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生物小知识典故的一些知识点,和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帮帮忙找一下有关生物的谚语,成语和俗语
俗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在现在的生物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如:“伤筋动骨一百天”,在此过程中,是哪一结构起的作用?从而阐述骨膜的再生作用(与骨的伤后愈合有关);又如“冰上爷俩翻了车,要谁去看骨外科。”
和“童叟躬身棋边座,长此以往谁背驼”则着重考察骨的成分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决定了骨的硬度和弹性;用“十指连心”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用“一针见血”考察出血至少要伤及皮肤的那层结构,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有丰富的血管;在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蜻蜓点水”,请问这是什么现象?考察蜻蜓产卵的方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考察动物的保护色;“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考察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考察生物的变异现象;“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花中跑。”来考察虫媒花知识;“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图。”
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借助成语与谜语知识来考察生物学的概念。如: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这样的题目的出现,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考察了学生的生物学常识。
因此在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并在平时的授课当中适当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特点,更利于知识的记忆。另外在以往的听课中,有些教师自编了顺口溜,这样让学生记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效果更较明显。
如我在讲到维生素的功能的时候,就借用了一个广告词:A,火眼金睛看得清;B,脑筋急转我最灵;C,大力水手羡慕我;D,加钙增高我能赢;还有一个小小E,不怕病菌来入侵……。这样不仅使学生一下胃口大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许多的学生还在反复的哼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与呵护,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一定能事半功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s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
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
这句谚语隐含的-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鼍于第斗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
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飞蛾投火乙--生物的应激性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娥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种适应性,但当遇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
2.生物学谚语,古诗解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的作用有二:一是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减少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使能量流向农作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说明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里,影响该生态系统的身噶体因素是温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了生物具有繁殖的特点.同时,还说明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问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实际上是蚕的“变态发育”,这里所谓的蚕死实际上是经历着“幼虫→蛹”这个阶段.“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环境极其相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万绿丛中一点红”,既说明了生物的“警戒色”,也说明了生物的“基因突变”问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透彻的说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片”,形象说明保护蛙类对于作物丰收的关系.保护蛙类就是保护害虫的天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叶红于二月”是因为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煮豆燃豆箕,豆在壶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形象的说明了生物生存斗争中的种内斗争问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则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此外,我国的谚语、俗语和典故中,也蕴涵了很多的生物学常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不同”,则说明了变异现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都说明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也可以说明食物链中生物彼此之间是“捕食”关系.“穷山恶水出刁民”到“青山绿水春常在”,说明了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森林.“鹬蚌相争”生动了说明了神经调节的方式之一“条件反射”.“一山容不下二虎”用生态学观点解释就是“虎处于最高营养级,所获得能量少,因而个体数量应很少”.。
3.关于生物的名人名言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2、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达尔文 3、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4、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5、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 6、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袁隆平 7、不爱国不能成为科学家-----袁隆平 8、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9、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中国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家童第周10、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11、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去努力掌握知识.--------弗莱明12、假如我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奈 13、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达尔文14、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15、要想一下子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巴甫洛夫(前苏联)。
4.和生物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叶落归根
狐假虎威
鹤立鸡群
盲人摸象
飞蛾扑火
望梅止渴
为虎作伥
作茧自缚
狗急跳墙
沐猴而冠
华而不实
鹬蚌相争树倒猢狲散
黄鼠狼给鸡拜年
麻雀虽小,五脏具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一山难容二虎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大树底下好乘凉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5.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蝉吸取树汁,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形成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如果黄雀被大量捕杀,螳螂的数量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增加,在一定时间内蝉的数量随着螳螂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2)黄鼠狼吃鸡,黄鼠狼为了取食鸡,给鸡拜年.黄鼠狼没安好心的原因是黄鼠狼想以鸡为食.
(3)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4)社群行为的主要特征是:群居,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合作和信息交流,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分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而有利于生存.
(5)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能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体重新利用.
(6)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因此,沧海桑田”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
故答案为:(1)蝉→螳螂→黄雀;减少;(2)捕食;(3)水分;(4)分工合作;(5)分解者;(6)海洋.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许多植物的开花都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属于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黄花即菊花,属于短日植物,在秋天开放。菊花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有一些植物在移栽的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蒸腾作用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很难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宋·苏轼《蝶恋花》)
被子植物一般先开花后结果,当“花褪残红”时,果实刚开始发育,这属于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漫兴》)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作者此处用人喝酒后的脸红来喻枫树的红叶,甚是绝妙。
为什么有些人喝酒后脸会发红?专家分析这是由于这些人体内天生就缺少一种酶,无法分解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乙醛。因此,饮酒后面部发红,感觉多有不适。
植物叶片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发生变化。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清·秦应阳的《飞蛾》)
飞蛾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所以才会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说法。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
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死而是化蛹成蛾,属于变态发育。
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
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的竞争力非常强,以农民要在中午时把它们锄掉,使之失水死亡,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粮食作物中。人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出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烈日当空照,又在辛勤的劳作,当然会“汗滴禾下土”。
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的作用有二:一是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减少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使能量流向农作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说明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里,影响该生态系统的身噶体因素是温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了生物具有繁殖的特点。同时,还说明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问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实际上是蚕的“变态发育”,这里所谓的蚕死实际上是经历着“幼虫→蛹”这个阶段。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环境极其相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万绿丛中一点红”,既说明了生物的“警戒色”,也说明了生物的“基因突变”问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透彻的说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片”,形象说明保护蛙类对于作物丰收的关系。保护蛙类就是保护害虫的天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叶红于二月”是因为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
“煮豆燃豆箕,豆在壶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形象的说明了生物生存斗争中的种内斗争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则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
此外,我国的谚语、俗语和典故中,也蕴涵了很多的生物学常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不同”,则说明了变异现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都说明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也可以说明食物链中生物彼此之间是“捕食”关系。
“穷山恶水出刁民”到“青山绿水春常在”,说明了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森林。
“鹬蚌相争”生动了说明了神经调节的方式之一“条件反射”。
“一山容不下二虎”用生态学观点解释就是“虎处于最高营养级,所获得能量少,因而个体数量应很少”。
一、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二、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引自《韩诗外传》。
三、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四、杀豚不欺子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五、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