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社群运营分享小知识小故事,第八讲社群内容精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社群想要长期可持续发展,稳定的内容输出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就从PGC和UGC两个方面来说说如何做好社群的内容运营。
PGC内容
栏目化
社群未来内容的方向应该是能够持续稳定地标准化输出高品质内容,这是核心竞争力。
而内容栏目化就是内容标准化的一个实用打法,效果显著。
那么什么是栏目化呢?简而言之,就是在规划内容的时候,有意识的把主题类似,选题相关的内容归为一类,策划栏目名称以及选题方向,固定栏目化运作,形成特定风格的内容集合。
栏目化内容运作不只是在做内容,更是一种产品运营、品牌打法,它会让用户的阅读期待感更强,同时自己平台给用户的内容预期也会更清晰,而且固定栏目一旦形成就会叠加内容的力量,打造出自己平台的更多内容符号,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举几个常见的栏目化的例子,吴晓波频道推出的“财经日日评”栏目,视觉志推出的“七言”栏目、女神进化论推出的“30秒知识点”栏目、大象公会推出的“混乱博物馆”栏目、深夜发媸推出的“明星时髦研究所”栏目等等。
如果你的内容现在还没有栏目化,那么这里是强烈建议专业内容可以栏目化。在栏目化之后,其实相当于你的内容有了子板块,每个子版块的内容如果做大了,那也是不容小觑的内容矩阵。
系列化
什么是系列化呢?系列化乍一听和栏目化还真有点相似,但是系列化更加强调系统性。比如你要写「新手如何快速上手社群运营」这样一个主题,在你写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篇文章写不完的,包含的「定位」「筹备」「内容」「工具」等等板块,都可以单独扩展成更长的文章,每个环节要是细化来讲,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系列内容。
对于用户而言,系列型内容更加成体系,吸引更强烈,而且内容之间能够形成互补和升级,会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你自己而言,系列化的内容能形成联动,有利于提升用户粘性,它也会和栏目化内容一样叠加每一篇内容的势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产品,增强内容竞争力。
如何做好系列化呢?有两个方法可以推荐给你。
第一个是做思维导图,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将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梳理出来一个比较完善的思维导图,然后按照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再继续去细化出更多的分支,每个大的分支,就可以单独形成一个独立的内容,当你把整个思维导图上的大分支都写完的时候,一套系列化的作品就诞生了。
第二个方法,是可以去参考别人推出的付费课程的目录,因为从目录角度来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目录,围绕课程的大主题,拆解的比较详细,也很有逻辑,所以当你自己写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去参考参考付费课程的详情页目录。
个性化
社群内容的个性化,与其说是一种内容思维,我觉得更是一种品牌思维,它给你提供了与其他内容的竞争壁垒。
现在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内容也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用户看到类似内容的时候,都产生了厌烦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类别可以一样,选题可以一样,切入点可以一样,账号风格却是很难一样,把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强烈融入到你的内容中,那就会很不一样,你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到一波死忠粉。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年轻化群体,除了内容对口,还特别重视是否是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就像结交朋友一样,他们会找自己谈得来的人。
另一方面,是视觉上的个性化,从你的头图、头部设置、尾部布局、内容排版、色彩搭配等等每一个方面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几乎所有的大V也都这样做了。
品牌认知和传播属于大众心理学范畴,在用户看你的账号时,文字是需要转化成语言进入大脑,而视觉则是直接传达,能更快占领用户心智。
最后说说,这种个性化的打造不需要你花费很多精力,一小点的变化也会带来差异化,用心改变,一劳永逸。
互动化
社群里内容的运营,绝对不能是一个人在那里自己看的很嗨,观众却不产生丁点的互动。在你的内容里,加入一些小的互动,能够让你和社群用户的关系发生很大的改变。
常见的互动方式有哪些呢?比如:
可以在结尾处每天一句走心的话;
可以每天一个互动话题有奖征集;
可以每天专门放上一篇文章的最佳评论;
可以每天回答一个粉丝问得最多的问题(先征集);
可以每天一个谜语/提问/猜图等问题类互动,第二天公布;
可以每天一句自己录的简短语音;
可以每天一句经典文案,附上作者;
可以每天征集一个粉丝疑问,大家留言出谋划策;
可以隔几天征集一下读者故事,然后发布;
甚至你都可以每天推荐一个核心粉丝的个人微信。
这些方法在推文结尾处都可以形成固定版块,持续来玩。
我向很多人推荐过,不仅提高活跃度,还能增加粉丝关注的可能。甚至有的账号每天尾部的互动反而成了亮点,就冲着这个才关注的。
互动不用多说,有时间一定要做。策划不是问题,没人参与不是问题,先动起来。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这种尾部的玩法和内容一定要和你本身定位或调性相符,不要八竿子打不到一瞥,适得其反!
