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是作文,要500字的,写好点,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泪的重量
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 我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那是我家一只老猫的泪,这只老猫已经在我家许多许多年了,也不知它生下了多少陆模子女,也不知它已是多大的年纪。只是知道它已经成了我们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全家人每天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和她一起戏耍。在它还是一只小猫的时候,我们引得它在地上滚来滚去,后来它渐渐地长大了,我们又把它抱在怀里好长好长时间地抚摸它那软软的绒毛。也是我们和它亲热得太多了,它已经一天也离不开我们的抚爱,无论是谁,只要这一天没有摸它一下,就是到了晚上,它也要找到那个人,然后就无声地卧在他的身边,等着他的亲昵,直到那个人终于抚摸了它,哪怕只是一下,这时它也会心满意足地慢慢走开,就好象是它为此感到充实,也为此感到幸福。 只是,多少年过去,这只老猫已经的太老了,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行动已经变得缓慢;尽管到这时我们全家人还是对它极为友善,但,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感应,这只老猫渐渐地就和我们疏远了。它每天只是在屋檐下卧着,无论我们如何在下面引逗它,它也不肯下来,有时它也懒懒地向我们看上一眼,但随后就毫无表情地又闭上了眼睛。 母亲说,这只猫的寿限就要到了,也是人类的无情,我们一家最担心的,却是怕它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们怕它会给乱悉凳我们带来麻烦。就这样每天每天地观察,我们只是看到这只老猫确实是一天一天地更加无精打采了,但它还是就在屋檐下,窗沿上静静地卧着,似在睡,又似在等着那即将到来的最后日子。也是无意间的发现,那是我到院里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只是看见这只老哗旅猫在窗沿上卧得太久了,就过去想看看它是睡着,还是和平时一样地在晒太阳。但在我靠近它走过去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就在这只老猫的眼角处,凝着一滴泪珠。看来这滴泪已经在它的眼角驻留得太久了,那一滴了泪已经被阳光晒成活像是一颗琥珀,一动不动,就凝在眼角边,还在阳光下闪出点点光斑。 “猫哭了。”不由己地,我向房里的母亲喊了一声,立刻,母亲就走了出来,她似是要给这只老猫一点最后的安慰。谁料这只老猫一看到母亲向它走了过来,立刻强挣扎着站了起来,用出最后一点力气,一步一步地向屋顶爬了上去。这时,母亲还尽力想把它引下来,也许是想给它一点最后的食物,但这只老猫头也不回地,就一步一步地向远处走去了,走得那样的沉重。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是我们太冷酷了,它在我们家活了一生,我们还是怕它就在我们家里终结生命,我们总是盼着它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自己走开,无论是走到哪里,也比留在我们家里强。最先我们还以为是它不肯走,怕它要向我们索要最后的温暖,但是我们把它估计错了,它只是在等我们最后的送别;而在它发现我们已经知道它要离开我们的时候,她只是留下了一滴泪,然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走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很久很久,我总是不能忘记那滴眼泪,那是一种留恋生命,又感知到大限到来的泪水。动物有它们自己的情感,它们只给人们留下自己的情爱,然后就含着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又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的带走。 动物的泪是圣洁的泪,它们不向人类索求回报。
斑羚飞渡
我们狩猎队分闷闷滚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五米远,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出四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
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有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距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地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的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恍惚,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眩目的斑斓光带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随着镰刀头罩弊羊的那声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梦初醒,从悬崖边缘退了回来。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也有刚刚踏入成年斑羚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还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的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斑羚跟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支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蚂余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去死吗?这只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航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了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了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就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万万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课文中没有此句)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假日里,记者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看到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袍子,它形影不离地跟在蒙古族姑娘阿荣身后,许多游客前来观看,都被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一幕所吸引。
2006年6月下旬,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只刚出生四五天的小袍子被林业民警从不法分子手中截获后留在了山下的旅游点,由于它身上有很多小斑点,工作人员便给它起名叫“花点儿”。此后,旅游点的服务员——19岁的蒙古族姑娘阿荣便负起了照顾“花点儿”的责任。它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给花点儿喂奶,与“花点儿”一起玩耍。阿荣说,“花点儿”特别可爱,就像是她的好朋友,与“花点儿”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她一天最快乐的时候。
现在,“花点儿”在阿荣和众人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着,不久后它将被工作人员放回深山中,重返大自然的怀抱。

