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现存的唯一一个城门是(武昌城的九大城门中位于南边的是)

关于【武昌城九门名称】,武昌城“老九门”的传奇故事,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武昌城“老九门”的传奇故事,你听说过吗?2、武昌城九门名称,武昌城“老九门”的传奇故事1、武昌城“老九门”的传奇故事,你听说过吗?

1926年9月1日至10月10日,凭借武昌“千年城墙”这一天然的地理优势,原本一路高歌北上的北伐军不得不进行异常艰苦、惨烈的攻城战,死伤无数。

自这次围城战争结束后,1927年,武昌官方以建设为由,开始拆城。从此,武昌城结束了千年城墙的历史

那么,武昌城"老九门"的传奇故事,你有了解过吗?

武昌城曾有九座城门,分别是北面的武胜门,西面的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南面的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以及东面的宾阳门、忠孝门。

1923年,民国武昌城区图

宾阳门

宾阳门,即大东门,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位于武昌城正东,与北侧蛇山东端齐,现成为武珞路与中山路交叉处的泛称。

大东门依山建筑,为守城要塞、军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9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在此攻城,一营营长曹渊等191位官兵壮烈牺牲于城下。新四军军歌中“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讲的就是大东门发生的这场战斗。当时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周恩来、邓演达等人亦曾亲临战场,指挥战斗。

忠孝门

忠孝门,又名小东门,位于民主路与中山路交会处之西,遗址在与民主路衔接的忠孝门街22号与23号之间,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建。近处有条泄水明渠,原为忠孝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石桥可行汽车

明嘉靖十四年湖北巡抚都御史顾鄰重修武昌城,将小东门改成忠孝门。改称则是缘于东汉孝子孟宗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两则典故。南宋时,京湖安抚制置使“裔孙孟珙”在今蛇山五坡一带修建“孟宗祠”祭祀孟宗。1170年,宋孝宗应湖北官民之请,同意为平反昭雪的岳飞在武昌建庙,并赐名“忠烈庙”。1498年,巡按御使王恩将岳飞与孟宗一庙同祀,并题匾额“忠孝祠”。这样,在小东门外就有了一忠一孝两大名人祠庙了。

1929年,忠孝门同武昌城一起拆毁,但人们至今仍习惯称旧城门处为小东门。

武胜门

武胜门,原名草埠门,是武昌的北门,大体位置在得胜桥与积玉桥两街的衔接处,中山路以南。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抚都御史顾鄰重修武昌城时,取“武将疆场奏迹,得胜回朝而后凯旋”之义,改“草埠门”为“武胜门”。

城门内至火炬路口原名武胜门正街,为武胜门内的主要街道,北端地势低洼,有“三步两座桥,走桥不见桥”之说,故街以“桥”称。

汉阳门

汉阳门,明洪五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建扩建武昌城,于今民主路和临江大道相交处辟城门名汉阳门。历史上,太平军多次与清军激战于汉阳门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之时,汉阳门奥略楼上升起九角十八星旗。此后历次革命运动,汉阳门一带都是革命群众活动之处。

汉阳门是距离黄鹤楼最近的一座城门,位于黄鹤楼北侧的山脚下,紧邻长江江岸,也是武昌城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城门。集公共汽车和轮渡码头于一处,是武昌水陆交通的枢纽。现有多条轮渡航线和多路公共汽车经此。

平湖门

平湖门,在今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之南,位于彭刘杨路与临江大道的交会处。1927年城门拆除后,平湖门为这一带泛称,现为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平湖门水厂、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布于此,滨江多专用码头,有公共汽车经此。

文昌门

文昌门,在今紫阳路西端,20世纪60年代被划入武昌造船厂内。

旧时文昌门一带为文化区,南有总督署及大小衙门,北有文昌阁和学院、书院;城外临江设有皇华馆和接官亭,地位尊崇。清末,张之洞在此依次开办布、纱、丝、麻四局,此地逐渐成为工业区。