总之,我们在社群的内容中一定要加入更具风格和特色的东西,固定栏目、系列化内容就是很好的切入点,一旦确定了玩法,就需要坚持风格,经常互动。没有长期的坚持输出,特色内容和风格是形成不了的。
做选题
上面说完了好的内容具备的一些特点,那么接下来再说说具体策划内容也就是做选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1.通过垂直领域找选题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的内容一定要和你的社群定位相符合,不能健身的社群发着汽车的内容,八竿子打不着;而是应该持续输出健身的知识。
当你需要给账号做定位时,有以下2个快速路径:对目标用户人群细分和对行业(产品)细分。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
对目标用户人群需求细分,可以分为:学车、买车、换车、卖车。
对目标用户人群爱好细分,可以分为:越野、超跑、改装、自驾。
对汽车产品进行细分,可以分为:SUV、MPV、豪华车、新能源、跑车、皮卡等。
以上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可以作为汽车类账号的定位。
2.通过竞争对手做选题
简单的来说就是分析领域大号高数据表现文章。可以分3步操作:账号收集+文章筛选+素材库分析
账号收集,通过第三方榜单平台(新榜、清博指数等)、各自媒体官方榜单(头条号、搜狐号等)搜集你的行业竞品账号。
(P.S.除了以上这些榜单,一些被推荐至APP首页的内容也是不错的,可以点击文章然后进入主页看历史文章。)
搜集完竞品账号,则需要开始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基本操作是批量爬取历史文章(一般先分析3个月),依照数据表现(阅读量、评论量)筛选出高质量文章。
(P.S.之所以设置两个维度,是为了尽可能过滤掉刷阅读量作假的文章,因为分析这类作假账号的数据没有任何意义。)
3.从用户需求做选题
洞悉用户需求的3大方式:百度指数、热点话题和直接反馈。
通过百度指数,你可以知道所在行业的趋势研究,需求图谱,资讯关注以及人群画像这些信息。
(P.S.直接搜索「百度指数」,登录百度账号就可以使用,不难。本文不做详细赘述,不会操作的网上详细教程一大堆,总有能看懂的。)
热点话题通常就是所说的「借势营销」,热点又分:「可预见热点」和「突发热点」。
「可预见热点」在每个月的营销日历里,百度一下有很多。
「突发热点」通常始于微博、知乎等平台,追这类热点有2个原则,分别是:负面热点不追和指数开始下降的热点不追。
以上都是间接了解用户需求,当然你还可以通过一些运营技巧直接获取用户反馈。
比如:公众号推送设置规定的「Q&A」环节,固定某天推送收集问题,固定某天集中进行答疑。
UGC内容
社群前期:营造良好的社群氛围
社群的垂直兴趣的活跃氛围,能让目标人群留下来生产内容。
很多人并不是刚加入一个社群就迫不及待的发言,而是会有一段时间的观望期,看看大家都在说什么,慢慢了解社群文化,熟悉社群氛围,评估这个社群是否与自己的期待相符,然后才会以“我正式加入了”的心态产出内容。
我们以社区文化非常好的B站来为例,分析一下为什么B站收到那么90、00后的喜爱
我们都知道现在B站是很受90后二次元群体一代的喜爱,那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的90、00后的喜爱呢?
