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水平!!急啊!
江西老家春节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元宵、端午节和中秋节了。这些节日当中,春节又属于重中之重。每年因回家过春节的外出游子、农民工流、学生流交汇在一起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春运”现象。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反映在
心理上就是中国人十分看重与亲人的团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春返薯运期间车票之昂贵,人员之拥挤,人们依然向往挤上过年前的最后一班车。
我们这里通常意义上的“过年”,不单单是指“春节”那一天,而是从“春节”那一天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后为止。这期间节日的气氛相当浓厚。因为只有漏皮者等到过年,才能见到久别的亲人并与之团聚,小孩子则不仅可以尝到许多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可以放开肚皮大饱口福,而且还能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完全归自己支配的压岁钱,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先说过年的准备阶段。过年最重要的准备是年货,为了让家人和亲朋好友吃好玩好,妇女们通常要准备众多的年货。秋收已过,她们有时间到墟市上买回酿酒的酒曲,用刚刚收获的糯米酿上一缸甜美的米酒,以招待远道归来的亲人和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米酒是用酒娘冲开水的,喝上一口,从口里甜到心里,但又不失酒的香味。除了酿酒外,她们还会用自家养的鸭子制成美味的板鸭,用猪肉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香肠,或者将从集体鱼塘中分得的鲢鱼制成腊鱼等等。所有这些肉制品制成后,只要是阳光灿烂的天气,人们就用竹篙将其挂成一排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将其晒得流油为止。家家都是这样,这构成了我们家乡冬天的一道风握竖景线。以上是要在锅里煮熟后用盘子端上饭桌的年货,还有一些则是用米粉加调味料搅和成团,然后捏成更小的不同形状炸熟的果子,墟市上购买的瓜子、蜜饯等等,则是专门用于喝茶聊天时享用的。
等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家里称“过小年”,说是灶神回天宫奏报述职的日子,所以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回来是天庭将会降福人间,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之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家中一切器具,包括台凳桌椅、橱柜等统统搬出来清洗,然后将房里屋外的灰尘、蛛网打扫地一干二净,把整个家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过年前两天,每家会派代表到附近的墟市上购买最后的年货,比如爆竹、蜡烛、香和对联、门神画等等,当然,如果哪家有擅长
书法的人,对联就直接由他负责了。对联和门神画是在春节那天贴的,都是图个红火喜庆。
最重要是就是春节那一天了,准备了那么久,终于等到“过年”了,过年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在下午的四五点钟,便不断有人家开始燃放鞭炮吃年夜饭了。爆竹噼噼啪啪的声音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烟花和轰轰的爆竹便竟相燃放。和其他地方一样,全家团团坐在桌上,品尝着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大家举杯说出自己对于家人的良好的祝愿。所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和中国北方大部分
地区那样过年吃饺子,而只煮一桌丰盛的饭菜罢了,而且不会吃光,那意味着“年年有余”。在开饭之前,必须把筷子放在摆好的饭碗上,每个碗倒上几滴茶,由家中年纪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被叫的人应该都是已经故去了的),然后将各个碗中的茶到掉,请家里年纪最大的坐上席后,大家才能动筷子。这些过程虽然看上去有些麻烦,可却是寓示着对祖先的尊敬,对长辈的孝顺,它不自觉地给我们提供了教我们和小孩如何做人的一个舞台。在有说有笑的过程中,大家享受着最丰盛的年夜饭。过后,大人照例要给老人和小孩发压岁钱,并要求小孩将压岁钱放在枕头下,以企求岁岁平安。
大年初一,是祭祀“观音”的日子。这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吃素食,比如豆腐、白菜、萝卜之类,而且每餐都要将素菜吃光,寓示着新的一年庄稼长势喜人,不要到农田中拔杂草。吃完早餐,那些少男少女们往往准备进城逛街购买衣帽鞋袜之类,而善男信女则前往当地的佛寺烧香拜佛求签,所以,这一天的行人也是相当之多,导致