望山门

望山门,在今解放路南端横跨巡司河的解放桥附近,原名望泽门,寓登门即见云梦泽之意。现有一条南起解放桥、北至保安街老街,名叫望山门街,原为望山门通道。

保安门

保安门,在今解放路南段与复兴路之间的保安街上。其中的一段原名保安门正街。

1926年9月2日,北伐军开始攻击武昌城,历经40余天的围城战斗。10月10日,吴佩孚守军河南第3师李俊卿师长率部投降,并打开保安门,率先迎接北伐军第4军入城。

中和门

中和门,即起义门,是武昌城东南面的一座城门,门内东面是清末新军的楚望台军械库,是1927年拆城时保留的唯一城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城内起义军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并打开了中和门,迎接城外南湖炮队由此进城,并在城楼上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成为武昌首义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城楼早毁,只遗门洞,1981年重建。中和门被命名为“起义门”,起义门内外街道分别命名为首义路、起义街,以纪念其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武昌城九门名称,武昌城“老九门”的传奇故事

作者:刘翔 来源:武汉戏码

(本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大东门、宾阳门”、“小东门、忠孝门”、“新南门、中和门、起义门”、“保安门、玉安门”、“望泽门、望山门”、“竹簰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草埠门、武胜门”、“黄军浦”、“南楼”、“鄂州城”、“阅马场”、“大堤口”、“东城壕”、“西城壕”、“积玉桥”、“中山路”)

明初,江夏侯周德兴拓修武昌城时按王城规制辟有九门,自东至北分别是大东门、小东门、新南门、保安门、望泽门、竹簰门、平湖门、汉阳门、草埠门。其中,汉阳门应该是最为古老的门。

汉阳门位于武昌城西,今民主路与临江大道交汇处,南依黄鹤楼,因隔江与汉阳铁门关遥相呼应,因而取名“汉阳门”。据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早在孙权建夏口城时,此处就应该有一座城门。当时的夏口城建在蛇山头,西临长江,东大约到今司门口,南依蛇山,北对沙湖,城围不过三、五里。西面临江处应该劈有一门,以利于城内外兵马粮草运输,当时的鹦鹉洲旁有黄盖的水军驻扎,名叫“黄军浦”,如临江没有城门是不可想象的,只是不知到此门叫什么名字。笔者所能查阅到最早“汉阳门”一名有资料记载的在南宋。南宋诗人戴复古在《鄂渚张唐卿周嘉仲送别》诗中,就有"武昌江头人送别,杨柳秋来不堪折,汉阳门外望南楼,昨日不知今日愁。”的诗句。而宋时的鄂州城是唐宝历年间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修筑的,由此推论,唐时汉阳门一名就应该存在了。

汉阳门历来是武昌通往汉阳、汉口的水陆交通要道。据旧志记载: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汉阳门外就设置扬子江渡直达汉阳府。清时设置有大江渡,又名汉阳渡。清末至民国年间,此地曾先后辟有汉阳门上、中、下码头、煤炭码头和衡善堂码头(今中华路码头)等五座码头。其中汉阳门上码头、下码头,即今天的汉阳门码头,为当时过江的主要轮渡码头,每天有渡船直达汉口四官殿。

汉阳门历来是兵家要地,1853年1月13日太平军占据武昌城后,东王杨秀清由汉阳门入城;2月9日,太平军50万人马从汉阳门出城,撤离武昌。第二、第三次进攻武昌城时,太平军又多次与清军激战于汉阳门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之时,汉阳门旁的奥略楼上升起九角十八星旗。此后历次革命运动,汉阳门一带都是革命群众活动之处。

1934年9月9日,张学良曾组织武汉警备旅官兵与体育界人士,在武汉举办了首届横渡长江游泳竞赛活动,渡江起点设在武昌汉阳门码头,终点设在汉口三北码头。

全程约5000米。当时参加渡江者有44人,每名渡江者都有专门的木船伴随,最后有40人到达终点。张学良亲自向冠军鞠华强颁发 “力挽狂澜”的银质奖章。现今,武汉每年主办“武汉国际渡江节”,其横渡长江的起点都在汉阳门。汉阳门在1928年拆除武昌城的同时被拆除,但汉阳门作为一处地名至今仍广为流传。