B站董事长睿总曾经披露过B站的用户年龄数据,在B站超过一亿的活跃群体中,17岁以下的用户占绝对的主流,接下来是18到24岁的用户,25岁以上的用户加起来不到10%。在北上广的大学生还有中学生里面,B站的用户超过50%。所以说B站的目标用户是喜欢ACGN文化以及吐槽文化的青少年。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B站官方给他们提供了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B站的首页,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活泼,用二次元的话来说就是很燃,排版相对比较密集。B站正是营造了这种热闹的氛围,吸引着这批年轻人,不过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人来说,可能就不太习惯这样的风格了。
就像B站董事长睿总说的:B站并非创造内容的团体,而是为创造内容的人提供服务和平台。在生产者和用户之间建立链接,让喜爱个性化、多元化文化的人,把B站当成他们的乐园。
那么,B站虽然是一个内容社区APP,但是其背后的运营原理,我们是可以借鉴到社群里的。社群要有自己的亚文化,要有社群成员专属的梗,只有社群成员可以听得懂的一些「黑话」,这样的一些亚文化元素,其实都是很好的氛围营造利器。
社群前期:建立一套可控制的管理机制
对广告0容忍,还用户一个干净的环境并建立一套可控制的管理机制。
每个社群都会有广告,所以每个社群应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这套机制,打造一个纯净的社群环境,不要沦为广告营地。
不过一个社群对广告问题其实也是很纠结的。特备是对于刚起步,用户活跃度不够的UGC社群,其难点在于:
1、行为认定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不能简单的认为推销商品就要处理
例如:推销某某面膜,那是肯定可以马上处理;但是帮自己爷爷奶奶推销自己生产的有机食品呢,帮老家的滞销水果打广告呢?
2、即使认定为广告,此用户要如何处理
像那种一来社群就拼命发的,当然可以直接封号,但是像这种:
活跃的女性用户,偶尔会发发微商的东西呢?这种用户你就是删贴都可能造成一个优质用户的流失这些垃圾信息的后果也很好理解。
降低用户活跃度,不管男女几乎所有用户都反感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会降低社群吸引力。而处理方法可以是:
首先认定此推广行为是属于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公益性质直接绿灯;
只发微商信息,只发商业广告的用户直接删帖封号;
建立沉帖机制,针对既发小广告,又发用户感兴趣内容的用户(主要是女性用户),对该用户发的商业广告沉帖(只有发帖人自己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其它内容绿灯;
建立红白名单机制,那些长期活跃且未发过小广告的用户放入白名单,任何帖子均能正常显示,其它用户发帖时,对图片上有文字或者含有大量数字和英文的文字帖先进行拦截(还是只有发帖人自己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然后人工审核。如果是进入红名单的用户则每个帖子都必须人工审核。
吸纳活跃用户协助处理,举报机制很多社群都有在做,没啥可说的,处理机制的话建议可以在后期吸纳种子用户,例如设立了小组长。给予小组长足够特权,让他们获得一种受尊重感,利用他们来协助处理微商及广告行为。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有时候你给TA一个然并卵、但其他人没有的title都会让TA感动一番,愿意去产生更多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激励也是双向的,作为社群运营人员很多时候你在工作上得到的鼓励并不是来自于你的上司,也不是涨薪水,而正是这群可爱的像朋友一般的用户,学会去享受他们给你带来的安全感。
一个社群能够持续地生产出优质内容,用户活跃度也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状态,这时候对于变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社群中期:确定一批可以持续生产内容的意见领袖