加拿大小城埃德蒙顿远没有北京的气派,没有故宫、长城那样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当然也没握灶有北京的喧闹、拥挤。作为城市,它的风格别具特色。

整个市中心建在山上,高楼林立的地方是政府机关、写字楼、商业区、健身中心。商业区的地下四通八达,相互联通。驱车离开市中心,别是一番景色。沿途有山丘,有开阔的草地、密集的树丛。道路时而平坦,时而起起伏伏。当你怀疑自己身处郊区时,购物中心、学校、超市又呈现在眼前。这里,城市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

山丘、草地、树丛很少是人工雕琢的,它们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最美的景致在秋冬两季。柔柔的秋风中,道路两旁起伏的山丘上闪动着金黄的枫叶,在湛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映衬下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置身其中,顿觉神清气爽。树叶凋零的暮秋,早上或是傍晚,成群的大雁鸣叫着飞翔在蓝天白云间,一排又一排,这时你的心也似乎随着它们飞向遥远的故乡。冬天一场大雪、一次冻雾之后,树木像披上了银褛玉衣,住家后面白皑皑的雪地上常常可以看到兔子的身影和脚印。它们不怕人,人们从不伤害它们。只有走到距离它很近的地方,它才会噌的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有趣的照片,松鼠衔着高尔夫球在绿草如茵的球场上奔跑。原来它错把高尔夫球当作蘑菇存放在树上准备过冬。对这件事,报纸还展开了讨论,有人说高尔夫球被松鼠衔走,不足为怪,也不值得同情,这里本来就该是松鼠的天地。讨论没有结果,只知道这个球场因为松鼠而中止打高尔夫。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情还有很多。在高速路上开车如果看见一头鹿跑到路中间,行驶再快的车子也要停下来为它让路。曾经去阿尔伯塔大学参观,大学区树多草茂,安静而肃穆。眼看见草坪上三只松鼠不避人的跑跳着,时而发出尖细的叫声,这是生平第一次听见松鼠的叫声。城市里钓鱼的地方很多,规定也严格,钓到的鱼有一定尺寸要求,不到规定尺寸,必须放生。其实很多当地人无论钓到什么鱼最后都放归河水。钓鱼之乐不在得鱼而在垂钓的过程。

从女儿家往西70多公里处有一个加拿大国家公园,又称麋鹿岛。公园面积很大,有野生的牛、鹿、四不像和叫不出名称的鸟,总共250种动物。进入公园只能驱车而行。公园里树木茂密,宽阔的湖面水波粼粼,望不到对岸。夏天周末很多人带着帐篷在公园里安营扎寨。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都有指示牌告诉游人这一带有什么动物。归途在靠近高速路边上看到几头野牛悠闲地移动着沉重的身体,踱来踱去。可惜汽车奔驰罩者而过,这些野牛很快就从车窗外消失了。