大东门是武昌古城最为高大、最为坚固的一座城门,因武昌城南、西、北三面临水,唯东门一马平川,因而城墙高耸,城门坚固。大东门位于武昌城正东,与北侧蛇山东端齐,武珞路穿城门而过。明初,城门取“东方向阳”之意叫“大东门”。至所以冠以“大”,是因为在此门北边九百米处还有一座略小的城门,于是南边的叫“大东门”北边的就叫“小东门”。

迎宾而出宾阳门,城门前的护城河已经干枯,但上面的桥还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上面一幅照片是大东门的外景,左下角是护城河,已干枯,上面的桥还在。下面一幅照片是大东门内景,中间可以看到有一月城(瓮城),地面上还有一条小铁轨,这是位于阅马场的铜币局通往大堤口铁路栈码头的小铁路,专门用来运输制造铜币的原料和制作好的铜钱的。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湖北巡抚、都御史顾璘在对武昌城大修后,对部分城门的名称作了修改,取“迎宾日出”之意,将“大东门”改为“宾阳门”。宾阳门北端城墙沿蛇山山脊蜿蜒而上,在山北麓形成一段吊挂城墙,往南的城墙即高且厚,易守难攻。新四军军歌第一句“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讲述的就是1926年9月,发生在宾阳门外的一场惨烈的攻城战斗。

1926年7月,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叶挺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从广州出发,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两个月就打到武昌城下。武昌城地势险要,西临长江,北临沙湖,南边城外不到两百米是巡司河,均不利于攻城部队展开,唯有东面地势相对开阔。当时北伐军攻城指挥部设在洪山,叶挺独立团作为攻城主力,于9月5日在宾阳门外开始了攻城战斗,进攻的重点是今长春观对面的宾阳门东北蛇山尾的城墙角。是役,独立团将士英勇奋战,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一营营长曹渊等191名官兵战死在宾阳门城下,烈士的遗骸至今还埋葬在洪山南坡的北伐军独立团烈士陵园。

北伐军三面围攻,死伤无数,攻城不下,于是改“攻城”为“围城”,派一部分部队围住武昌城,其余部队先后攻克汉阳和汉口。9月16日,北伐军攻克鄂豫边界的武胜关,吴佩孚的大部队撤至河南信阳,武昌变成一座孤城。经过41天的围城,武昌守军弹尽粮绝,终于投降。北伐军在历经40多天的浴血奋战后,在10月10日入城。也正是因为北伐军攻城的惨烈,入城后武汉国民政府决定拆除武昌城。

忠孝门,位于今民主路与中山路交会处之西,遗址在忠孝门街22号与23号之间。近处有条泄水明渠,原为忠孝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石桥可行汽车。此门初时因与大东门同在城东,而又比大东门略小而称小东门。湖北巡抚、都御史顾璘在更改武昌城门名称时因城外双峰山上有座忠孝祠,里面供奉着中国二十四孝之“哭竹生笋”的大孝子孟宗和“精忠报国”的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于是以“善事父母为孝”,“精忠报国为忠”之意改名为“忠孝门”。城门内的街道叫“忠孝门正街”,城门外的街道叫“忠孝门外正街”。

旧时忠孝门的名称刚好迎合了封建道德宗法观念,因而当时城内死人出殡的治丧队都要从忠孝门出城,为此还在城头上立有“孝子坊”石碑,城内沿忠孝门正街一带小巷聚集了众多殡葬用品行业的商家,形成了以孝文化为主调的商业街道。民间传说岳飞驻守鄂州城(今武昌)时其母辞世,其灵堂就设在此门内(那时还不叫忠孝门),岳飞和其长子岳云披麻戴孝,亲扶灵柩,赤脚从鄂州走到庐山,将岳母安葬。