在随着你的社群进一步发展、成熟,需要对社群的用户进行精细化分级及分类管理,由此才能让内容生产者有持续上升及输出内容的空间。
比如:打通用户的关注链,培养明星用户,内容消费者用户则可关注那些在各个兴趣领域里关注到这些明星用户,这能进一步促使这些用户提升内容质量及专业度,培育良性的社群内容正向循环,良性的生产者竞争等等,而明星用户由于其偶像包袱的存在,会更愿意保持内容的中立性。这些都是一个UGC社群最乐于见到的场面。
我们还是拿B站来举栗子
如果了解B站或者深度的用户都知道,B站是有一批专门生产内容的UP主,这些UP主发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番剧、鬼畜、动画等。通过内容吸引用户来浏览。被吸引的用户通过发布弹幕和评论以及投币,分享收藏甚至是承包这些行为,返回给UP主。UP主受到激励会继续创作。
B站主要做的就是从UP主到内容再到用户这个环形成的氛围维护和打造。这三者之间最为关键的角色就是UP主,它不仅决定了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也影响着用户的活跃和拉新。通过在产品设计和业务逻辑上加强对UP主的保护,也可以吸引更多,相同兴趣爱好的UP主入驻。
社群中期:如何维护核心用户
如果你完成了前期社群的内容生产工作,那么恭喜你,你的社群已经超越了市面上50%的社群了。
在社群的发展中期,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持续更新内容的同时,挖掘/维护社群的核心用户。
核心用户应该符合这些要求:
(1)对社群/平台本身有认同感
(2)可以保证一定的空余时间访问社群
(3)有一定的文字产出能力
把这些用户找出来,给予他们一定的特殊权利(主持社群、管理社群等)与特殊身份(助教,小组长、管理员等),可以有高阶用户群重点维护。
因为对社群有认同感,所以这些用户天然的会站在社群的角度说话。又因为有特殊权利和特殊标识,所以在社群中也就有了话语权。
作为社群的运营你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些核心用户的性别,年龄,工作,所在城市,兴趣爱好等等。
了解清楚这些之后,你才可能做好核心用户群的运营,保证这些用户的活跃与高质量内容的产出。
核心用户也是从普通用户培养起来的,而且整个培养的过程非常的脆弱。如果一个潜在的核心用户发了很用心写的内容,但是没有人看,没有人回复,该用户就非常容易流失掉。
你需要一套完整的核心用户挖掘培养计划。介绍一个我常用的方式。
第一步:在社群发起一个话题活动。勾起用户的表达欲望。
第二步:参与活动并且质量不太差的内容,全部给予曝光和推荐。表示社群是认可你的观点和内容的。
第三步:针对性的马甲回复跟进。用5~10个马甲,针对性的在某个潜在的核心用户发表的内容下评论/回复。表示用户是认可你的内容和观点的。
第四步:在第三步中,参与回复的马甲再发布内容,反向引导潜在的核心用户回复/评论。让核心用户与马甲产生弱社交关系。
第五步:官方管理员跟进,发布成为社群版主的,加微信/qq针对性的维护。
要运营好一个社群,需要做的事情多且杂。你需要有一批死心塌跟随你的核心用户,帮你维护社群,帮你生产内容,帮你组织活动。
如果你无法找到这些核心用户,那么你的社群就只能停留在社群的最初级的层面。永远都是自己伪装成用户生产内容并无法自拔。
社群后期:搭建一套完整的UGC内容生态
如果你完成了前面说的这些步骤,对一个嵌套在主营业务下方的社群来说,基本已经够用了。
但是我们有更高的追求,我们希望更多的用户可以参与到生产内容中来。对普通用户来说,生产一篇干货满满的长文确实不现实。但是让用户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评论/回复,这我们还是期待。
一些固定的栏目,其实可以从拥有较强内容生产能力的成员那里进行提前约稿,甚至可以约在社群内分享,事后将分享内容整理输出成干货长文,传播给更多的人看到。
同时,奖励一套比较完善的优质内容奖励体系,比如累计分享多少次/发布多少篇优质内容,可以获得不同级别的荣誉称号,并且能获得一些权益或者奖励,将这个过程打磨成一个完善的机制,将机制公示给社群成员,也会刺激社群成员努力去生产内容。
把奖励当成社群的运营成本,奖励机制上线后,你会发现社群的整体质量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当然奖励的设置也很考究,对用户来说不能太难,这样用户没有参与的兴趣。过于简单就成了普惠的奖励,达不到提高内容质量的效果。