交通堵塞现象频频发生。可是人们决不会在这一天去走亲戚,向亲戚拜年。初二“喝汤”,其实并不是喝汤,只是烧些米线,煮些清水蛋来吃。原来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碗米线,上面放上两个剥了壳的清水蛋,送往本家族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的
家庭中,实为敬老,因为米线意为长寿,剥了壳的鸡蛋意为脱壳重生。老人一般只会接受米线和其中一个鸡蛋,另一个蛋回敬给主人。如果双方都有老人,双方就会互送。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可以向亲戚朋友拜年了。特别是年前出嫁的闺女,是一定要在初二这天回娘家的。而且须在娘家呆上个把礼拜,那些兄弟哥嫂叔伯们会按一定顺序请新婚夫妇到自家吃一顿,那叫“请饭”,这时,也是新郎熟悉娘家亲人的好机会。一般人拜年可以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过年这一段时间是个人们互相交流的时期,最重要的表现在于“礼”的往来。在亲戚家做客,一般是只吃两顿,一顿叫“喝汤”,一顿是中餐。前者是主人为刚刚远到而来的客人洗尘的,他们端上美酒和下酒的几个小菜,让客人先垫垫底。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讲述工作和家庭的情况,这样在闲聊中不知不觉就减轻了客人在路途的疲劳。不一会儿,主人撤下小菜的盘子,端上十几个家里的拿手的好菜,开始真正的中餐。临走时,他们又回送一些自制或是买来的果子、花生之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团团圆圆闹完元宵,节日气氛就已渐渐淡下来了,因为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为了拼得更好的
生活,还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经过一个“春节”的休息,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调养,这使得他们更有精力去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应该说,我们家乡的春节不仅是亲情、友情的展现,而且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更是
教育后代尊老爱幼,善待他人,拼搏进取的一个途径。通过春节,将身处异地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互相倾诉一年来的得与失,共同分享一份快乐,分担一份别人的苦难,使人们内心不感到孤独!
江西老家春节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元宵、端午节和中秋节了。这些节日当中,春节又属于重中之重。每年因回家过春节的外出游子、农民工流、学生流交汇在一起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春运”现象。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反映在心理上就是中国人十分看重与亲人的团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春运期间车票之昂贵,人员之拥挤,人们依然向往挤上过年前的最后一班车。
我们这里通常意义上的“过年”,不单单是指“春节”那一天,而是从“春节”那一天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后为止。这期间节日的气氛相当浓厚。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才能见到久别的亲人并与之团聚,小孩子则不仅可以尝到许多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可以放开肚皮大饱口福,而且还能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完全归自己支配的压岁钱,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先说过年的准备阶段。过年最重要的准备是年货,为了让家人和亲朋好友吃好玩好,妇女们通常要准备众多的年货。秋收已过,她们有时间到墟市上买回酿酒的酒曲,用刚刚收获的糯米酿上一缸甜美的米酒培厅宽,以招待远道归来的亲人和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米酒是用酒娘冲开水的,喝上一口,从口里甜到心里,但又不失酒的香味。除了酿酒外,她们还会用自家养的鸭子制成美味的板鸭,用猪肉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香肠,或者将从集体鱼塘中分得的鲢鱼制成腊鱼等等。所有这些肉制品制成后,只要是阳光灿烂的天气,人们就用竹篙将其挂成一排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将其晒得流油为止。家家都是这样,这构成了我们家乡冬天的一道风景线。以上是要在锅里煮熟后用盘子端上饭桌的年货,还有一些则是用米粉加调味料搅和成团,然后捏成更小的不同形状炸熟的果子,墟市上购买的瓜子、蜜饯等等,则是专门用于喝茶聊天时享用的。