新南门因地处武昌城东南角而得名,都御使顾璘在给城门更名时,因新南门外的明仁街上有座祭祀先贤的“明仁堂”,其堂内高悬匾书“中正仁和”四个大字,故改为“中和门”。“中正”、“仁和” 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说的是为帝王者,应“中庸正直”,“仁爱和谐”,这是对封建帝王行为准则的最高要求,也是他们治国的理想和方略。现今北京故宫养心殿中就高挂着雍正亲笔所书“中正仁和”的匾额。

中和门内的街道就命名为“中和门正街”也就是今天首义路;城们外的街道就叫“中和门外正街”即今天的起义街。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熊秉坤,在位于今湖北省总工会处的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率先发难,随后带领起义军迅速占领中和门旁的楚望台军械库,建立临时指挥部,打开中和门,迎接驻扎在城外的南湖新军炮队进城,在中和门城楼和蛇山等处建立炮台,炮轰总督府,夺取武昌城,取得了武昌首义的胜利,为推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立下头功,人们称起义门和楚望台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为纪念武昌首义志士的历史功勋,1912年改“中和门”为“起义门”。

1913年,军阀段祺瑞督鄂时曾将“起义门”恢复原名“中和门”。1914年袁世凯心腹段芝贵督鄂时拆毁起义门城楼建筑,仅剩下城门拱洞与断壁。

1927年,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城后决定拆除武昌城,当拆到起义门时,遭到湖北辛亥老人的强烈反对因而得以保留,成为武昌古城九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武汉市人民政府参照中和门原貌修复了起义门: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城门上方嵌有长方形石额,上刻叶剑英委员长题写的“起义门”三个大字。城楼内有反映辛亥武昌首义的模型和介绍。201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武汉市政府在维修起义门,复建了近400米的一段城墙。武昌区委、区政府在城墙旁的梅亭山上建起了一座以“首义碑林”为主题的“楚望台遗址公园”。

保安门是武昌古城南三大城门之一,处于起义门和文昌门之间。明初,周德兴扩修武昌城时就将此门取名“保安门”,其意来自《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切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同时也有“居安思危”之意: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明中期,保安门外的金沙洲发展成为商民集聚、车船辐辏、百货云集的“东南都会”,于是人们取“堆金积玉”之意,一度改为“玉安门”。后感觉到这个名字金钱味太重,于是又改回“保安门”。

在保安门内,有一条明清时形成的有名的街道叫“保安街”,初时,保安街只是指保安门至长街这一段,也叫保安门正街,武昌古城拆除后,城外的十字街,象鼻街陆续合并到保安门街。因此今天的保安街东起梅隐寺,西止今解放路,长1300多米。

望泽门位于武昌城西南,旧址在今解放路南端横跨巡司河的解放桥附近。明初武昌城扩修时此门外是刚形成不久、消长不定的金沙洲和巡司河,历来为水患之地,而城门内靠近教唱湖、歌笛湖,故取登门即见云梦泽之意,叫“望泽门”。

到明朝嘉靖年间,因白沙洲的出现使金沙洲已成为“十万人家”“百货云集”的湖广漕粮交兑口岸,而城内的湖堤也成为街衢,站在城门上可见江夏的赤军山,汉阳的大军山,于是顾璘取《尚书·舜典》“望于山川”之意,改为“望山门”。由“望泽”改为“望山” ,反映了武昌古城南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进步。

竹簰门位于武昌城西南角,今武昌造船厂内,靠近长江边。明初,此门外沿江一带为竹木材集散地,湖南江西竹木商人常扎竹木排泊于城门外江边,故初名为“竹簰门”。到明代中叶,明朝政权稳定之后,提倡文治,巡抚顾璘取“文运昌济”、“文治而兴”之意,改名为“文昌门”。