门槛设置在30%的用户认真发布内容大概率可以拿到奖励就可以了。我们必须要承认,很多用户无法产出高质量的内容,点赞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做到这一层,社群的完整生态算是搭建完毕了。在这样的社群,为主营业务转化用户,为主营业务触达用户,为主营业务留存用户都可以高效的完成。
好啦,
群话题是社群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小的一个工作单元,有了话题群才会有活跃度,有活跃度才有转化。话题策划,是社群运营每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如果你理解的社群团购,只是每天机械性往社群里发各种商品链接。除非你是卖像纸巾这样家家必备的商品,否则商品链接根本不会让你的用户产生购买欲,而你辛辛苦苦建立的群也很快就会变成僵尸群。
要挑社群团购的用户在运营社群时,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用话题活跃氛围,引起用户的消费欲望,话题参与人数最多时,再抛出商品链接,他们用这种办法每个群都会产生大量的订单。
比如说现在室外特别晒,那么可以讨论的话题就是#防晒霜#,以今天出门没有涂抹防晒霜或者微博上最近关于防晒引发的热搜话题为切入点,然后推荐相应的商品,并抛出链接。
那如何才能挖掘话题,怎么找到更多的用户愿意参与互动的话题呢?建议你在前一天就选好第二天的商品,然后根据商品属性到垂直网站、百度风云榜、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看一看。选择一个能更好地结合你明天要推荐的商品热点,整理好文案、图片、短视频等素材,在第二天根据群聊天节奏,适时发出,以引起群用户的参与兴趣。
最后,我还想说明两个社群团购运营过程中容易踩坑的点:
第一,是策划的话题一定要跟今天的主推商品有相关性,负责你可能每天都是在做一个陪聊;
第二是话题一定要低门槛,我们策划话题的目标是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不是为了考倒他们。比如,#牙膏列为普通化妆品禁止宣传美白#,我们不会问你还知道牙膏的什么成分具有美白效果,而是直接低门槛的问,你用过美白类牙膏吗?
之前的很多文章,耕墨站在各个角度让大家来了解、学习社群的运营及社群营销的讲解,为的是让更多人能看懂,听懂,并能实际运用出来,嫁接在自己的项目或者产品上。我发现很多人还是很不解,今天我用这近6000字的文章,给你做一个系统讲解,拆分,我相信,你会对社群这个关键词会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如果一遍看不懂那很正常,建议看三遍!
如果你是报着学习的空杯心态,请继续往下看。。。
如果你并不看好社群经济的未来,那么请你更要往下看,了解的成本并不高,但是错过的成本很高!5分钟时间获取的信息,或许就是你下半辈子该走的,也是最正确的路。。。
关于社群运营这个话题,是一个被过度神话的领域关键词,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运营推广方法。一个社群能形成的第一前提是每个在社群里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够从中获利,这话说的没毛病吧。
接下来,废话不多,直入主题:
一、参与者角色分析
如果我们把一个社群运营进行拆分,就会发现它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这些个体的参与者可以用两种维度来划分。
第一种维度是需求。需求相同,需求的人群很容易就聚到一起。
比如:想瘦下来的胖子群体。每一个胖子的需求都是非常相似的,减肥、穿上小一号的衣服或是能找回曾经渴望的自信心,等等,这就很容易形成一个社群。
胖子里面有的可能是月薪五千的新媒体编辑,可能是40岁的老师,也可能是一个日进斗金的餐厅老板,也可能是一个即将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虽然他们身份都不同,但是需求一定相同。
第二种维度是身份。用共同的身份标签去搭建社群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自媒体社群参与门槛定为微博粉丝要有20万,这样大家的身份就统一了——都是微博20万粉丝或者更多量级的自媒体人。那么交流内容和交换价值就可以围绕这个身份去进行放大。
这里面可能有美食主题的自媒体人,也有汽车主题的自媒体人,可能完全没有关联,但他们有相同的身份标签,所以肯定有可以交流交换的地方。
所以需求和身份是划分社群参与者的两大维度,不论是哪一种维度,参与者在这个社群中一定是认为自己能从中获利的。
什么叫从中获利?
