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文化小知识分享的问题,以及和中国传统文化小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中国传统文化小知识有:
1、【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2、【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3、【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4、【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如何做一个知识分享
如何做一个知识分享,在生活中,如果每一个人只顾着自己的话,就容易会发生别人学习不到你的知识,只有把知识分享出来,才是最好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如何做一个知识分享的相关资料。
如何做一个知识分享1建立奖励制度。
我们要明白,员工其实是没有义务要做好知识分享的,所以作为企业想要让知识分享变成企业文化的话,就应该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去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一旦这个制度真正能执行起来的话,对员工对企业其实都大有好处。
坚持开会制度。
有的人觉得开会没有什么意义,主要是会议好像都是在走流程,总是一些假大空,根本就没办法解决问题。作为企业管理层,就应该想办法让会议的内容变得具体,并想办法促进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想办法让会议氛围变好,这样就能用开会的形式来分享一些员工的工作心得,也是蛮好的。
做好人情往来。
为何说要注意这个人情往来的,这里指的是作为领导在平日里应该多关注员工的工作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旦领导以一种亲民的行为来接近大众的话,一旦领导有什么号召,大家肯定能凝聚一心为领导办事。所以,此类的人情往来避免不了,应该要积极开展下去,这样提高了团队凝聚力,自然大伙就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了。
领导以身作则。
作为领导,首先要做好榜样作用,应该做到以身作则,给底下的员工带好头。只要领导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知识技能都愿意跟大伙一起交流、分享的话,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感动员工,也能让员工追随领导的脚步,愿意分享自己获得的一些个人知识和经验的。
对员工有要求。
作为合格的领导,也应该对自己手下的员工,尤其是一些优秀人才有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杰出的人才必须形成分享知识的好习惯。只有他们不断的将自己领悟到的一些新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分享出来,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整体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水平,让企业有一番新的景象。
获得价值认可。
对于愿意分享或者主动站出来分享自己领悟的人,我们应该要积极去肯定,并给予奖励。一旦这些愿意甚至喜欢分享的人获得了身边人乃至公司和公司的肯定,自然就更愿意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更积极的去分享自认为大伙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这就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如何做一个知识分享2首先要明白,知识分享并不是员工的义务,提升员工水平也不是公司的义务。
公司里面有的是只想悠闲的上班混日子的员工,只要能为公司创造利益,他愿意一辈子做个基层,你也没必要勉强他提升。但是,好的公司应该给希望提升自己的员工好的环境。
我认为知识分享最重要的是可遗传性。
例会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分享的目的,达不到遗传的目的。所以最主要的就是文档化!
而要实现文档化,首先要有一个公共的平台,可以是某个网站,可以是某个svn地址等等,实现方法多样。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奖励机制。计入KPI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市场营销把某种积压库存的商品通过商品包装的改变、定位人群的改变、广告语以及商品名称的改变、通过各种渠道商广告商,市场分析等等,最后把产品处理干净,这就能写成一个很好的案例。然后当然要对文档进行评分,写的不好当然没有任何责任,甚至要鼓励一下下次写好。对于写得好的,对于公司典型性问题,典型性场景,这种,可作为优秀案例,全公司或者该部分学习,然后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1、“创始人”要以身作则,找“托”。作为起草这个规定的创始人,一定要高频率、主动地分享,形式不限于开会。一方面起示范作用,(告诉别人:怎么分享,分享什么,如何分享)另一方面起榜样作用。在起初摸索阶段,几个核心的人要多做分享,找些牛X的人来做“托”也可以。
2、借助一个强制制度。制度只在初期起作用,到了后期就成习惯。(这个时期比较久~)
周期性的规定:周例会、月例会;内容性的规定:生活、工作感悟等。
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可能都是几个“托”甚至是自己一个人在分享对于工作、生活的感悟。但也是必须的过程。
3、分享的总结。对于分享的内容,最好有专门的记录。拿我大学所在的工作室来说,之前零零散散有些分享讨论,从9月份开始把一些资料、知识结构整理,做成电子书。作为内部分享的成果,也作为新人学习的材料。
4、情感基础。只要大伙相互之间很熟,是朋友,是好朋友,不止是工作伙伴。害羞、不自信等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大家这么熟,当然不怕出丑嘛~有强关系链的团队,做什么容易水到渠成。
1.关于数学的小知识
1,零
在很早的时候,以为“1”是“数字字符表”的开始,并且它进一步引出了2,3,4,5等其他数字。这些数字的作用是,对那些真实存在的物体,如苹果、香蕉、梨等进行计数。直到后来,才学会,当盒子里边已经没有苹果时,如何计数里边的苹果数。
2,数字系统
数字系统是一种处理“多少”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基本的“1,2,3,很多”延伸到今天所使用的高度复杂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3,π
π是数学中最著名的数。忘记自然界中的所有其他常数也不会忘记它,π总是出现在名单中的第一个位置。如果数字也有奥斯卡奖,那么π肯定每年都会得奖。
π或者pi,是圆周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它的值,即这两个长度之间的比值,不取决于圆周的大小。无论圆周是大是小,π的值都是恒定不变的。π产生于圆周,但是在数学中它却无处不在,甚至涉及那些和圆周毫不相关的地方。
4,代数
代数给了一种崭新的解决间题的方式,一种“回旋”的演年方法。这种“回旋”是“反向思维”的。让我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当给数字25加上17时,结果将是42。这是正向思维。这些数,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加起来。
但是,假如已经知道了答案42,并提出一个不同的问题,即现在想要知道的是什么数和25相加得42。这里便需要用到反向思维。想要知道未知数x的值,它满足等式25+x=42,然后,只需将42减去25便可知道答案。
5,函数
莱昂哈德·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欧拉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例如:y = F(x),他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2.数学小常识
哥德巴赫猜想大约在250年前,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的和。
他验证了许多数字,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办法从理论上彻底证明它,于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写信和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教。
欧拉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首先逐个核对了一张长长的数字表: 6=2+2+2=3+3 8=2+3+3=3+5 9=3+3+3=2+7 10=2+3+5=5+5 11=5+3+3 12=5+5+2=5+7 99=89+7+3 100=11+17+71=97+3 101=97+2+2 102=97+2+3=97+5……。
