国。
扩展资料: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 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州 (中国台湾岛古称)
各个朝代叫法都不一样啦.
三国时候叫:“夷洲”
隋唐到宋时:“流求”
清朝时候当然是叫“台湾岛”了。
吴国和台湾(夷洲)简单关系如下:
229年(黄龙元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和夷洲(今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229—252年在位期间,因赋税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
台湾西汉时属会稽郡,称夷洲。230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据考证,这个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从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蓬莱”、“答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
夷洲 到了汉代,台湾被称为"夷洲"。三国时仍称夷洲,隋至元代称流求、流球、琉求、硫虬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
一、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作夷州。
二、孙吴同夷州(今台湾)的往来
根据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记载,孙权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家,掳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大兵员。于是,在黄龙二年(230年)春 ,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
根据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
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宗主权属于中国。
扩展资料
历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3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湾)。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 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州 (中国台湾岛古称)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夷洲。
岛上除了些处在氏族社会的高山族,没啥人,跟谈不上国家。孙权派卫温带了几千人到了台湾,带了些土著,就回来了。从此,台湾进入中国版图。
选择性的看
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求”、“鸡笼”。
夷洲: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琉球,(“琉求”还被写作“流求”、“琉球”等)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元史·琉求琉球群岛地理位置传》(二百十卷)中写道:“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可见,琉求即指台湾。
鸡笼:明代,台湾被称作“鸡笼”,并已开始使用“台湾”这一称呼。当时的“琉球”指现在的琉球群岛。在明代,琉球群岛不属日本,有自己的政权。详见《明史·鸡笼传》和《明史·琉球传》。
补充:三国时,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详见《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详见《临海水土志》。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宗主权属于中国。
《隋书·流求传》载:公元607年、610年,隋炀帝(杨广)曾两次派人到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岛。第二次率兵万余人,从广东潮州起航,经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流求时,流求人以为是大型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这是中国军队第二次来到台湾。
《元史·琉求传》载:元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以六千军往降之......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礼部员外朗,阮鉴金部员外朗,并给银符,往使琉求。这就是忽必烈派人到台湾宣抚的记录。
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并课税。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曰,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兼办“盐课”。
明代,日本曾企图进攻“鸡笼”,琉求国派使者通知中国防备。《明史·琉求传》载: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密迩福建。尚宁遣使以闻,诏海上警备。台湾位于大陆与琉球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是琉球的领土。
明朝在澎湖驻军。《明史·兵三》中记载: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
明朝中叶,福建巡抚黄承玄基于当时倭寇侵扰中国,提出要加强澎湖防卫,并随时察视台湾。当时台湾北部的居民主要居住在鸡笼和淡水两个渔港,为防御的重点。详见《明经世文编·黄承玄》。
1603年,沈有容率军到台湾,驱逐倭寇。详见《东番记》。
明末,盘踞在台湾的海盗郑芝龙降明。经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批准,郑芝龙从福建向台湾移民。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详见《赐姓始末》,黄宗羲著。
以上历史,都是台湾在被荷兰人侵占前的历史。荷兰政府不是统治台湾的第一个政府。早在三国,台湾就是东吴的统治下,说孙权到台湾当海盗毫无依据。孙权的部队从台湾带回原住民,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台湾没有主权,也不是做海盗的依据。荷兰人才是入侵台湾。台湾的宗主权属于中国,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就连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城日记》中也说:“台湾原是中国皇帝的领土,是我们和中国签了协定,才可以在这里通商。这个协定并不是和中国政府签的,而是和驻福建的军方、衙门签的,是他们默许的。”正因为这个协定的不正规,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在史书中看到这个“协定”的名称。
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台湾在清代建省。
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明朝皇帝还曾赠送闽南人三十六姓给琉球。满清建立以后,琉球于1646年遣使,得到顺治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54年,琉球国王请求满清册封。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满清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琉球历代国王通过“朝贡”与“册封”,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闽南人(泉州、莆田、台湾)和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影响。原本的“琉球王国”,或地理概念的“琉球弧”、“琉球文化圈”地区,远比现在的冲绳范围还大。而且“琉球孤“的岛屿,从南到北散布于1000公里海面,覆盖的面积甚至比日本的本州还大。而从冲绳最西端的岛屿与那国岛,晴天可以望得见台湾。最南端的岛屿波照间岛,它的纬度比台北还南。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的居民称为“岛夷”。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同时还用兵朱崖洲,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我的天 郁闷了 不知道楼下的怎么想的 三国时期台湾叫什么 叫夷洲?本人很是郁闷 还是多看看书吧 不行看看三国志也行呀 二楼还“复制”“粘贴”来这么多?
大家看看楼主问的是什么?三国时期 台湾被称为什么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到达夷洲之后 就改为“琉球”了
三国初期 就是未形成三国鼎立是 叫“夷洲”
隋唐到宋时 也叫“琉球”
清朝时候台湾岛真正纳入大清的国土 改为“台湾”
详情请咨询这本书《台湾古史》
夷州
夷州,也称朱崖州.
台湾在三国时候的名称是:夷洲。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史载,三国时吴国孙权于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台湾岛,并带回当地居民数千人,这是见于正史记载的大陆政府第一次经略台湾。
东吴丹阳太守沈莹据此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一书,说当时的台湾先民各有部落统属,使用石器和骨器,种植五谷,兼营渔业。有纺织业,能作细布,并饰以花纹。以粟为酒,唱歌娱乐,有猎首及已婚女子凿去前齿的习俗,与大陆浙南闽北一带的“安家之民”颇为相似。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指出:“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和七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
扩展资料:
关于台湾少数民族的来源,主要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认为是中国大陆百越民族中闽越的一部分。
第二种认为是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
第三种认为主要源于闽越,在历史发展中又先后融合进了来自琉球群岛、菲律宾、婆罗洲及密克罗尼西亚诸岛的移民,各种移民交相融合。多源说较易为现今的学者所接受。
1970年,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一块人类头顶骨化石残片,时间距今约二到三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以后又陆续发现了6件人头骨片化石,被定名为“左镇人”,这是迄今被发现的最早台湾居民,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应该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
新石器时代如圆山文化时代和卑南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文化有共同之处,即都有绳纹特征。有学者认为圆山文化的创造者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高山族 宝岛台湾的最早居民
台湾在三国时候的名称是夷洲。
在公元230年,当时正处于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台湾的文献之一,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研究台湾的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宝岛”。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中华台北”。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会统一。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94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1954年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造成台湾同祖国分离的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洲
台湾在三国时候被称为夷洲。语出三国吴国丹阳太守沈莹《临海水土志》及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史载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洲,通常认为夷洲就是台湾。最早引用该段史料,并论证夷州就是台湾的,似乎是日据时期对台湾历史研究贡献卓著的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在他的成名著作《台湾文化志》中,他正是引用沈莹的该段文字,以此来推断其所描绘的“夷州”应该是现今的台湾。
此后又有日本学者市村瓉次郎、和田清等人,利用《临海水土志》中之记事,和《隋书·流求传》的记载相互比较,而同意依能嘉矩这样的解释方式 。在195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人类学者凌纯声,也是继续从沈莹的这段叙述中著手,另外再配合民族志的资料,而论证夷州应该是台湾才对。
扩展资料: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所以台湾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秦朝称“瀛州”;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洲
答案是夷洲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
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
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
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
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冤’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