社群里的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在社群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自己的付出,如果他不是这么认为或者感受到的话,他就会退出这个社群。
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利益类型,有的社群能够获得信息,有的社群能帮自己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有的社群能发现什么东西值得够买,不同的利益点会导致不同的活跃度。
举例:百家号作者群。百家号是一个媒体平台,这个平台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拉成一个社群,而这个社群的属性就是讨论观点和交换信息。因为媒体平台的文章发布量很大,所以这样的社群活跃度就很高,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内容价值产生。
二、找别人家的社群推广
你不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社群,但是你需要去找到合适的社群,然后跟他们接触,合作,达到你的推广目标。
举例分析一下广场舞社群的身份和需求。
参与广场舞社群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这是一个从年龄角度去定义的身份,其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在需求方面,跳广场舞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和别的老年人交流,这样就不会太孤独。
有了广场舞社群的身份和需求,接下来银行的理财经理就出场了,理财经理发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跟广场舞社群的群体非常相似:手里有一定的现金,也对理财感兴趣。
他分析了一下广场舞社群的特点,意识到这些老人家是因为需要陪伴,希望交流才出来跳舞的,所以他也加入到这个社群里面一起去跳舞,陪着这些广场舞大妈跟他们聊家常。几个星期之后,大家就比较信任这位理财经理了,然后他再从育儿、天气、养生,一步步地聊到理财上面,最后搞定了广场舞社群里面的一些订单。
所以我们在纠结如何开始运营自己社群的时候,不如先看看周边有没有已经成型且合适的社群。我们可以去主动寻找,因为社群里的人特点都是高度相同的,也就是耕墨常说的,同频,同频才能共振。如果找到了和自己对应的社群,就可以直接开始推广,不需要自己再花时间搭建。
我们要意识到社群不一定是要属于自己,你完全可以和别人成立的社群去进行合作和推广,只要人群找对,那么合作的效果就不会太差。
三、企业社群的3种模式
一个社群的规则是越多越好,还是越精简越好,取决于社群的模式以及可复制性,我个人建议越简单,越明了越好,这样也更好复制裂变。
社群有三个模式:
第一,和产品互相配合,在产品基础上提供更多价值。
第二,帮助产品进行提升,通过组织社群,让团队内部成员跟用户近
距离接触,了解到核心痛点,进行产品迭代。
第三,维系住核心用户,通过社群的方式把重要的参与者更好的留存
下来。
最重要的就是让社群和产品进行互补。如果产品或商业模式有什么缺陷弱点,社群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解决方法。
一家净水器公司。这家公司刚成立没几年也比较小众,但是知道它的人也都比较认可这个牌子。净水器这样的产品是需要一个生产和运送周期的,委托工厂生产,最好一次定一个比较大的量,物流也是一样。如果一次性没有足够大的订单,协调起来会很麻烦。
所以净水器公司根据这个情况做了一个类似团购属性的社群,在这个社群里面放进了已经购买过本公司净水器的老用户,把感兴趣的新用户也加进来,要给大家讲解健康及水健康相关的知识,当大家都有需求的时候,那么群里就会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组织团购,一次下30台净水器的订单就会通通打九折,50台打8折。这样一来用户本来就感兴趣购买,再加上团购可以打折,而且看到群里好多人都报名,这样很容易跟着一起下单。
对于净水器公司来说就可以一次性的和工厂沟通,和物流沟通,解决了公司现有生产环节的问题。同时净水器这样的产品是有配件,滤芯等复购需求的,也是要购买的,水质污染严重的城市可能3个月就要换一次滤芯,一年就要换4个,这个也被做成了团购,在群里去流传。
这样的社群不需要很详细的规则,只要确保大家理清楚团购的规则和流程就搞定了。
第二种模式是改善产品。
这种模式也是大家非常常见的一种模式,例如产品封侧群、试吃群、大脑风暴群,等都可以归到这个类别。在这样一个社群里最大的目标就是拿到用户对你产品所有的意见和看法,更理想的状态是你同时也对用户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知,那么产品在下一次优化提升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好。
举例:我自己常用的荔枝微课是一个付费内容App。在最开始的时候得到需要一批用户来给荔枝微课的App提意见,找bug(问题),就组建了一个封测团,第一,给每一个参与者发了10-100元不等的使用券,他们可以用这个额度在App里面任意购买付费的语音。第二,荔枝微课的CTO快刀老师也加入到这两个群中,定期的和用户去交流。如果有人找到了bug,他会亲自去说一声抱歉,告诉大家这个bug会被解决掉。
这个成本高吗?其实也还好。因为荔枝微课的内容都是电子产品,会被重复购买,不会增加太多成本。但是对于一个个体用户来讲,20-100元的额度就是实打实能买到相应的产品。所以荔枝微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很顺利的就完成了初期产品优化,后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
第三种模式维系住核心用户。