文运昌济的文昌门

旧时文昌门一带,是武昌古城的文化区,南有总督署及大小衙门,北有文昌阁和学院、书院;城外临江,在今武昌造船厂北大门外江边,设有皇华馆和接官亭,地位尊崇。每逢三年一次的乡试,京城派来的湖北大主考及一众监考人员按规定在文昌门外江边上岸,省城七品以上官员在接官亭迎候。礼毕,入旁边的皇华馆由制台大人设宴洗尘,宴毕,大主考一行乘绿呢大轿沿长街,过南楼,进青龙巷到贡院前街,入贡院(今湖北省实验中学)下榻,履行监考之职。

平湖门,位于武昌古城西,今大成路与临江大道交汇处,外临长江,内傍菱湖(也叫宁湖、明月湖),湖畔有拦湖堤,名花堤,就是今天的花堤街。城门旁修有水闸,每逢大雨湖水暴涨时,打开闸门使湖水通过明月桥下的沟渠流入城外,汇入长江。天旱关闸,保持湖水水位,因湖水波平如镜,故名“平湖门”,寓意平安。

旧时武昌城内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有两个渠道,大体以长街为界,长街以东用井水,大户人家有自用井,一般百姓用公用井;长街以西多用江水,主要靠人工挑水,于是产生了一批靠挑水谋生的挑水工。挑水进城的线路就是走平湖门,而这些挑水工也多居住在平湖门一带。今天武昌平湖门水厂修建于此除了取水安全外,多少与这一段历史有点渊源。

草埠门,是武昌城北唯一的一座城门,位于凤凰山和螃蟹岬两山之间,得胜桥街与积玉桥衔接处。昔日沙湖的湖滩边缘就在城门口,出城门就是草野之地的沙湖码头。沙湖盛产莲藕、鲫鱼,原名取 “草肥物丰”,“码头渡口”之意叫“草埠门”。都御使顾璘在修改城门名时,取“武将疆场奏迹,得胜回朝而后凯旋”之义,改“草埠门”为“武胜门”,寄寓“武烈宜扬”,“因武而昌,得胜之地”之意。

武胜门与文昌门南北对应,呈“文昌武胜”之势,意味着“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与武胜门在武昌城南北中轴线上对应的是保安门。那时军队出征出必“武胜”,归必“保安”,以求吉利。

武胜门是一座带瓮城的城门,城门两边的城墙左右沿凤凰山、螃蟹岬两山山脊展开,城下边有护城河——东(城)壕和西(城)壕,再外就是沙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在城门内侧,今得胜桥街与马道门交接处,有一条进出战马的专用通道,在马匹进出的道口处设置了能开关的铁栅栏门楼。官府在此设管理官马的机构,专门负责饲养战马和官员坐骑及车辆用马,在马厩内设有专用的马道,可直接通往城墙,被称之为“马道”。武将骑马巡视城防,传令官员骑马传递军令,都由此道登城,这是九座城门中唯一能骑马上城的地方。清末,这里的马厩已不复存在,原专供马匹进出的道路, 成为了居民区的通行道,名为“马道门”。

清代武胜门外设有“杀场”,每到秋季,死囚犯都要押到武胜门外沙湖边开刀问斩。相传刀斧手每次处死囚犯以后,都要先进武胜门内的三义殿祭拜武圣关羽,以求吉利,然后到四衙巷的典狱机构领赏。

2019年初,武汉市地铁五号线在积玉桥施工时挖掘出武昌古城武胜门城门、瓮城遗址,为保护古城遗址免遭破坏,武汉市文物局指导施工单位派专人将城门遗存部分“分段切割、整体搬迁”,打包装箱,运到专门库房暂存,待地铁施工完成后再运回原址,拟建设“武胜门遗址公园”。

武昌坊间关于九座城门有这样一段歌谣:“远望湖广高又高,九门俱用铜铁包。窝风避浪文昌门,升斗量米平湖门,迎宾接驾汉阳门,挑鱼卖菜武胜门,推车抬轿忠孝门,游山玩景宾阳门,推翻满清起义门,姑姑烧香保安门,和尚骑马望山门这是武昌九座门。”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编辑:水手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武昌城九个城门,武昌城九门名称叫什么,武昌城的九大城门中位于南边的是,武昌城九门名称是什么,武昌城门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