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中一年级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的解释!!!


有心人请告诉我吧~~~~~~~
论语十则
编辑本段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昌弊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悉穗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编辑本段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耐陆族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编辑本段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穗升枝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猜敏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笑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吾十有〔有:同“又”。〕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立: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迷惑。指不为非礼的言行所迷惑、所动心。〕,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知天命之始终,就是懂得上天对事物是如何安排的,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终结。〕,六十而耳顺〔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理解精微的含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yú)矩:不超越法度。逾,超过。矩,本意是画方形的曲尺,引申为法度。〕。”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侍:颜渊、子路两人陪着(孔子)。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曲阜人,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侍,在尊长者身边陪着。〕。

2、子曰:“盍〔盍(hé):何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车马衣轻裘:车马和皮衣。轻,衍字,本无。裘,皮袍。〕,与朋友共〔与朋友共:与朋友共同分享。共,共同分享。〕,敝之而无憾〔敝之而无憾:用破了也不悔恨。敝,坏、破旧。〕。”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把劳苦的事推到别人身上。伐,夸耀。施,推与。〕。”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键芦:局促、忧愁的样子。〕。”

5、子曰:“如有周公〔周公:姬姓,名旦。周初政治家。〕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使骄且吝:假使骄傲并且吝啬。使,假使。吝,吝啬。〕,其余不足观也已。”

6、子曰:“譬如为山〔譬如为山:比如用土堆山。为,作。〕,未成一篑〔未成一篑(kuì):还差一筐土没有完成。篑,竹制的土筐。〕;止,吾止也〔止,吾止也:中止,是我中止的。〕!譬如平地〔譬如平地:好像平整土地。平,修治、平整。〕,虽覆一篑〔虽覆一篑:虽然只倒上一筐土。覆,倒出。〕;进,吾往也〔进,吾往也:前进,是我前进。〕!”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8、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搞好他的工具。〕。居是邦〔居是邦:住在这个国家。是,这。邦,国家。〕也,事其大夫之贤者〔事其大夫之贤者: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事,侍奉、敬奉。大夫,做官的人。〕,友其士之仁者〔友其士之仁者:结交那些和猜士人中的仁德之人。士,指有一定修养或社会地位的人。〕。”

9、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同大家整天呆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及,涉及。义,指适宜、恰当的道德、行为和道理。〕,好行小慧〔好行小慧:喜欢卖弄小聪明。慧,聪明、智慧。〕;难〔难:这里是难成大器的意思。〕矣哉!”

10、子贡曰:“君子之唤亮型过也,如日月之食〔食:通“蚀”,日月亏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更:更改、更正。〕也,人皆仰之。”

【评析】

打开《论语》,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虽然这部著作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是其中有许多语句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仍旧耳熟能详。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你触摸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那一串串话语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之中。

多读多背《论语》中的语段,看一看哪些被沿用至今,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可以用《论语》中的语句表达。只要这样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学习《论语》不只是为了读懂文言文,更是为了学习做人。
自己看书,我斐然和你一样是初一,但是我不会像你一样的。认真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