核心用户可以是付费量最高的用户群体,可以是活跃度最高的用户群体,如果你是一个内容平台,那么投稿质量最高的群体就是核心用户,所以核心用户一定要维护好。
四、可复制性
可复制性意味着你可以有一个社群,然后在另一个地方复制你的社群,社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就像早期的时候,肯德基在很多城市开了分店,最后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个品牌。
再比如现在全网最火爆的社群矩阵——社群空间站,在社群空间站旗下有知识付费社群,女性社群,游戏玩家社群,创业者联盟社群,越野拉力社群,宝妈育儿知识社群,等,一个成功的社群一定是可复制的,一切的成功都可复制,你就复制他的一个分支也够你玩转一个行业领域了。
那么可复制社群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可复制社群的3个特点:
第一,社群里有大量的志愿者。
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人是不拿工资的。他们因为自身需求的原因加入到这个社群,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上面,而且可以从中获利。
第二,社区里很少存在服务客户的概念。
社群不会像企业一样把人分成两拨,一拨是甲方,一波是乙方,乙方需要服务甲方。而社群是把大家放在一起,互相进行协助来达成某个目标。
第三,社群具备开放属性。
他们不断欢迎更多人加入进来,并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私有组织。一个成功的社群一定是开放、透明、公开的。
这3个社群特点需要一套很清晰的规则来协助社群的复制。如果没有定好规则,很容易会把原有的社群设计打乱。
怎样设计规则?
首先,我们要对社群里的角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群矩阵搭建,其次针对每个角色要有很明确的任务定义和身份定位。社群的流动性很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需要设计好关键岗位的角色,确保时刻有人在这些位置上,这样才能让社群去正常运转。
举例:社群空间站社群,现在遍布全国32个一二线城市。这个社群最擅长的就是复制。在角色定义上,它把社群当做是一个小公司,比如:新疆-野马邦,吉林-吉创邦,福建-闽创会,等等
里面的团队分成了联合创始人、城市合伙人、城市站长、大咖会会员4个角色,不同身份不同的任务分工和权力,更有不同的利润分配模式,只要有这4个角色在,社群的框架不会出太大问题。
在这个线下聚会中有各种角色,每一种角色每次都由不同的人来担任,角色分别有主持人、演讲人、评论员、计时员、语法员、即兴演讲主持。
主持人要保证场地设备,人员的顺利安排。
演讲人,进行一个主题的演讲。
评论员根据演讲人的情况给他进行反馈,告诉他哪里讲得好,哪里需要提高。
计时员记录所有人员的用时,如果主持人应该花两分钟来开场,但实际上花了3分钟,就提出批评。
语法员是记录所有人员的语法问题或废词率。
即兴演讲主持提前准备好一些即兴演讲的话题,现场会员做即兴演讲。
有了管理层的角色定义和日常活动的角色定义,一个社群已经可以正常运转了,但因为是复制社群,所以要想好社群和社群之间的关系。当你复制了足够多的社群,运转的也很好,就要考虑怎么把这些社群联系起来。
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PK竞技。
比如演讲社群就要组织演讲比赛,把周围的社群都调动起来,大家在比赛中去认识新朋友。把大赛从区域举办到省,再到国家,最后是世界级的演讲比赛,横跨所有的演讲社群,这样就可以让不同分社群的参与者能够互相认识,扩大圈子,觉得社群本身更有价值,也能吸引新的人开始对这个社群产生兴趣。
五、评估效果的关键节点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个社群到底是好的还是平庸的。我们可以从5个维度来进行,一方面你可以分析自己的社群,看看哪个环节可以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跟自己相似的社群在这几个维度上表现的怎么样,做一个横向的评比。
这5个维度,分别是第一次测试,投入成本,续费,推荐和退出成本。
第一次测试就是用户愿意试试这个社群。
你通过某种方式告诉大家,你有一个社群以及具体怎么玩。有人表示感兴趣,加入进来试一下。这个效果的好坏是由你的社群设计和推广方法决定的。推广的时候,你可以一个个的,也可以大批量的推广,然后计算转化率。
关于测试你可以借鉴我们在全国专门针对创业者开设的社群-创客联盟社群,3天测试期间,召集精准付费流量7500人。
第二是投入成本。
参与社群是要花时间的,有的还要花钱,这些都是用户成本。所以在同样的用户数量下,用户支出的成本越高,那就说明他们认为这个社群就越有价值。
第三是续费。
让用户反复投入,看看他们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因为很多时候用户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开始尝试,比如看到文案写得好,脑子一热,就冲动消费了,或是因为你个人,不好意思拒绝,就咬咬牙加入了,又或者他期待的社群跟他自己的生意实际情况有所联系,促成转化成交。
无论哪种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都会离开。这个时候你心里就得有个数,最开始有多少用户,他们是怎么流失的,如果这个比例很高,那就说明可能是社群的模式出问题了。
一个好的社群模式一定是不断裂变,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流量进入,进来的每一个流量不但不会流失,而且转化率很高,持续跟随。
第四是推荐。
推荐是一个很好的价值考核指标,有多少用户会很自豪的告诉别人我在参与这个社群?又有多少用户会主动朋友来加入你的社群呢?