等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家里称“过小年”,说是灶神回天宫奏报述职的日子,所以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回来是天庭将会降福人间,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之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家中一切器具,包括台凳桌椅、橱柜等统统搬出来清洗,然后将房里屋外的灰尘、蛛网打扫地一干二净,把整个家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过年前两天,每家会派代表到附近的墟市上购买最后的年货,比如爆竹、蜡烛、香和对联、门神画等等,当然,如果哪家有擅长书法的人,对联就直接由他负责了。对联和门神画是在春节那天贴的,都是图个红火喜庆。
最重要是就是春节那一天了,准备了那么久,终于等到“过年”了,过年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在下午的四五点钟,便不断有人家开始燃放鞭炮吃年夜饭了。爆竹噼噼啪啪的声音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烟花和轰轰的爆竹便竟相燃放。和其他地方一样,全家团团坐在桌上,品尝着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大家举杯说出自己对于家人的良好的祝愿。所不伏仔同的是这里不是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那样过年吃饺子,而只煮一桌丰盛的饭菜罢了,而且不会吃光,那意味着“年年有余”。在开饭之前,必须把筷子放在摆好的饭碗上,每个碗倒上几滴茶,由家中年纪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被叫的人应该都是已经故去了的),然后将各个碗中的茶到掉,请家里年纪最大的坐上席后,大家才能动筷子。这些过程虽然看上去有些麻烦,可却是寓示着对祖先的尊敬,对长辈的孝顺,它不自觉地给我们提供了教我们和小孩如何做人的一个舞台。在有说有笑的过程中,大家享受着最丰盛的年夜饭。过后,大人照例要给老人和小孩发压岁钱,并要求小孩将压岁钱放在枕头下,以企求岁岁平安。
大年初一,是祭祀“观音”的日子。这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吃素食,比如豆腐、白菜、萝卜之类,而且每餐都要将素菜吃光,寓示着新的一年庄稼长势喜人,不要到农田中拔杂草。吃完早餐,那些少男少女们往往准备进城逛街购买衣帽鞋袜之类,而善男信女则前往当地的佛寺烧香拜佛求签,所以,这一天的行人也是相当之多,导致交通堵塞现象频频发生。可是配亮人们决不会在这一天去走亲戚,向亲戚拜年。初二“喝汤”,其实并不是喝汤,只是烧些米线,煮些清水蛋来吃。原来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碗米线,上面放上两个剥了壳的清水蛋,送往本家族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的家庭中,实为敬老,因为米线意为长寿,剥了壳的鸡蛋意为脱壳重生。老人一般只会接受米线和其中一个鸡蛋,另一个蛋回敬给主人。如果双方都有老人,双方就会互送。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可以向亲戚朋友拜年了。特别是年前出嫁的闺女,是一定要在初二这天回娘家的。而且须在娘家呆上个把礼拜,那些兄弟哥嫂叔伯们会按一定顺序请新婚夫妇到自家吃一顿,那叫“请饭”,这时,也是新郎熟悉娘家亲人的好机会。一般人拜年可以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过年这一段时间是个人们互相交流的时期,最重要的表现在于“礼”的往来。在亲戚家做客,一般是只吃两顿,一顿叫“喝汤”,一顿是中餐。前者是主人为刚刚远到而来的客人洗尘的,他们端上美酒和下酒的几个小菜,让客人先垫垫底。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讲述工作和家庭的情况,这样在闲聊中不知不觉就减轻了客人在路途的疲劳。不一会儿,主人撤下小菜的盘子,端上十几个家里的拿手的好菜,开始真正的中餐。临走时,他们又回送一些自制或是买来的果子、花生之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团团圆圆闹完元宵,节日气氛就已渐渐淡下来了,因为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为了拼得更好的生活,还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经过一个“春节”的休息,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调养,这使得他们更有精力去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应该说,我们家乡的春节不仅是亲情、友情的展现,而且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更是教育后代尊老爱幼,善待他人,拼搏进取的一个途径。通过春节,将身处异地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互相倾诉一年来的得与失,共同分享一份快乐,分担一份别人的苦难,使人们内心不感到孤独!
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