展开哥德巴赫猜想大约在250年前,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的和。他验证了许多数字,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办法从理论上彻底证明它,于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写信和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教。欧拉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他首先逐个核对了一张长长的数字表: 6=2+2+2=3+3 8=2+3+3=3+5 9=3+3+3=2+7 10=2+3+5=5+5 11=5+3+3 12=5+5+2=5+7 99=89+7+3 100=11+17+71=97+3 101=97+2+2 102=97+2+3=97+5……这张表可以无限延长,而每一次延长都使欧拉对肯定哥德巴赫的猜想增加了信心。而且他发现证明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分成两部分。
即证明所有大于2的偶数总能写成2个质数之和,所有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3个质数之和。当他最终坚信这一结论是真理的时候,就在6月30日复信给哥德巴赫。
信中说:"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质数的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由于欧拉是颇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所以他的信心吸引和鼓舞无数科学家试图证明它,但直到19世纪末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困难无比的数论问题长期困扰着数学界。
谁能证明它谁就登上了数学王国中一座高耸奇异的山峰。因此有人把它比作"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实际上早已有人对大量的数字进行了验证,对偶数的验证已达到1.3亿个以上,还没有发现任何反例。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对这个问题下结论呢?这是因为自然数有无限多个,不论验证了多少个数,也不能说下一个数必然如此。
数学的严密和精确对任何一个定理都要给出科学的证明。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一直未能变成定理,这也正是它以"猜想"身份闻名天下的原因。
要证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办法,其中之一是证明某数为两数之和,其中第一个数的质因数不超过a个,第二数的质因数不超过b个。这个命题称为(a+b)。
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证明(a+b)为(1+1)。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教授用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9个质数的乘积与另外9个质数乘积的和,即证明了(a+b)为(9+9)。
1924年,德国数学家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证明了(6+6); 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个奇质数之和,这使欧拉设想中的奇数部分有了结论,剩下的只有偶数部分的命题了。 1938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所有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和另一个质数的方幂之和。
1938年到1956年,苏联数学家又相继证明了(5+5),(4+4),(3+3)。 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我国数学家潘承洞与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各自独立证明了(1+5); 1963年,潘承洞、王元和巴尔巴恩又都证明了(1+4)。
1965年,几位数学家同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对筛选法进行了重要改进之后,终于证明了(1+2)。
他的证明震惊中外,被誉为"推动了群山,"并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证明了如下的结论: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数是质数,别一个数或者是质数,或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收起。
3.数学小知识
1.、王菊珍的百分数
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叫做“干下去还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
2、托尔斯泰的分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人的评价时,把人比作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1、数学的本质在於它的自由.康扥尔(Cantor)
2、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康扥尔(Cantor)
3、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向无穷那样深深的触动人的情感,很少有别的观念能像无穷那样激励理智产生富有成果的思想,然而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概念能向无穷那样需要加以阐明.希尔伯特(Hilbert)
4、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5、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P.R.Halmos
6、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终止或衰亡. Hilbert
7、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高斯
3、雷巴柯夫的常数与变数
俄国历史学家雷巴柯夫在利用时间方面是这样说的:“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二、用符号写格言
4、华罗庚的减号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学习与探索时指出:“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
5、爱迪生的加号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谈天才时用一个加号来描述,他说:“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
6、季米特洛夫的正负号
著名的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在评价一天的工作时说:“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取教训,采取措施。”
三、用公式写的格言
7、爱因斯坦的公式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诀时,写下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4.关于数学的小知识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妙想甜开数学小知识***数字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
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又从***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数字。现在,***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
九九歌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
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
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音乐与数学动人的音乐常给人以美妙的感受。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说的是唱得好,也有的人五音不全,唱不成调,这就是唱得不好了。
同样是唱歌,甚至是唱同样的歌,给人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
5.数学小知识
看看[杨辉三角]吧!
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杨辉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杨辉,字谦光,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辑录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而这样一个三角在我们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叫你找规律。现在要求我们用编程的方法输出这样的数表。
文化小知识分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小知识、文化小知识分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