在澳洲旅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荒漠,处处都感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那独具一格的情趣,澳洲人对动物的爱心给笔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澳洲动物不怕人
在澳洲大小城市、码头、广场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鸽子目中无人地走来走去,争食游人赏赐的食物。成群的海鸥毫无顾忌地在游人身边穿梭,成群的海狮、海豹在海边尽情戏耍,时而跃上海滩,或在岩石上晒太阳,懒洋洋地躺着,任人观赏。即使你坐在自己家后花园中(澳洲穷人的住宅,法律上也规定要有后花园),喜鹊、斑鸠、白颈鸟。,还有成群结对的彩色鹦鹉,都会随时来做客。早晨,乳白色的大鸟——澳洲人称“笑鸟”,很早就会飞到树上来咯咯大笑,把你笑醒为止。有一次儿子一家带我到悉尼伍伦岗海滩上野餐,刚跨出汽车,便有几只羽毛很漂亮的翠鸟落在小孙女的头上和肩上,笔者马上拿起照相机来抢拍,但小鸟似乎并不怕人,没有逃走的打算,笔者伸出手臂,也就有几只小鸟落下来,好像家养的一样,一点都不陌生。一家人沿着沙滩走去,又从灌物皮薯木丛中跳出许多松鼠,跑到我们身边来游戏。我们逗着它玩,一起拍照,人兽之间非常和谐。
在澳洲,公路旁经常可以看到“当心袋鼠!”、“当心动物!”这种提醒驾车者的警告牌。有一晚,儿子驾车穿行在澳洲草原的公路上,突然一个急刹车,定睛一看,发现前方有几只袋鼠横卧在公路上酣睡,笔者正准备下车驱赶这些“拦路鼠”,儿子连忙伸出食指放在唇边示意安静,他轻轻告诉我们,晚上暖烘烘的柏油路上经常会有袋鼠前来栖息。与此同时,迎面驶来的车辆也悄然停下,熄了车灯。这群可爱的袋鼠,旁若无车,睡得更香。1分钟、两分钟---------10分钟过去了,没有一声喇叭声,看不见一盏亮着的车灯,也没有人下车驱赶袋鼠。经过十几分钟,领头的袋鼠似乎发现了“礼让”的车辆,才对其家族成员的打招呼,这群袋鼠才一跳一跳地跳回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去了。
(二)人不能骚扰动物
在澳洲,如果你开车不慎,辗死一只乌鸦都得罚款。你敢打鸟,白人邻居就会把你告上法庭。有位中国大陆去澳洲探亲的老人在女儿家闲得无事可做,就从花鸟市场上购得一只带笼子的五彩鹦鹉。鹦鹉每天都放声鸣叫,甚得主人喜爱。谁知,没几天区政府就接到邻居某白人老太的投诉,称鹦鹉每天发出类似呼喊“救命”的叫声,有迫害动物的之嫌。区政府有关部门随即派员上门查看,指出鸟笼太小,鸟在里面很不舒服,必须立即改进。迫于无奈,这位老人只得忍痛割爱,将喜爱的鹦鹉放生了。谁知这一举动,又遭到白人邻居的指责,说这头鹦鹉是人工繁殖喂养的,对人有依赖性,你放生了,它可能不会自己找食,就会饿死的,批评他太不负责了。
在悉尼住久了,发觉悉尼周边有好几个野生动物园,这些动物园展示动物的方式令笔者十分惊奇,就是它们居住区与贯穿其中的游人路径之间,并没有栅拦铁网,只以一些枯枝很随意地摆放着,以示隔绝标志。笔者纳闷,它们会不会跑出来呢?在悉尼读中学的小孙女告诉我,会的,这样隔离的用意,是告诉游人绝不可以迈入禁区,但袋鼠和鸸鹋(类似鸵鸟,澳大利亚徽上左边是袋鼠,右边就是这种鸟)却可以在它们高兴时跨出枯树枝干随意活动,那时候游人就可以零距离地亲近它们,但必须保证不致引起它们的恐慌和不快。小孙女说,这种管理方式,是基于“人道原则”嘛,就是一切以这些动物觉得自由舒服为前提,人绝对不能骚扰动物,这一原则已在澳大利亚民众中形成共识。
假日里,记者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看到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袍子,它形影不离地跟在蒙古族姑娘阿荣身后,许多游客前来观看,都被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一幕所吸引。
2006年6月下旬,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只刚出生四五天的小袍子被林业民警从不法分子手中截获后留在了山下的旅游点,由于它身上有很多小斑点,工作人员便给它起名叫“花点儿”。此后,旅游点的服务员——19岁的蒙古族姑娘阿荣便负起了照顾“花点儿”的责任。它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给花点儿喂奶,与“花点儿”一起玩耍。阿荣说,“花点儿”特别可爱,就像是她的好朋友,与“花点儿”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她一天最快乐的时候。
现在,“花点儿”在阿荣和众人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着,不久后它将被工作人员放回深山中,重返大自然的怀抱。

加拿大小城埃德蒙顿远没有北京的气派,没有故宫、长城那样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当然也没握灶有北京的喧闹、拥挤。作为城市,它的风格别具特色。