关于推荐,推荐值就是你的用户向朋友推荐你产品的可能性,把这个方法用于社群的推荐评估,也相当于一个问卷调查,这个问卷上面的问题叫:你愿意将社群推荐给朋友的可能性有多大?
分数范围从0分到10分。0分代表着绝对不可能,10分代表着可能性极大。社群用户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就可以进行统计了,把分值分为3个档次,回答9分到10分的属于推荐者,他们是比较认可这个社群的。
7到8分是相对中立的一个被动者,这个人群可以先忽略掉。最后是0到6分,这批人就是属于不满意的批评者,他们不是特别认可你的社群。得出这3个类别之后,就可以按照公式来进行计算:
推荐数减去批评数,除以总样本数,再乘以百分之百。
这个公式里中立的被动者直接被忽略掉了,因为他们是无所谓的,他们觉得这个社群还行,但也完全有可能去参加别的同类社群,只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群,是记录在其中的。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可量化的答案,如果净推荐值高于50%,那你就可以松一口气了,总体来说做得还不错,能到70%以上就更好了。
但是如果低于50%的话,就得思考一下为什么?该如何进行改进?因为有大部分人是不推荐甚至对你的社群不满意的。
关于另外一种用户推荐量测试,就是你可以在你的精准流量池开设一个新的垂直社群,利用参与pk机制,并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愿赌服输,并架设一套新模式看参与人员的量。
第五个是离开成本。
一个社群用户的离开成本越高,它就越不想离开。比如演讲社群是有商机系统的,如果一个用户升到了三级,一旦离开,上升通道就停止了。同时他每周都会交流的社群朋友也就不太容易再见到了。这些都构成了这个用户的离开成本,所以离开成本越高,他走的可能性就越低。
你可以拿这5个维度,去评估自己的社群,同时再拿这5个维度,去评估跟你类似的社群,这样对整体的社群理解会深入一些。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还是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其实是你想复杂了,一定要回归简单,就像我开篇说道的,社群运营这个话题,是一个被过度神话的,所以接下来,无论你是准备建立自己的社群矩阵也好,还是你今天已经有属于自己的社群矩阵,你是卖水果,还是服装,还是课程,都不重要,社群的核心模式,不会变!
万变不离其宗,我为你总结的这篇文章你需要看的不是案例和故事本身,而是核心框架的架构组成,记下来,拿回去,反复理解,定位好自己的项目或者产品,把我今天为你分析的社群模式嫁接到你的产品项目上,去落地执行,更多细节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相信会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你想借助我们的社群矩阵来做自己的产品项目,那么直接加入就可以,毕竟我们是一个运营良好的成熟社群,这里有你需要的一切,每个垂直领域的核心知识系统,精准流量,全生态爆品打造系统,供应链系统,成交模式,等等。。。都可以复制或嫁接。
专注社群矩阵搭建,社群营销,社群运营!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更多思维同频,认可、支持我的朋友一起交流,一起玩转社群!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社群运营分享小知识小故事和第八讲社群内容精讲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