整个市中心建在山上,高楼林立的地方是政府机关、写字楼、商业区、健身中心。商业区的地下四通八达,相互联通。驱车离开市中心,别是一番景色。沿途有山丘,有开阔的草地、密集的树丛。道路时而平坦,时而起起伏伏。当你怀疑自己身处郊区时,购物中心、学校、超市又呈现在眼前。这里,城市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

山丘、草地、树丛很少是人工雕琢的,它们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最美的景致在秋冬两季。柔柔的秋风中,道路两旁起伏的山丘上闪动着金黄的枫叶,在湛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映衬下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置身其中,顿觉神清气爽。树叶凋零的暮秋,早上或是傍晚,成群的大雁鸣叫着飞翔在蓝天白云间,一排又一排,这时你的心也似乎随着它们飞向遥远的故乡。冬天一场大雪、一次冻雾之后,树木像披上了银褛玉衣,住家后面白皑皑的雪地上常常可以看到兔子的身影和脚印。它们不怕人,人们从不伤害它们。只有走到距离它很近的地方,它才会噌的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有趣的照片,松鼠衔着高尔夫球在绿草如茵的球场上奔跑。原来它错把高尔夫球当作蘑菇存放在树上准备过冬。对这件事,报纸还展开了讨论,有人说高尔夫球被松鼠衔走,不足为怪,也不值得同情,这里本来就该是松鼠的天地。讨论没有结果,只知道这个球场因为松鼠而中止打高尔夫。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情还有很多。在高速路上开车如果看见一头鹿跑到路中间,行驶再快的车子也要停下来为它让路。曾经去阿尔伯塔大学参观,大学区树多草茂,安静而肃穆。眼看见草坪上三只松鼠不避人的跑跳着,时而发出尖细的叫声,这是生平第一次听见松鼠的叫声。城市里钓鱼的地方很多,规定也严格,钓到的鱼有一定尺寸要求,不到规定尺寸,必须放生。其实很多当地人无论钓到什么鱼最后都放归河水。钓鱼之乐不在得鱼而在垂钓的过程。

从女儿家往西70多公里处有一个加拿大国家公园,又称麋鹿岛。公园面积很大,有野生的牛、鹿、四不像和叫不出名称的鸟,总共250种动物。进入公园只能驱车而行。公园里树木茂密,宽阔的湖面水波粼粼,望不到对岸。夏天周末很多人带着帐篷在公园里安营扎寨。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都有指示牌告诉游人这一带有什么动物。归途在靠近高速路边上看到几头野牛悠闲地移动着沉重的身体,踱来踱去。可惜汽车奔驰罩者而过,这些野牛很快就从车窗外消失了。

在澳洲旅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荒漠,处处都感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那独具一格的情趣,澳洲人对动物的爱心给笔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澳洲动物不怕人
在澳洲大小城市、码头、广场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鸽子目中无人地走来走去,争食游人赏赐的食物。成群的海鸥毫无顾忌地在游人身边穿梭,成群的海狮、海豹在海边尽情戏耍,时而跃上海滩,或在岩石上晒太阳,懒洋洋地躺着,任人观赏。即使你坐在自己家后花园中(澳洲穷人的住宅,法律上也规定要有后花园),喜鹊、斑鸠、白颈鸟。,还有成群结对的彩色鹦鹉,都会随时来做客。早晨,乳白色的大鸟——澳洲人称“笑鸟”,很早就会飞到树上来咯咯大笑,把你笑醒为止。有一次儿子一家带我到悉尼伍伦岗海滩上野餐,刚跨出汽车,便有几只羽毛很漂亮的翠鸟落在小孙女的头上和肩上,笔者马上拿起照相机来抢拍,但小鸟似乎并不怕人,没有逃走的打算,笔者伸出手臂,也就有几只小鸟落下来,好像家养的一样,一点都不陌生。一家人沿着沙滩走去,又从灌物皮薯木丛中跳出许多松鼠,跑到我们身边来游戏。我们逗着它玩,一起拍照,人兽之间非常和谐。
在澳洲,公路旁经常可以看到“当心袋鼠!”、“当心动物!”这种提醒驾车者的警告牌。有一晚,儿子驾车穿行在澳洲草原的公路上,突然一个急刹车,定睛一看,发现前方有几只袋鼠横卧在公路上酣睡,笔者正准备下车驱赶这些“拦路鼠”,儿子连忙伸出食指放在唇边示意安静,他轻轻告诉我们,晚上暖烘烘的柏油路上经常会有袋鼠前来栖息。与此同时,迎面驶来的车辆也悄然停下,熄了车灯。这群可爱的袋鼠,旁若无车,睡得更香。1分钟、两分钟---------10分钟过去了,没有一声喇叭声,看不见一盏亮着的车灯,也没有人下车驱赶袋鼠。经过十几分钟,领头的袋鼠似乎发现了“礼让”的车辆,才对其家族成员的打招呼,这群袋鼠才一跳一跳地跳回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去了。
(二)人不能骚扰动物
在澳洲,如果你开车不慎,辗死一只乌鸦都得罚款。你敢打鸟,白人邻居就会把你告上法庭。有位中国大陆去澳洲探亲的老人在女儿家闲得无事可做,就从花鸟市场上购得一只带笼子的五彩鹦鹉。鹦鹉每天都放声鸣叫,甚得主人喜爱。谁知,没几天区政府就接到邻居某白人老太的投诉,称鹦鹉每天发出类似呼喊“救命”的叫声,有迫害动物的之嫌。区政府有关部门随即派员上门查看,指出鸟笼太小,鸟在里面很不舒服,必须立即改进。迫于无奈,这位老人只得忍痛割爱,将喜爱的鹦鹉放生了。谁知这一举动,又遭到白人邻居的指责,说这头鹦鹉是人工繁殖喂养的,对人有依赖性,你放生了,它可能不会自己找食,就会饿死的,批评他太不负责了。
在悉尼住久了,发觉悉尼周边有好几个野生动物园,这些动物园展示动物的方式令笔者十分惊奇,就是它们居住区与贯穿其中的游人路径之间,并没有栅拦铁网,只以一些枯枝很随意地摆放着,以示隔绝标志。笔者纳闷,它们会不会跑出来呢?在悉尼读中学的小孙女告诉我,会的,这样隔离的用意,是告诉游人绝不可以迈入禁区,但袋鼠和鸸鹋(类似鸵鸟,澳大利亚徽上左边是袋鼠,右边就是这种鸟)却可以在它们高兴时跨出枯树枝干随意活动,那时候游人就可以零距离地亲近它们,但必须保证不致引起它们的恐慌和不快。小孙女说,这种管理方式,是基于“人道原则”嘛,就是一切以这些动物觉得自由舒服为前提,人绝对不能骚扰动物,这一原则已在澳大利亚民众中形成共识。
人是一个很喜欢小动物的女孩,前段时间去了姥姥家里,梁御好久没有见面的姐姐刚好也来了,我当然是兴奋地不得了,因为可以和姐姐聊一聊明星和最近的娱乐新闻,还有我们的共同话题。

聊了有一段时间之后,就回忆起了姐姐家以前养过的一条狗叫做豆豆,它是一条很通人性的狗,说起它的年龄比我还要大呢,记得小时候,一到姐姐家我就和姐姐联合起来逗它玩,可它从来不对我们发脾气,就是这样的狗,在很多年前有一天,我所居住的地方开始打狗,于是就把豆豆送到了另外一座城市雹薯,暂养豆豆的是我舅舅的朋友,等到打狗风波平息时,准备把豆豆接回来,舅舅的朋友说,有一天带豆豆出门乘坐公共汽车时,豆豆就从车上跑了,从此再也没有了消息。豆豆就这样丢失在了那个让它感到陌生的城市。

之后姐姐就讲了一个让我流泪的人与狗之间的感人故事。

有一位半身源渣者不遂的老人,他没有亲人,只有一条随时陪伴在他身边的狗,每天狗都拉着用木制的一种特殊的车载着老人每天去市场,老人靠卖一些小玩意儿来维持生活,这样简单而幸福的生活,老人和狗都希望这种生活永远继续下去。可是幸福永远不会是永远的。

老人生病了,最后离开了人世,家中只剩下了孤独的狗,老人生前的邻居给他埋葬了,而狗呢,它走到了老人的坟前转了三圈便条跳河自杀了。

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可以如此真切,我听了之后,喉咙哽咽,说不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